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夫長大聲嘶吼著,指揮著突厥騎兵們重新整隊,然后揮舞著彎刀,帶頭向攔路的唐軍騎兵沖殺。
正在這時,秦懷玉的那支箭射了過來,射中了他的右眼。
秦懷玉使用的兩石的鐵胎弓,力道遠遠超過了普通唐軍官兵裝備的騎弓。這一箭射了過來,直接射穿了突厥百夫長的頭骨,箭頭從他的后腦穿了出來。突厥百夫長大叫一聲,翻身落馬,立刻就被后面狂奔而來的突厥騎兵的戰馬踩在馬蹄之下。
程處默同樣也擅長射箭,不過他不喜歡這么做,覺得不如跟敵軍刀對刀槍對槍、正面交手來得爽快。他手持著鐵槍,沖殺在前,在與突厥騎兵擦肩而過的時候,鐵槍突然伸出,直接洞穿了那個突厥騎兵的腰部。
唐軍官兵們十分悍勇,大聲吶喊著,沖向突厥騎兵。突厥騎兵同樣也英勇善戰,面對著人數眾多的唐軍騎兵,他們毫不畏懼,揮舞刀槍與唐軍官兵們廝殺在一起。
戰斗進行得異常慘烈,戰場上充斥著人喊馬嘶、刀槍利刃入肉發生的噗噗聲,一時間血花飛濺,不時有雙方的官兵翻身落馬。
突厥騎兵們盡管悍勇,然而面對著人多勢眾的唐軍,突厥騎兵很快就抵擋不住了。他們明白唐軍騎兵就要包圍上來了,他們放棄了從北面突圍的企圖,按照慣常的戰術,以數騎為一小隊,分散突圍。
唐軍的大隊騎兵包抄上來,將大部分來不及逃走的突厥騎兵圍在當中,時間不長就將其大部分殲滅。然而仍然有少量突厥騎兵突圍了出去,唐軍官兵們緊追不舍,又追殺了一部分,最終只有不足十個突厥騎兵仗著馬快騎術好,逃了出去。
對于少量突厥騎兵逃走了,程處默和秦懷玉并沒有感到惋惜,因為這也是秦川事先交代過的,每一仗都要給突厥騎兵留下少許的活口,讓他們回去報信,造成突厥游騎的恐懼,不敢再以小股的人馬分散,四處劫掠,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唐軍的壓力,也盡可能地減少了普通百姓們的損失。
不管怎么樣,這一仗還是殲滅了112名突厥騎兵,繳獲了他們的裝備,完好的戰馬就繳獲了150多匹。之所以能夠繳獲這么多戰馬,是因為突厥的騎兵很多人都是一人配了雙馬,這樣可以保存戰馬的體力,從而實現快速機動。
朱哲曉在遠離了周家莊之后,看到自己終于脫離了危險,一辟谷坐在地上,休息了好久才緩過勁兒來。此時他距離跟伍長分手的地方已經很遠了,他不敢從周家莊經過,只能繞道回去,這又增加了路程。他一路步行,速度自然慢了許多,為了盡快歸隊,他加快了腳步
由于長期行走和緊張情緒,朱哲曉出了很多汗,感到十分口渴。看到遠處有一條小溪,他就走過去趴在溪邊用雙手捧水來喝。
突然他聽到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正朝著這個方向奔來。他趕緊又向旁邊爬了幾步,爬進溪邊的灌木叢里。不久以后,他從樹葉的縫隙中就看到有兩騎馬朝這邊奔來,看裝束是突厥騎兵。
這兩個突厥騎兵顯然是由于長時間趕路,人和馬都有些口渴了,也要來小溪邊飲水。
二人來到小溪邊,勒住馬韁,然后翻身下馬,牽著戰馬到溪邊飲水。
他們放開了戰馬,讓它們自行飲水。隨后一個人趴在水邊,另外一個跪在地上,彎下腰去喝水。
朱哲曉所處的位置就在兩個突厥騎兵的側后方,距離他們只有十幾步。眼看著突厥騎兵背對著自己,毫無防備,他不由得動了殺心,去摸腰間的兵器,這時他才想起來,自己擔心進入周家莊的時候會被突厥人搜身,因此沒有攜帶任何兵器。
面對著兩個強壯的突厥騎兵,自己赤手空拳,恐怕不是他們的對手,可是眼前的機會他又不肯放棄。
朱哲曉牙一咬,撿起樹叢下兩塊拳頭大小的石頭,彎著腰,悄悄地向著兩個突厥騎兵摸了過去。
這兩個突厥騎兵正是從唐軍包圍圈中逃出來的。他們只顧逃命,也顧不得辨認方向,就一路來到了這邊。此時他們十分疲憊,加上正在專心喝水,流水的聲音掩蓋了朱哲曉的腳步聲。
朱哲曉來到他們背后有三四步的地方,一個突厥騎兵終于喝飽了水,抹抹嘴,正要起身,一塊石頭飛了過來,正打在他的頭上。突厥騎兵為了喝水方便,沒有戴頭盔,這一下打得他頭破血流,巨大的沖擊力使得他直接就撲倒在溪水里,鮮血瞬間流入溪水當中,迅速飄散。
另一個突擊騎兵本能地回頭觀望,又一塊石頭飛來,正打在他的額頭上,巨大的沖擊力也使得他當場就昏迷過去。
朱哲曉看到自己偷襲成功,心中大喜。他仔細檢查了兩個突厥騎兵,看到被擊中后腦的那個家伙已經死透了,于是卸下了他身上的鎧甲,拿走他的兵器,然后將他的尸體扔進溪水當中。隨后將另外一個突厥騎兵的手腳捆在馬背上,騎上另外一匹戰馬,牽著這匹戰馬,朝著跟伍長分手的地方馳去。
到了地方之后,朱哲曉就看到同一個斥候小隊的一個伙伴,是伍長吩咐他在此等候的。看到朱哲曉沒有出事,他十分開心。
朱哲曉擊殺一個突厥騎兵,俘虜一個突厥騎兵,繳獲了兩匹戰馬和突厥騎兵的鎧甲、兵器,對此,朱哲曉的伙伴十分羨慕。這可是一份不小的功勞,獲得的獎賞可少不了。
朱哲曉也非常高興。他最高興的還不是自己立了功,能受到什么樣的獎賞,而是因為自己有了這些功勞在手,二寶也方便替自己說話了。他跟二寶是患難兄弟,希望能夠永遠在一起。
別看朱哲曉年紀不大,然而也是老軍武了,官場上的事情也知道不少。上面有人好做官,秦川未來的前途不可限量,能夠跟上這樣的人,自己和二寶的前程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