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說:潛龍,勿用。就是當時機或力量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切忌鋒芒畢露,那樣容易招來猜疑和嫉妒,阻擋了自己成長的道路。朱元璋深知這個道理。他在羽毛沒有豐滿的時候,善于隱藏自己的志向,能沉默,會隱忍。當不斷壯大的朱元璋引起了首領的猜忌,逐漸被排擠時,他能在忍耐中等待機會。忍耐的過程也不是完全的沉默,而是在忍耐的同時積極學習上進,提高自身素質,為以后的發展打好基礎……
一 大丈夫能屈能伸
朱元璋治軍有方,威信日益提高。
這時,有人在郭子興面前講他的壞話。郭子興對這個女婿不放心了,尤其是他的兩個兒子常常表現出對朱元璋的不滿情緒,更導致郭子興對朱元璋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有一次,郭子興借故將朱元璋禁閉起來,不給飲食,馬夫人只好偷偷給他送食物充饑。
朱元璋深知郭子興忌才護短的稟性,處處謹慎.不敢流露不滿。后來,一個姓任的將領又誣告朱元璋作戰不利。郭子興讓朱元璋同任某一同出戰,任某出城便中箭折回,朱元璋卻奮勇殺敵,凱旋而歸。
經過這次考驗,郭子興感到有點兒愧疚,認為自己不應該提防這個善于作戰的女婿。那時,將士出征歸來,都要向郭子興進獻掠奪的金銀珠寶。朱元璋不愿掠奪財寶,每次回來都沒有財物可獻,郭子興對此很不滿意。
馬夫人知道這一情況后,就把自己的私房錢獻給郭子興的小張夫人。小張夫人常說朱元璋的好話,郭子興的疑忌之心才漸漸淡化。
就在朱元璋擴充自己的實力之時,發生了六合之戰。這次戰役使元朝從此再也無法抗拒農民軍的進攻,群雄逐鹿更加激烈了。
朱元璋很想抓住時機,向外擴張勢力,但他還不能獨行,只好借助老丈人的力量,可以說沒有老丈人這塊牌子,他就無法辦大事。
有一天,他對郭子興說:“我們得向外擴大勢力,現在滁州城小,人口又多,不是久居之地?!?
郭子興問:“你有何良策?”
“我們不出兵,別人就會來算計我們。不取城池,就談不上發展呀!”
“是的,我也在考慮此事,現在攻打哪個城好呢?”
“我認為目前應先攻和州,這雖是一個小城,但拿下它對我們很有利。”
“如何用兵?”
“我們可以先挑選三千勇士,穿上青衣,帶著裝載財物的駱駝向和州進發,另派萬名士兵相隔十余里尾隨而行,身穿紅衣。到城下后,青衣應聲稱是廬州派兵護送使者入城犒軍的,和州守軍就會開門。一旦城門打開,則舉火為號,紅衣軍急馳而進,必能破城?!?
“此計高明呀!就按你說的出兵。”
在朱元璋的精心策劃下,兩路人馬朝和州開進,此役并沒有費什么功夫,就大獲全勝。郭子興率援兵趕來時,朱元璋站在了城頭上。郭子興很高興,立即任命他為總兵官,鎮守和州。
論才干,朱元璋在軍中是一流的,但他畢竟還年輕,資歷也較淺。郭子興升任朱元璋為總兵官,朱元璋感到會有人不服氣。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朱元璋讓人撤掉議事廳的公座,擺上幾條長凳。第二天開會時,他故意遲到,諸將果然都在上首就坐,只給他留下個末位。他不動聲色,安然就座。
待到議事時,人們拿不出什么計策。朱元璋卻侃侃而談,籌劃周詳,諸將才稍稍服氣。他和諸將商量修筑城墻的事,建議分為十段,每人各負責一段,時間為三天。
沒有想到,到期驗收,只有朱元璋負責的一段竣工。朱元璋很不高興地說:“身為軍人,有令不行,這怎么能打勝仗?長此下去,諸位將軍豈不誤了軍機?”
沒有人敢說話。朱元璋望著他們宣布:“從今天起,違令者,以軍法處置!”
接著他又說:“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是古人的話。軍隊沒有嚴明的紀律不行。今后每攻取一個城池,不得掠奪婦女,不得搶奪財物。違紀者斬!”
