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拜占庭文學史
  • 劉文孝主編
  • 4471字
  • 2024-05-22 10:35:47
拜占庭文學史

附錄 拜占庭文學史研究簡況

近代研究拜占庭文學史以英國約瑟夫·伯潤通(Rev. Joseph Berington,1743—1827年)的《中世紀文學史》(Literature History of the Middle Ages)為較早,但只是簡介式的一章而已。到19世紀末,德國學者卡爾·克魯姆巴赫爾的《拜占庭文學史》(Geschichte der Byzantinischen Litteratur)堪稱最早的、系統的拜占庭文學史,一直為研究拜占庭文學史的人奉為圭臬。但此書起訖年代為公元527—1453年,對拜占庭4、5世紀的文學有所忽略。另外,此書體例以文體分類為綱,與文學史之時代順序為綱似有齟齬,重點作家及作品論融于文體論之中。若以幾何術語喻之,則線與面之闡述詳盡,而點上研究尚有空間。俄國學者后來居上,俄裔美籍學者A.卡日丹(A. Каждан)的兩種《拜占庭文學史》(A History of Byzantine Literature, 650–850, 850–1000)博大精深,惜乎4—6世紀以及11—15世紀約8個世紀的拜占庭文學未得到檢視,應是學術史上的遺憾。卡日丹的體例也不同于克魯姆巴赫爾,以作家作品論為主,點上的研究堪稱精湛,線面研究相對簡略。此外,俄國學者阿維林采夫(С. С. Аверинцев)、葉蘭斯卡婭(А. И. Еланская)在俄國的《世界文學史》中有專章論述拜占庭文學史,系統全面,簡潔流暢。可惜限于篇幅,作家作品論暫付闕如。此外,德國學者格·拜克(H.-G. Beck)的《拜占庭教會與神學文學研究》(Kirche und theologische Literatur im Byzantinischen Reich)內容偏于宗教。羅森齊(Jan Olof Rosenqvist)的《論拜占庭文學》(Die Byzantinische Literatur)第6卷,以時間為序,論述了拜占庭文學各個時期的重大問題,堪稱大觀,其水平超過一般文學史。但527年以前的拜占庭文學,亦未入圍。且文如其名,仍屬專論性質,距文學史尚有一步之遙。哈佛大學格萊高利·納吉主編的9卷皇皇巨著《希臘文學》的第9卷也是拜占庭文學研究,但此書只是其他學者關于拜占庭文學的專論選輯。此外,與拜占庭文學相關專論亦不少,但都不能進入文學史的范圍。

鑒于以上研究的得失,我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亦有所前進。相較于其他拜占庭文學史,我們的工作有以下特點:一、總體內容完整,囊括了拜占庭1123年的文學史實。二、體例較合理,點面結合,縱橫交錯,以時間線索為經,重點作家、作品研究為緯,對拜占庭文學史的發展進行了理論梳理,比較系統深入地闡述了拜占庭文學發展的歷史。縱向研究闡明特定歷史階段文學發展的方向和主要脈絡,橫向研究探討重點作家作品的藝術成就、獨特貢獻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這樣,便于讀者既了解拜占庭文學史發展的脈絡,也得到對拜占庭文學特點的具體體驗。三、第一次明確闡述了拜占庭文學的歷史性質及規律,指出拜占庭文學屬于農耕文化時代大一統專制政治體制下以宗教思想為皈依的文學體系,遵循著與政治變化呈正相關或者負相關的發展規律,探討了拜占庭文學承先啟后的作用。四、視野開闊,方法論有所擴展。我們始終把拜占庭文學置于世界文學發展史的背景中進行研究,并適當引入了比較文化學、比較文學以及宗教學的方法,目的在于為讀者提供深入理解拜占庭文學的參考坐標,領會人類文學在相同發展階段的共同特點與規律,了解拜占庭文學對世界文學的貢獻。五、獨到的藝術研究,意必己出。外國學者的文學史中,涉及具體作家、作品時,除了思想內容的研究,多半側重于傳統修辭學與詩律學的研究;我們則更側重于文學的藝術精神、藝術思想、藝術流派、藝術主題乃至藝術方法的探討。針對中國讀者首次接觸拜占庭文學這種實際狀況,再加多年教學體會,外國文學史與作品選分開講,多有重復,且各自偏枯,不如講授文學史的同時,適當融入作品選講,效果更好,因此,我們的課題研究加強了對具體作品的具體研究。尤其在具體的藝術特色研究中,力求發人之所未發,道人之所未道。這是其他文學史所缺欠的,而為我們的研究所特有。這樣,在拜占庭文學史的研究領域中,我們既有繼承,也有前進;既能融入國際拜占庭文學史研究的共同道路,也有我們自己所走的軌跡。


