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4.動員
- 李世民穿越高平陵事變
- 古今之盛軌
- 2909字
- 2024-05-20 22:00:00
曹芳一臉肅殺,大步走向曹爽,當機立斷,一把奪過他手中的大將軍印信。
卻又忽然笑著安撫他道:
“族叔既然無心再理政事,也無意再掌兵權,朕自然也不忍心再讓族叔操勞了,自今日起,軍中之事便暫時由朕來處理好了,族叔以后只管做個富家翁便是,朕可以為此起誓保證!”
曹爽根本還沒來得及反應,便已在電光火石之間失了印信。
他遲疑一陣,卻也很快釋然。
在他看來,此刻這種情況下,權力已成燙手山芋,誰攬誰倒霉。
因此,他倒也樂得放棄權力,做個閑人,于是頗為恭敬地拱手:“陛下既然要親自掌兵,臣樂于遵命。”
轉瞬之間,實權易手,毫無波瀾,眾人再次大驚。
而曹爽已是轉頭看著呆愣的尹大目與臉色鐵青的虞松,傻笑道:
“你們都看到了,孤現在已經向陛下歸政了,從此以后,孤便只是一個普通的列侯,也就是陛下所說的富家翁了,自今以后,孤只求徜徉山水,閑云野鶴,你們有事,就不要再來煩我了。”
說完竟真的自顧自回往自己營帳去了,直弄得他的一班兄弟親信呆若木雞,頓失主心,再次手足無措。
曹芳則是看著曹爽一伙的模樣想笑,暗喜今日居然借著司馬懿的政變東風,曹爽一黨的萎靡頹喪,輕而易舉便拿回了兵權,實在是扭轉乾坤的第一步,雖然說進展還很小。
桓范和陳泰回過味來,感到一個少年皇帝竟有這般手段,不禁聯想起當年機變百出的太祖武皇帝曹操,心中再沒有后悔選擇跟隨皇帝的感覺了。
曹訓、曹羲、丁謐等一幫曹爽黨羽,也在一陣驚詫過后,對曹芳有了刮目相看的感覺。
眼見大好局面就要完全翻轉,虞松氣得猛錘劍柄,想著今日若是帶不回曹爽和皇帝,便是政變失敗。
世人皆知他乃司馬懿最重要的親信,若是司馬家完了,他這輩子也完了。
今日不是曹家死,便是司馬家亡!虞松打定了主意,想著曹芳原本懦弱,定經不住恐嚇,便決定孤注一擲。
他突然攔住曹芳,語帶脅迫地大聲道:
“難道陛下還不相信司馬公的誓言?難道陛下是要懷疑太后和司馬公的一片誠意?陛下為何如此糊涂?司馬公已經控制中軍兵權,京師已經全面戒嚴,陛下不聽太后和司馬公的,又能去哪里?”
因為太過強勢,眼中噴出怒火,仿佛要將皇帝當場綁走一般。
“擋路者,死!”
事情急迫,曹芳不想與他廢話,刷的抽出寶劍,毫不猶豫地刺入了虞松的胸口。
虞松慘呼一聲,噴血倒地,怒視著皇帝,惡意昭然若揭。
眼見曹芳如此狠辣,眾人無不再次震顫。
眼見虞松已倒頭死去,眾人更是感到驚駭。
他們已然感到自己的后路已經斷了,似乎除了與皇帝聯手對抗司馬懿之外,已無其他路可走。
除非他們膽敢綁架皇帝去向反賊邀功請賞。
可以他們的膽量和見識,又哪里敢效法膽大妄為的司馬懿呢?
而曹芳,正是這樣估計他們的。
這時,他一眼望見那個還木立著兀自搖擺不定的許允,極為鄙視,指著他厲聲喝道:
“你還在心向老賊嗎?給朕將此不忠之徒綁起來,待到許都以后依律處置。”
他再次下令封鎖消息,嚴防任何人泄露己方的態度和行蹤。
就是要盡可能推遲讓司馬懿知曉己方的情況,使之難以即時應對,畢竟司馬懿絕非一般的對手可比。
接下來便是準備前往許都,但在出發之前,曹芳感到有必要召集所有人做一番動員喊話。
因為這么大的變故肯定是瞞不下去的,與其讓下面人胡亂猜測以致自亂陣腳,不如將真實情況給他們說清楚,給大家坦誠相待的感覺。
否則的話,自己本來是處在正義的一方,就因為藏著掖著忽然往許都走,反而會使得大家以為自己一方倒像是做賊心虛失敗逃亡似的。
他是最注重人心和士氣的。
無論是當年起兵反隋,還是平定割據群雄,亦或是發動玄武門政變,他麾下的將士們之所以視死如歸,無怨無悔,很大原因就是因為他深得人心,將士們士氣旺盛。
待眾人匯齊,曹芳大步登上中間一輛禁兵戰車的車輿。
他大概數了數,在場接近三千人。
他俯視著周圍的每一個人,努力將天子的關懷與決心灑向每一雙眼睛。
他先是將司馬懿的謀逆之事聲情并茂解釋一通,這才一臉正色地向他們高聲呼吁道:
“方才反賊司馬懿的鷹犬虞松,問朕要去哪里,朕相信,你們中間很多人,都已開始注意這個問題,都已在留意自身的前路和命運,朕不愿你們胡思亂想自亂陣腳,朕現在可以告訴你們,朕要去許都。”
“當年太祖武皇帝,就是從許都開始披荊斬棘,勢如破竹,建下咱大魏江山的,也正是這個江山,終結了自黃巾之亂以來數十年的亂世,給予你等和你等父母親人以太平安樂的,現在,司馬懿封鎖洛陽,妄圖造反,他想要毀掉你們的安定生活,你們還能坐以待斃嗎?”