因為他治軍有方,紀律嚴明,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他的威信也在軍中日漸提高了。
至正十五年,因濠州缺糧,孫德崖率兵到和州就食。朱元璋深知他圖謀不軌,卻又擔心兩軍發生火并,只得暫且容忍。有人向郭子興進饞言,說朱元璋投靠了孫德崖。郭子興匆忙趕到和州問罪,朱元璋費了好多唇舌,才打消了他的疑慮。
孫德崖從前曾多次加害郭子興,知道郭子興不能容他,見郭子興來了,便與朱元璋商量,準備率軍離開和州。朱元璋怕軍隊移動引起摩擦,表示讓他殿后。孫德崖的軍隊陸續從城中撤出,朱元璋懸著的心逐漸放下。這時,有一個熟人邀他一道去送朋友,剛走了十多里,有人追上來說城里發生火并,孫德崖被郭子興逮住了。
朱元璋急忙策馬往回趕,半路上卻落入孫德崖的弟弟之手。孫德崖的弟弟提出用朱元璋換孫德崖,郭子興無奈,只得放了孫德崖。
郭子興本想殺了孫德崖,因為朱元璋抓在他們手中,沒有辦法,只能看著仇敵離去了。他本來氣量就小,根本不聽朱元璋的解釋,在生了幾天氣之后,老病復發,沒有幾天就去世了。
評析:
自古成大器者,以退為進,萬事容忍為上策。大丈夫闖天下,能伸能屈,方能過險關。沒有本錢,是難成大業的。成大業的資本,就是手中有權,有了軍權,見機行事,就有出頭之日。善于借勢,毫無怨悔,蓄勢持發,這是朱元璋成就霸業的一種長遠策略。
二 沉默也是一種大智慧
朱元璋從一介草民到起義軍中的一員戰將,到后來受到元帥的器重,成為元帥的高參和女婿,他的身份漸漸有了變化。
朱元璋所進行的轟轟烈烈的招兵買馬和對郭子興敬讓,則讓后人嘆服。他本長得丑陋,卻能深得郭子興的如此寵幸,源自于他有過人的聰明。
郭子興對他有猜疑時,他能做到拱手讓出兵權;郭子興有難時,他能夠搭救,給郭子興留下知恩圖報的美好印象。朱元璋能忍的博大胸懷,是使他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由一名和尚變成守軍總管的一個因素。他過人的勇敢精神和作戰智謀使他獲得了成功,他的正氣和忠信的美德,是一般農民起義軍領袖所不具備的。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基本上都被鎮壓下去,朱元璋卻成功了。如果說招兵買馬是一種外在實力增強的話,那么,自身素質的修養提高,卻是一種內在的不可估量的實力積蓄。
在郭子興去世后,軍中的事務由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妻弟張天枯與朱元璋共同主持。1355年的2月,劉福通訪得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把他接到濠州立為皇帝,號小明王,國號宋,建元龍風,并派人聯絡各路義軍。
張天祜隨來使前往濠州,不久帶回小明王的命令,委任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祜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
朱元璋影響力最大,地位卻是第三,這是一種轉折,朱元璋對自己屈居第三雖說不滿,但考慮到自己的力量還不夠強大,正好可以利用龍鳳政權的名號以壯聲威,也就接受了封號。和州正式建立起都元帥府,軍中從此以龍鳳紀年。這支部隊大部分是朱元璋組建的,許多軍官都是他的親信。郭天敘、張天枯才疏智短,朱元璋雖然位居第三,實際上大權牢牢掌握在他手里。
經過嚴格的操練和休整之后,朱元璋準備率領這支有一定規模的隊伍離開濠州這個小天地,向外面更廣闊的天空發展了。
評析:
角逐天下,心中要有霸氣,但力量處于弱勢時,得見機行事,尋求發展。此時,不要聲張自己的需求,要善于等待,善于忍耐,等力量強大了,方可展翅高飛,一躍沖天。
三 以退為進保護自己
在長期軍事斗爭的生涯中,朱元璋非常注意斗爭策略,從不憑一夫之勇蠻沖蠻打,魯莽行事。有時候,敵人的力量相對強大,朱元璋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冒險攻擊敵人,甚至做出某些讓步,從長計議,以免吃眼前之虧。他很清楚,在軍事斗爭中,只貪一時之功,圖一時之快,解一時之恨,危害是非常大的,有時可能導致全軍覆沒,前功盡棄。只有具備了長遠眼光和全局觀念,有屈有伸,善于斗爭,才有可能得到發展,奪取最后的勝利。