1 羅馬國家出現于公元前7世紀,前27年,屋大維削平群雄,建立“帝國”,獲尊號“奧古斯都(第一公民)”。此帝國于公元476年為日耳曼人所滅,史稱“西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晚期實行四帝共治制度,公元330年,共治帝之一的君士坦丁大帝定都君士坦丁堡,亦稱其統治的國家為羅馬帝國,史稱“東羅馬帝國”。

2 共治帝有兩種含義:一是共同治理羅馬帝國的皇帝之一。如君士坦丁大帝曾與塞維魯斯(Flavius Severus)、馬克西米安(Maximian)、馬克森提烏斯(Maxentius)、李錫尼(轉下頁)(接上頁)(Licinius)幾人共同為羅馬帝國共治帝,每人分管一片地區。君士坦丁大帝(272—337年),306—324年曾為羅馬帝國共治帝;324—337年則為全羅馬帝國皇帝。二是拜占庭帝國的共治帝,又稱“愷撒”,相當于王儲,在皇帝的子嗣中選任。

3 忒奧克利特,古希臘田園詩人,逝于前260年以后。

4 “異教徒”指基督教產生前各種巫術信徒,包括多神教信徒。因其生活于基督教產生前,未能信奉基督教,不算罪過,故稱為異教徒。但丁《地獄篇》候判所中的荷馬、維吉爾等人便是。基督教產生后仍不肯皈依,而堅信其他者,則稱為“邪教徒”。基督教中亦分派系,得勢者即正統,失勢者則被稱為“異端”。

5 費龍(前20—50年),亞歷山大城猶太哲學家。

6 普羅提努斯(204/205—270年),新柏拉圖學派代表。珀弗利奧斯(234—305年),羅馬哲學家,普羅提努斯的學生,曾編輯普羅提努斯的作品,他本人在邏輯學方面頗有建樹。

7 歐利根(184/185—253/254年),基督教神學家、哲學家,圣經哲學奠基人。

8 阿桑那修斯見第一章第一節專節介紹。阿雷奧斯(250/256—336年),基督教阿雷奧斯派創始人,謂耶穌基督亦屬造物,神性低于圣父,因而被視為異端。

9 約安尼斯·赫呂索斯托莫斯(約347—407年),早期教父代表人物之一,口才極好,人稱“金口”。

10 大馬士革人約安尼斯,見第二章第五節專節介紹。

11 普羅闊皮奧斯與阿噶希亞斯分別見第一章第六節與第九節專節介紹。

12 尤瑟比奧斯(260/265—339/340年),因與其師潘菲羅斯(Π?μφιλο?)關系緊密,故又稱潘菲羅的尤瑟比奧斯(Ε?σ?βιο? το? Παμ??λου);又因任愷撒利亞主教,故亦稱愷撒利亞的尤瑟比奧斯(Ε?σ?βιο? τ?? Καισαρε?α?)。

