- 中小企業法律風險識別與防控:以案說法100例
- 段彪永編著
- 1324字
- 2024-06-06 12:17:37
3 個人承包經營公司是否合法?
案情簡介
某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元,張某和賈某兩人為公司股東。2015年6月,張某和賈某簽訂《公司承包經營合同》,約定將公司由賈某全權承包經營,承包期限為5年,每年承包費為200萬元,賈某于每年7月31日前支付給張某。2016年12月,由于賈某經營不善,公司停產停業。張某起訴至法院,請求賈某支付欠付的承包費并承擔違約責任。賈某辯稱,《公司承包經營合同》無效,其無需承擔責任。
法院經審理認為,公司承包經營是當事人選擇的一種公司經營方式,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體現。公司在承包期間將原本應由公司股東會、董事會行使的權利交給承包人行使,這在法律上可視為股東會、董事會對承包人的概括性授權行為,這與《公司法》并不相悖。張某與賈某簽訂的《公司承包經營合同》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且不違反《合同法》第52條之規定,應為有效。賈某不按合同約定履行義務屬違約行為。法院遂支持了張某的訴訟請求。
律師提示
公司承包經營,是指由承包人承擔公司的經營管理工作和經營風險,發包人依約定收取相對固定投資收益的行為。承包經營是股東或者公司關于公司運營所作出的制度選擇和安排,在不存在損害第三人利益、出借資質等違反強制性法律規定的情形下,應為合法有效。簽訂公司承包經營合同時,需注意以下問題:
1.承包經營的主體問題
公司承包經營的發包人通常是公司,如全體股東與承包人簽訂承包經營合同,其實質符合股東會一致表決的方式,一般認定為有效。如股東會決議或者承包經營合同并非全體股東一致同意,承包經營合同的效力會有爭議。承包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既可以是公司股東,也可以是股東之外的第三人。
2.承包經營期間債權債務的承擔主體問題
在承包經營期間,承包人以發包人名義對外簽訂合同或產生債權債務,原則上由發包人對外承擔責任,發包人與承包人按照雙方簽訂的承包經營合同對內分配責任。特別注意的是,行政處罰的行政相對人是公司,因此,發包人與承包人對行政處罰的追償問題也應作出約定。
3.承包經營期間的員工新招用問題
在承包經營期間,難免需要增加新員工,新招員工一般與公司簽訂勞動合同,與公司建立勞動關系。發包人和承包人應對員工人力成本和工傷風險等作出約定,同時,對經營期限屆滿后員工的去留問題作出安排,以免產生爭議。
4.承包經營期間的資產區分
公司承包經營合同中,往往僅約定股東會和董事會對承包人概括性授權,但并未對資產進行盤點和交接。資產盤點可區分新舊資產歸屬問題,資產交接可區分資產的實際占有問題,對于避免爭議有重要意義。
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143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146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第153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154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156條 民事法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