至正十三年十月,元朝丞相脫脫率師圍高郵,分兵攻六合。六合的農民起義軍派人到滁州來向郭子興求援,郭子興派朱元璋領兵出救。元兵排出倒海般地攻過來,六合城防御工事全被摧毀,朱元璋等將領指揮守兵頑強抵抗。后來,實在抵敵不住了,朱元璋只好組織全城軍民撤退到滁州。元兵跟蹤追擊到滁州城外,朱元璋于中途設下埋伏,令部將耿再成佯裝敗陣逃走,引誘元軍進入了伏擊圈,把元軍打得大敗。這時,朱元璋十分清醒地意識到,雖然眼下打了個勝仗,但元軍勢力很強大,而滁州卻是孤城無援,若元軍再增兵圍攻滁州,一定會吃大虧。于是,朱元璋就令城中父老把戰場上獲得的元軍馬匹輜重,并帶牛、酒奉還元軍。還告訴元軍將領說:滁州城中全是良民,現在聚集在一起,純粹是為了防御寇盜。我們愿意供應給大軍軍需給養。你們怎么還要分兵來打滁州呢?應當去攻打高郵才對,饒了這個地方的老百姓吧。元軍打了敗仗,丟失了一大批馬匹和其他軍需物資,害怕受到上司怪罪。正萬般無奈時,一見來人送回了馬匹輜重,還說好話求情,就引兵離去,滁州才沒有繼續遭到攻擊。盡管朱元璋把元軍引向高郵是不太道德的,但是,這仍不失為一個保全自己的好計策。
至正二十一年,元朝大將察罕帖木兒進軍山東,幾乎占領山東全境。北邊的軍事形勢急轉直下,不但小明王的都城安豐難以保住,就連朱元璋的根據地應天也隨之暴露在敵人面前,情勢岌岌可危。朱元璋十分清楚,他所占領的地區幾年來之所以比較安定,軍事力量之所以得到了迅速發展,全憑小明王的紅巾軍主力在北邊掩護?,F在局勢突變,萬一安豐失守,就得直接面對元軍的主力進攻。分析敵我實力,實在相差太遠,硬打硬守顯然是不行的,必須想出一個妥善的辦法,避免和元軍主力決戰,以圖生存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決心向察罕帖木兒求和。他兩次派使臣去見察罕帖木兒,送上重禮和親筆信,請求通好,實質上就是表示投降。察罕帖木兒的威脅暫時解除了,于是,朱元璋抓住這個時機,西攻陳友諒。
朱元璋在對敵人發動進攻的過程中,有時遇到敵人實力較強,自己消耗太大,得不償失,他就會主動停止攻擊,以等待時機。朱元璋渡江建立江南政權以后,為了安定自己的這個剛建立起來的本大營,就下決心先攻打張士誠。至正十七年七月,朱元璋在攻下常熟后,覺得張士誠部隊的戰斗力較強,有的據點動用兵力大,攻擊時間長,很不容易對付,再打下去,不太合算。于是,他就主動中止了對張士誠的攻勢,而把進攻的矛頭指向浙東方向的元朝統治區。
朱元璋能夠在瞬息萬變的戰爭中,抓住有利時機,采取軍事行動,以取得理想的戰果。
至正二十七年(1367)前后,北方的幾個元朝將領為爭軍權、搶地盤,一心一意打內戰,拚得你死我活,殺得昏天黑地,誰也顧不上反元的勢力。在軍事將領之間打內戰的同時,元朝統治階級最上層宮廷的內部矛盾,也日益激化了。宮廷的權利斗爭與軍隊的相互撕殺有著密切的聯系,并且相互利用,元朝統治階級就分裂成為兩個相互傾軋、殘殺的集團。雙方都要爭奪政權,都有貴族官僚支持,都有軍事力量作后盾,勢均力敵,斗得不可開交,逐步形成了一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局面。朱元璋就抓住元朝內部打得難解難分、無暇他顧的有利時機,乘機東征南伐,擴大地盤,充實軍事力量。當朱元璋北伐大軍臨近城下時,元朝的軍事將領們才如夢初醒,急忙停止內戰,但又不愿意和其他元將配合,不愿聽其他元將指揮,還是各保一方,各自為戰,這又為朱元璋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提供了良好時機。
評析:
兩軍兵戎相見之時,若我方力量薄弱,先退一步,這并不是懦弱之舉。退是為了長遠的考慮,是以退為進。爭一時之氣相持不下,吃虧的只是自己;退一步,海闊天空,未來又呈現出無數種獲勝的可能了。
四 潛心自學先定根基
忙中偷閑,閑中自學,朱元璋就是這樣的性格。
朱元璋的學堂時間很短,但憑著他的聰明,得到了繼續學習的機會,他持之以恒,勤奮自學,不斷從書籍中吸取營養,學到了“興亡治亂”的經驗教訓。
朱元璋只進過幾個月的學堂,所以要說他是文盲也不過分。即使以后在皇覺寺當小行僧,也只是沖著生計而去的,也沒有機會學文化知識。
在朱元璋的那個年代,能保住性命已經很不易了,讀書簡直是一件極其奢侈的事。但是,朱元璋卻是那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領導人,其文筆不亞于當時那些長期在私塾里念“知、乎、者、也”的老書生,而文史哲這些知識,跟他們比較也絲毫不遜。
是什么原因呢?