13 普瑟羅斯、安娜·孔穆寧娜、君士坦丁七世以及約安尼斯六世,分別見第三章第五節、第七節、第四節以及第四章第二節專節介紹。

14 曼努埃爾二世(1350—1425年),帕萊奧羅果斯王朝皇帝。

15 妙音羅曼諾斯和卡西雅娜,分別見第一章第五節和第二章第六節專節介紹。蘇蒙(949—1022年),宗教官員,神職人員、作家、詩人。

16 帕拉馬斯(約1296—1357/1359年),拜占庭晚期著名神學家。

17 瑟奧多羅斯·普羅卓莫斯,參見第三章第六節專節介紹。

18 哈佛大學格萊高利·納吉(Gregory Nagy)主編的9卷本《希臘文學》(Greek Literature)第9卷就是拜占庭文學(論文集)。

19 Διον?σιο? ? ?ρεοπαγ?τη?, Περ? Θε?ων Ονομ?των, Keφ. Δ' §7, PG. T. III, col. 701. L. C–D.參見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Works (1897), trans. Rev. John Parker, M. A. Grand Rapids, MI: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2005, p.27。

20 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上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39頁。

21 Διον?σιο? ? ?ρεοπαγ?τη?, Περ? τ?? ο?ραν?α? Ιεραρχ?α?, Κεφ. Ζ’ §2, PG. T. III, col. 208. R. B; Κεφ. Γ §1, PG. T. III, col.164.R. D.

22 Διον?σιο? ? ?ρεοπαγ?τη?, Περ? Θε?ων Ονομ?των, Keφ. Δ' §7, PG. T. III, col. 701. L. C–D. 參見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Works (1897), trans. Rev. John Parker, M. A. Grand Rapids, p.27。

23 Walter Pater, The Renaissance Study In Art And Poetry,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Limited, 1922, pp.251–252.

24 參見?ω?ννη? ? Δαμασκην??, Orationes pro sacris imaginibus (III); PG. T. XCIV, col.1365.L. A–D。

25 Διον?σιο? ? ?ρεοπαγ?τη?, Περ? Θε?ων Ονομ?των, Keφ. Δ' §7, PG. T. III, col. 701. L. C–D; 參見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Works (1897), trans. Rev. John Parker, M. A. Grand Rapids, p.27。

26 Μακ?ριο? ? Αιγ?πτιο?, Homil. spirit. XV 20, PG. T. XXXIV, col.588.R. D–589.L. A–B.

27 ?θαν?σιο? ?λεξανδρε?α?, De incarn. Dei Verbi 15, PG. T. XXV, col.1009.L. B.

28 Διον?σιο? ? ?ρεοπαγ?τη?, Περ? Θε?ων Ονομ?των, Keφ. Δ'§7, PG. T. III, col.701.L. C–D. 參見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Works (1897), trans. Rev. John Parker, M. A. Grand Rapids, p.27。

29 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Works (1897), trans. Rev. John Parker, M. A. Grand Rapids, p.67.

30 Διον?σιο? ? ?ρεοπαγ?τη?, Περ? μυστικ?? Θεολογ?α?, Κεφ. Ε’, PG. T. III, col.1042.L. B–1043.R. A–B; 參見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Works (1897), trans. Rev. John Parker, M. A. Grand Rapids, p.71。本書中的譯文如無特殊說明,均由主編和參編者自譯。

31 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龍藏》第十六冊,第六○六頁。

32 莪默·伽亞謨著,郭沫若譯:《魯拜集》,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版,第83頁。

33 Νικηφ?ρο? ? Βλεμμ?δη?, Περ? ?ρετ?? ?α? ?σ??σεω?, ??δ το? ?ωανν?του...Χατζ? Ν??ου, ?ν Λειψ?α τ?? Σαξον?α?, 1874, pp.134–135.

