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一石卷起千層浪
- 我,華雄,不給關羽溫酒
- 通遼任君
- 2410字
- 2024-06-07 21:21:52
【智將破防成功】
【智力+3】
【當前智力:213評價:一知半解】
蔡邕在聽到華雄那番嚴厲的言辭后,臉色瞬間漲得通紅。
他驚愕地發現,這個他素來輕視的武夫,竟然能吐出如此誅心之句,句句直戳他心。
這些話語,猶如鋒利的劍刃,刺痛了他最深處的自尊和驕傲。
他試圖尋找反駁的言辭,卻發現自己面對的是無法辯駁的真理。
自從董卓掌權以來,蔡邕感激其知遇之恩,以為自己能在這樣的庇護下,靜心創作,記錄歷史,展現才華。
然而,華雄的那段話,就像一堵堅不可摧的墻,將他心中的美好幻想徹底擊碎。
特別是“紙上蒼生”這四個字,猶如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地抽打在他的臉上,讓他無法回避。
“你……你……”蔡邕結結巴巴,聲音中充滿了無奈和無力。
他仿佛被抽干了所有的力氣,整個人失去了先前的精氣神。
無力地垂下手臂,低著頭,像一個失去靈魂的行尸走肉,緩緩朝大門走去,背影顯得那么凄涼和落寞。
蔡文姬的內心交織著復雜的情緒,她凝視著華雄,心中有許多話想要傾吐,但終究還是將它們默默咽下。
她清楚自己既無立場也無資格去反駁華雄的話,更沒有任何身份去辯駁他。
因為蔡文姬心里明白,華雄的言辭字字珠璣,句句在理。
她只能默默地轉身,奔向自己的父親,輕輕攙扶著他,一同離開了這個大廳。
父女倆的離去,使得原本就空曠的大廳更顯冷清,只剩下李儒一個外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華雄對李儒的鄙夷毫不掩飾,他冷眼睥睨著對方,臉上寫滿了不耐煩和輕蔑。
“你有事嗎?”
李儒一聽連忙拱手稱贊:
“想不到大都督征戰沙場但文采絲毫不弱于文學大家!在下佩服佩服!”
這句話并不是應承,而是他發自內心的傾佩,但李儒一想到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立刻又將這種情緒壓下去,這句話雖精妙絕倫...但在董卓當政的當下,卻顯得尤為敏感。
甚至剛才那句縱使文章驚似海,紙上蒼生也不能流傳出去。
現在太多人憎恨董卓,對他的殘暴頗有不滿,這樣的詩詞一旦傳出恐怕會有不少徘徊之人就此揭竿而起。
李儒謹慎瞥了一眼華雄。
中盤算著:此子不僅軍事才能出眾,連文學造詣也如此深厚,言辭之間竟能化為鋒利的刀鋒!
看來,不給其兵權確實是個明智之舉。
不論其是否忠心,此人斷不可久留!
原本,李儒此行的目的是試探華雄是否有異心,但經過這場交鋒,他當場改變了想法。
于是,他迅速轉換話題,以賞賜之事為借口,搪塞道:
“都督,我此次前來,主要是為了向您解釋賞賜安排。由于時間倉促,今日只能先送來十名女眷,至于黃金、布匹等其他賞賜之物,會陸續為您送達。”
“若您還有其他需求,請隨時告知,我會盡快為您安排。”
華雄聽后,只是隨意地擺了擺手,表示無需再多加賞賜。
李儒聽后沒再多言,輕輕向后退去。
他已經認定華雄非池中物,若在太平盛世,他必定能成為一位威震四方的大將軍。
然而,現在正值亂世,諸侯并起,一旦有機會,華雄便會借風起浪,到那時恐怕就難以約束了。
華雄目送著李儒離去的背影,心中疑惑不已。
猜不透他此次前來的真正目的,難道真的只是為了解釋賞賜之事嗎?
這時,賈詡似乎看出了華雄心中的疑慮,他走上前來,輕聲問道:
“恩師,您是否在為李儒的來意憂愁?”
直至賈詡出聲,華雄才想起自己身邊有這么個謀士,將期待目光放在他身上,追問道:
“看出來了?文和你有什么想法?”
賈詡沒有立刻回答,只是靜靜地站著。
而一旁的楊奉則立刻意識到了自己不宜在此多留,他明白自己作為新加入的成員,有些事情并不適宜讓自己知曉,
更何況自己之前還有過奸細的嫌疑。
因此,他沒有任何不滿,只是找了個借口,拱手道:
“都督,我想起來衣物還沒處理,我先去處理了。”
直到楊奉離開,賈詡再次確認了四周沒有偷聽之人,這才謹慎地靠近華雄,低聲說道:
“恩師!刺殺董卓的行動已經刻不容緩!方才我敏銳地察覺到李儒對您懷有一絲殺意,雖然這殺意被他迅速地掩飾過去了。”
賈詡明白這個理由在華雄面前可能略顯單薄,畢竟華雄是身經百戰的將領,對殺意的感知遠超過常人。
于是,他進一步補充道:
“我雖沒有確鑿的證據,但您也感覺到了不對勁,對吧?賞賜這等小事,何須他李儒親自前來?甚至蔡邕來都比他更為合適!”
“李儒心懷叵測!若我們再不主動出擊,恐怕將來會陷入被動,那時就遲了!”
華雄聽后沒有半點懷疑,智慧是隨著經歷緩緩增長的,現在賈詡可能未經歷那么多事。
但這毒貨在某些方面的直覺和洞察力絕對是三國中數一數二的。
“那你覺得,他為何想要如此急切地除掉我?是因為張濟嗎?還是因為我今日讓董卓親自保下了他?”
華雄問道。
賈詡聽后搖了搖頭,指了指自己的耳朵,解釋道:
“我想是因為您說的那兩段詩。”
這一下輪到華雄蒙了,說白了他當時只是想拿出詩堵住蔡邕的嘴,有面板加持很快就翻出來之前背過的。
只是感覺這氣氛和意思很符合當下意境,那李儒怎么說也是前期第一謀士,不至于因為這兩句詩就嫉妒上自己吧。
賈詡看出了華雄的疑惑,繼續解釋:
“天下對于董卓的憎恨已經累積到了極點,無論是高貴的王侯將相,還是平凡的黎明百姓,都對他恨之入骨,幾乎到了想要將他生吞活剝的地步。
“但大多數有志之士仍在猶豫和徘徊,他們只是在等待一個契機,一個能夠讓他們徹底釋放心中期待與怨恨的契機。只要有人能夠點燃他們心中的怒火,這股力量將會如同野火燎原,一發不可收拾。”
“到那時,若有人挺身而出,領導這場反抗,怕是會再來一場黃巾起義!其聲勢之浩大,將遠超過那些各懷心思、各自為戰的諸侯們。“
說到此處賈詡也有些激動,聲音也有些顫抖:
“縱使文章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此詩拋于廟堂!卷起乾坤畫卷!”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此詩流于民間!蕩起江湖波瀾!”
“李儒這等人怕的就是如此!十八路諸侯已然讓他們頭疼!更何況這茫茫蒼生!”
華雄聽后久久不語,他身為二十一世紀的人天天背誦早已不忘記當時寫詩之人的意境。
沒想到僅僅兩段話,在身處于當時的人來講,那便是萬古長夜亮起的星星之火。
“既然如此,那便卷起千層浪,現在隨我前去城門口!尋人!”
現在劇情已經有所改變,華雄失去了最大底牌,他預計兩手準備。
一邊是王允呂布,另一邊則是親手點將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