自學!
朱元璋帶兵打仗,在戎馬倥傯中刻苦自學。他當上了明朝開國皇帝后,規定以八股取士,但他自己寫文章,卻無八股氣,并不受那些作文公式束縛。他認為寫文章就要“盡人心中所言”。
朱元璋這個平民出身的皇帝,通過自學,從一個放牛娃,從一個小行僧,從一個叫化子變成了明朝的開國皇帝,可不是出生時那一道“紅光”的照耀,而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史書記載,朱元璋在自學過程中留下了很多佳話。
朱元璋一開始也不知道讀書的重要,參加起義后,李善長、馮勝等地主儒士前來投奔,他們引古論今,幫助他分析形勢,出謀劃策,使他眼界大開。朱元璋這才懂得要想成就大事,光有一腔熱情是不夠的,古人謀劃平天下的計策及其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都寫在書本上,不讀書,就無法吸收借鑒。于是他決心發奮學習。
朱元璋每到一處,就設法招攬儒士,留置幕府,朝夕相處,講史論經。
后來登基做皇帝了,他也沒停止自學,特地在南京奉天門東邊蓋了五間高大清爽的文淵閣,“分南京所藏之書實其中,自經之外,諸史百家,靡不畢備”,并設置了若干名大學士,由飽學的儒士充任。他處理完公務,就抽空到那里去。
經過多年的努力,朱元璋的文化水平迅速提高,不僅能讀懂古人深奧的著作,還能動筆為文做詩。
朱元璋特別愛讀歷史。參加起義后,李善長給他講述漢高祖劉邦“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年平定天下,成就帝業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朱元璋,使他對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
他開始注意搜集各種史書,認真閱讀,“稍間輒與諸儒講論經史”。
朱元璋對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等幾個有作為的開國皇帝特別欽佩,有一次同侍臣觀賞古帝王畫像,議論他們的賢否得失,看到漢高祖、唐太宗和宋太祖的畫像,展玩再三,諦視良久。看到隋煬帝、宋徽宗的畫像,瞥一眼就過去,說“亂亡之主,不足觀也”。見到后唐莊宗的畫像,又笑著說:“所謂李天下者,其斯人歟?上下之分瀆至于此,安得不亡”。他常讀漢、唐、宋諸朝的歷史,尤其注意研究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等人的統治經驗。
元朝的興亡特別是元末敗亡的教訓,對朱元璋更有直接影響,他非常注意研究總結。
朱元璋經常運用歷史對比的方法比較古人的得失,在比較的過程中,自己也學到了很多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朱元璋喜讀歷史書,但不是為歷史而學歷史,更不是借此發思古之幽情。
他是要以史為鑒,治理好國家,總結歷代王朝興亡治亂的經驗教訓,作為自己行事的借鑒。
評析:
古為今用、擇善而從,朱元璋廣泛借鑒吸收古人治國平天的經驗,從推翻元朝、平定天下到創建明朝,治國撫民,他所采取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措施,都是在充分研究并借鑒了前人的歷史經驗后制定的。而這一切的得來,主要依靠他勤勉的自學。
一路拼殺,朱元璋已然不是當年的小行僧了,他已經成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面對文學家、詩人、史學家,朱元璋也能和他們侃侃而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