34 《老子》章第一、第七、第四十五等,參見楊樹達:《老子古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55頁。

35 大巴西雷奧斯(329/330—379年),神學家、哲學家,卡帕多基亞三杰之首。努塞斯的格列高利奧斯(約335—約395年),神學家、哲學家,大巴西雷奧斯的弟弟。納齊安澤諾斯的格列高利奧斯見第一章第三節專節介紹。

36 缶提奧斯,參見第三章第二節專節介紹。

37 琉善(約125—180年),敘利亞裔羅馬諷刺作家,名作有《諸神對話》等。赫利奧竇羅斯,3—4世紀希臘語言情作家,名著有《埃塞俄比卡》(Α?θιοπικ?)。

38 關于麥赫麥迪二世及克利托波羅斯,參見第四章第五節專節介紹。

39 瑟克斯圖斯·尤利烏斯·阿非利卡努斯(?ο?λιο? Αφρικαν??,約160—約240年),利比亞裔旅行家與史家,主要著作有五卷《春秋》世界史,從創世一直寫到221年。

40 瑟奧凡尼斯見第二章第四節專節介紹。鄒納拉斯生活于12世紀,曾任阿萊克修斯一世秘書,晚年隱居。

41 Polybius, The Histories,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W. R. Paton, V.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p.1998, p. ⅹⅱ .

42 參見Whitby, M., “Greek Historical Writings after Prokopius: Variety and Vitality”, in The Byzantine and Early Islamic Near East, NJ: Prinston, 1992, 66f。

43 《勞薩紀》見第一章第四節專節介紹。

44 庫利羅斯(525—559年),巴勒斯坦僧侶及宗教史家,主要著作為《圣尤菲米歐評傳》(Περ? του Μεγ?λου Ευφ?μιου Συνγραφ?)。

45 蘇蒙·麥塔弗拉忒斯,10世紀后半期政治家、作家。

46 見第二章第三節專節介紹。

47 阿契琉斯·塔提奧斯,2世紀希臘作家,以《琉基佩和克勒托豐》(Τα κατ? Λευκ?ππην και Κλειτοφ?ντα)名世。

48 阿斯克勒皮阿德斯(前350—約前270年),希臘詩人。珀瑟狄珀斯(約前310—約前240年),古希臘銘體詩人。龍格,2世紀詩人,以《達弗尼斯與赫蘿埃》(Δ?φνι? κα? Χλ?η)名世。伊索克拉忒斯(前436—前338年),古希臘演說家。

49 鮑羅斯·希冷提阿利奧斯,見第一章第八節專節介紹。

50 霍羅波羅斯(1245—1310/1314年),演說家、僧侶,反對與西歐教廷聯合。尤斯塔修斯(1115—1195/1196年),詩人、學者,以注釋荷馬著名。

51 卡西雅娜,見第二章第六節專節介紹。

52 妙音羅曼諾斯,見第一章第五節專節介紹。

53 Karl Krumbacher, Geschichte der Byzantinischen Litteratur, München: Oskar Beck, 1891, s.319.

54 關于乞討詩的作者,究竟是著名詩人瑟奧多羅斯·普羅卓莫斯,或是另有其人,或者兩人同名,至今仍是拜占庭文學史的一樁公案。

55 參見D. C. Parke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Manuscripts and Their Tex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250。

56 哈利彤·阿芙洛狄塞烏斯,約1世紀末2世紀初作家,有《卡麗爾藿伊》(Callirhoe)傳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梧州市| 河南省| 惠安县| 上虞市| 松滋市| 惠州市| 渭源县| 德江县| 南城县| 格尔木市| 鸡泽县| 三江| 林口县| 玉林市| 铜梁县| 阳原县| 文水县| 微博| 宜兴市| 当阳市| 云和县| 交口县| 凤冈县| 余江县| 保康县| 新巴尔虎左旗| 巴东县| 四平市| 麻阳| 常熟市| 普安县| 葫芦岛市| 万荣县| 山阳县| 同江市| 玉林市| 广平县| 长垣县| 五原县| 平湖市| 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