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內憂外患
- 劉宋那些事兒
- 八頁草
- 2237字
- 2024-08-17 01:25:00
收復舊都洛陽,晉國舉國沸騰。
有道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晉安帝趕忙下詔派遣兼司空、高密王司馬恢之修復拜謁五位皇帝的陵墓,并設置守衛部隊。
晉軍勢如破竹,收復中原亦是指日可待,一干晉將也動起了歪心思,左長史王弘還建康,忽然想到主公劉裕如此功高蓋國,這晉廷也不做什么表示嗎?按照常理給個“九錫”不過分吧。
當他將這種言論委婉的散布到朝堂之上,就連晉安帝都覺得合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替劉裕總攬朝政的代理人劉穆之聽后心里極不是滋味。他自詡是劉裕的絕佳心腹,但求取九錫如此重要之事,劉裕居然事先沒與自己商議,頓時感到無比的失落。
“難不成主上不信任我了么?”劉穆之嘴里喃喃自語著。
回到府上的劉穆之悶悶不樂,他忽然想起臨走之時王鎮惡與他之言,“三秦如若平定,而主公的九錫封賞不到,那就是您的責任了!”
漸漸的,劉穆之由懊惱變成慚愧,自己還真是老糊涂了。“九錫”這種事本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難不成還需要劉公親自開口不成。
就這樣,劉穆之一夜未眠,本就超負荷工作的他,再也扛不住了,一口老血從嘴中嘔出,竟病倒在床榻之側。
十二月,二十九日。
晉安帝下詔任命劉裕為相國、總百揆、揚州牧,加封為食邑十郡的宋公,備辦九錫的禮儀,尊位在各諸侯王之上,并仍像原來那樣兼任征西將軍,司、豫、北徐、雍四州刺史。
殊榮至此,本應歡天喜地,但遠在彭城的劉裕卻樂不起來。
忽然接到這樣的詔書,同時又得知老友劉穆之患病的消息,他頓時眉頭緊皺,哪里不清楚此中緣由。
晉室已失人心,擁護劉裕的聲音在軍界早已經甚囂塵上。
他知道這幫隨他東征西殺、出生入死的弟兄想讓自己接受“九錫”之禮,本為善意,但此時的他還無暇顧及此事。
如今北伐正是緊要關頭,豈是圖謀“帝位”這等虛無縹緲之事的時候。
弟兄們好心辦了壞事,劉裕對此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比起“九錫”,劉穆之的病重更讓劉裕揪心。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若劉穆之有所差池,必然會給如火如荼的北伐事業帶來沉重打擊。
劉裕對此懊惱不已,為了以正視聽,表明自己并沒有謀國之心,對“九錫”辭讓不受。
……
晉軍北伐初現成效,后秦四州傾沒,朝廷之危,猶如累卵。
有道是破鼓萬人捶,后秦的老對手西秦積極響應北伐,在秦、晉交戰之際主動攻打上邽。
西秦王乞伏熾磐甚至遣使節前來拜見東晉太尉劉裕,請求進攻后秦,為劉裕效力。
劉裕也知此人是趁火打劫,可他深諳合縱連橫、縱橫捭闔之道。
既然西秦態度擺的端,也不介意給他喝口湯,于是授予乞伏熾磐這位“國際友人”平西將軍、河南公的稱號。
比起岌岌可危的外部勢力,后秦的國內局勢更令人糟心。
之前出屯陜津,為洛陽聲援的并州牧姚懿開始蠢蠢欲動圖謀不軌。
這位姚氏宗親,眼見的自家哥哥姚泓要倒大霉,打算聽從謀士司馬孫暢奸計,殺回長安,干掉姚紹,奪了哥哥的鳥位。
有了這種可怕的想法之后,姚懿也不藏著掖著,選擇開倉放糧以籠絡百姓。
谷者,國之本也。
尤其是在晉軍大舉北伐之際私自分發軍糧,絕非愛惜百姓,而是在搞事情。
左常侍張敞、侍郎左雅實在看不下去說了兩句,卻被姚懿活活鞭打至死。
圖謀篡逆之舉傳至長安,姚泓愕然,趕忙召來東平公姚紹前來商討對策。
姚紹作為二人的叔父,從小看著他們長大得,雖然姚懿這小子滿肚子壞水,但從小就見識鄙淺,他斷定此人沒這個腦子玩這些花花腸子,出這種餿主意的應該是狗頭軍師孫暢。
于是,迅速提議征召孫暢入長安,自己親至潼關節制諸軍,待孫暢奉詔而至,他便督姚懿之兵抵御晉軍,若不受詔命,那便以抗旨之名將把他們做掉。
姚紹到底是老江湖,寥寥數語便給出了解決之策,借力打力,化被動為主動。
姚泓聽后大喜,急忙吹捧道:“叔父之言,社稷之計也?!?
然而,你有你的張良計,我有我的過墻梯。
姚懿一看玩腦子玩不過,干脆直接舉兵稱帝,傳檄州郡,反了后秦。
后秦在風雨飄搖之際,國內卻極為奇葩的出現了兩位皇帝,多少令人啼笑皆非。
好在后秦大多數人都選擇站隊姚泓,紛紛再戰輿論的制高點加以譴責。
有群眾基礎,姚紹根本沒怎么費力便將姚懿抓獲,并處死孫暢等人,才結束了這出鬧劇。
義熙十三年(417年),正月初一。
天降異象,后秦國內可清晰的看見天狗食日的天文奇觀。
古人迷信,在中國的古代出現太陽受損的天象,可不僅僅是一般的警示問題,那是君主不道,政局紊亂,得罪了上天,要降罪天下的征兆。
后秦主姚泓好不容易經歷種種磨難熬過了艱難的一年,精神壓力本就很大。
不料大過年的又趕上這樣的不祥之兆,終于繃不住的姚泓,在新年朝會上,當著文武百官放聲大哭起來。
可哭也沒有用,有些事情該來的還是會來的。
姚泓的一眾親戚里沒幾個是省油的燈。
齊公姚恢率領安定鎮戶三萬八千,焚廬舍,自北雍州趨長安,自稱大都督、建義大將軍,移檄州郡,聲稱要鏟除皇帝身邊的惡人。
姚恢這顆定時炸彈終于爆炸了,且聲勢浩大,幫手眾多。
叛軍一路輕取陰密,南克郿城,長安大震。
奈何叛軍以“清君側”之名揮師南下,著實惹惱了后秦的國之柱石姚紹。
“你造反就造反,談什么清君側,咋地,你清君側是要清我么!”姚紹憤然領兵西還,再次擔任起了救火隊長。
后秦內外危迫,都死到臨頭火燒眉毛了,這些宗親還在內亂。
除了姚紹之外,宗親姚贊同樣大義凜然,他要為宗親們正名,身為姚氏子弟,安危休戚,應與國同之。
于是乎,將鎮守潼關重任暫由手下寧朔將軍尹雅接手,而他則親自引兵西還,手刃叛徒。
叛軍本以為朝廷重要將領和軍隊主力都在東方抵御外敵,不可能抽調那么多兵力,不曾想平叛軍隊四處云集,很快將他們包圍。
本就是以下作亂的叛軍,皆有懼心,逃的逃,降的降。
姚恢兵敗如山倒,連同三個弟弟在亂戰之中亦被義憤填膺的秦軍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