當然,為了達到削弱對手,增加士氣的目的,有些事情,他也不得不按自己的策略去說,盡管會因此顯得有些言辭夸張。
不過眼前的群體大多屬于既得利益者,這些言辭他們是能認可的。
人群中的許多將士或是他們的父母親人,是經歷過或聽說過當年的亂世的:所謂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他們想起了太祖皇帝曾領著他們的父母親人征戰四方,一統中原,帶來了太平日子。
他們也想起了正是當年太祖皇帝組織他們的父母親人開展屯田,終結戰亂,才讓大家有了飯吃,有了藥治病,不再遭受饑荒、瘟疫和戰亂之苦。
他們還想起了太祖的子孫們繼續維持了魏國的和平,這才讓得他們從此繁衍生息,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曹氏曾經的一些恩惠,就這樣逐漸浮現在眾人的腦海。
他們痛恨著反賊們的胡作非為,忍不住吶喊:
“不能!”
“不能!
“請陛下帶領俺們殺滅反賊!”
“殺盡反賊!”
“殺盡反賊!”
桓范和陳泰更是越發敬服這位少年皇帝了。
就連曹訓、曹羲、丁謐等人,也是忍不住為曹芳叫好。
曹芳頗為安慰,得勁,繼續慷慨高聲道:
“而今,朕要帶領你們,以許都為根本,號召天下勤王,興兵討逆!而那司馬老賊,反跡已露,人神共憤,他若妄圖以逆敵正,違反天道,則必有天譴,你等難道還能瞻前顧后,心向反賊司馬懿嗎?”
“既然司馬反賊之舉有違天道,則天下有識之士如何能夠贊同?天下百姓如何能夠坐視?如此,則縱然司馬老賊智計百出,又怎能與整個天下相抗衡?”
這一番剖析,這一番定義,徹底將司馬懿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徹底改變了許多人對皇帝的固有看法,也徹底燃起了許多人討伐反賊的斗志,更徹底的讓許多人,認清了己方在道義上和實力上的優越。
“等到了許都,朕將大開府庫,重重酬賞全軍將士,就像當年太祖武皇帝一樣,帶領你們戰勝反賊,到時分金封侯,朕絕不會漏賞任何一個舍身忘家,為國立功之人!”
曹芳話未說完,那些原本心向魏室的人,以桓范和陳泰為首,趕緊跪倒在皇帝面前,表明自己的堅定立場。
那些原本騎墻觀望的多數人,已有一多半以曹羲等為首,終于下定決心,決定堅守初心,效忠朝廷。
而那些原本敬服司馬懿本領的人,以許允、魯芝等為首,已是感覺到非常的孤獨和懼怕,可又不敢隨意離去。
很快,桓范帶頭高呼“陛下萬歲”。
在場千余人也是忍不住紛紛跪拜,一齊高呼“陛下萬歲”。
那聲音直擊云霄,仿佛可傳千里。
那氣勢如同巨浪,好似能排山倒海。
曹芳的目的達到了,他高興不已。
既已順利完成動員,他決定即刻前往許都。
因為事情緊急,隨時可能變生意外,聯絡各州征發兵馬錢糧之事,他交由桓范帶一半人馬去執行。
而他自己,則帶余下兵馬直接往許都進發,以便得到可靠之處坐鎮指揮。
好在他曾在中原多次用兵,所以對這里的地形很熟悉。
他選擇的是便于行走的許洛道南線,也即從伊闕南下到新城,而后順著汝河北岸的平坦大道前往許都,全程三百余里。
只要一切順利,加快腳步,兩日內便能到達。
但司馬懿,能讓他們如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