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高分作文有方法作者名: 中文系五匪子本章字數: 3878字更新時間: 2024-05-17 10:33:46
前言
“人生煩惱作文始。”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兒時初次被要求寫出成篇作文的經歷。三四年級時的我確實因此體會到了“語文的毒打”。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小學低年級的寫作基本都是簡單的句子,內容也通常是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簡單的事。在這里我們舉兩個有意思的例子:
例題一 寫作任務:描寫春天的景色
春天來了,大地變得綠油油的。路邊的花兒也開了,有黃色的、紅色的、紫色的,真漂亮。春天里還有很多小動物,蝴蝶、蜜蜂、螞蟻,它們也都很忙碌呢。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寫作任務中,同學們僅僅被要求描述春天的景色和小動物,沒有過多的修辭手法,語言簡單明了。
例題二 寫作任務:我喜歡的動物
我喜歡的動物是兔子。它們有長長的耳朵、圓圓的眼睛,還有毛茸茸的尾巴,看起來真可愛。兔子們喜歡吃胡蘿卜和青菜,跳得很高,也很快。我喜歡和它們一起玩耍,它們讓我感到很快樂。
看,在這個階段,大家會收到一些特別有意思的題目,而這類題目對大家表達能力的要求,集中在“說明事物的特征”上。誰小時候要是會兩個成語,就會特別出彩,要是還會使用側面描寫來渲染襯托環境,在作文方面基本上就是班級的佼佼者了。
而小學高年級的寫作需要更多的創造力,要求我們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更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上學過的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式不再僅僅作為單個考題出現,而被要求體現在整篇的寫作當中,無形中擴充了篇幅。這樣的寫作任務令人頭疼之處在于,它不僅要求增加文章長度,還要求講出個什么道理。此時,低年級階段,寫作類題型中常常表達的“我很快樂”“我很喜歡”“我熱愛小動物”“我在公園中流連忘返”,已經不能滿足小學高年級寫作對主旨深度的要求了。小學高年級階段的作文更期待我們揭示較深刻的道理,比如“只有經歷摔跤才能學會走路”。
小學高年級寫作
例題一 寫作任務:說說你的媽媽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母親的愛總是隱藏在生活的細微小事之中,仿佛我們衣服上的針腳,平凡而溫暖。
記得有一天,我們在家看電視,突然,電視機屏幕變黑了。我按了按遙控器,但是電視機沒有反應。我想看電視,卻無計可施,不由得急躁起來。媽媽卻告訴我,我們可以做其他的事情,比如一起玩游戲、讀書、做手工等。我很不理解,用不耐煩的語氣回絕了她。我心想,這些怎么能和看電視相提并論?現在想來,我簡直像一只小刺猬,辜負媽媽的溫暖和善意。
那時,對愛的忽視讓我總是很不耐煩。媽媽叫我做作業,我就發脾氣,甚至還會對她大吼大叫。在一次學校健康檢查中,我被發現患了近視,需要佩戴眼鏡。媽媽陪我去了眼科醫院。望著戴上眼鏡后的自己,我提不起精神,怕被同學、朋友嘲笑是“書呆子”“四眼仔”。此時,媽媽好像看出了我的憂慮,她說:“戴眼鏡并不丟人,你只是多了一個能陪你看到更大世界的朋友。”媽媽堅定卻溫柔的語氣,讓我意識到了眼鏡這個家伙好的一面,也讓我對被忽視的母愛和溫暖慚意頓生。我想我必須珍惜媽媽的溫柔和教育智慧,從學會“好好說話”開始。
媽媽就像一個溫柔的裁縫,在我的成長中穿針引線,讓我成長的日子,更加堅牢。“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一定都有一篇《我的媽媽》的作文。盡管這里是在舉例子,但我也不禁想起,如果這個題目放在三年級甚至更低年級的寫作要求里,應該主要圍繞媽媽的外貌來描寫,圍繞媽媽的性格和愛好展開。而上面呈現的這一篇小學五年級的優秀習作,分數的天平顯然已經不滿足于對人物或事物的簡單呈現,傾向了依靠見微知著、以小見大、從平凡生活小事之中抒發感情。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保持三年級寫作習慣的同學,在面對篇幅忽然要求擴充的五六年級作文題時,他的表述中一定會有很多空白、很多無法補充的部分,那是依靠外貌描寫、環境描寫所無法覆蓋的新領域,也需要揭示一些更深刻的道理,蘊含更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
相信通過這樣的對比,大家已經回憶起了最初被要求寫出400字作文時的茫然感。讓我們再來看看下一個小學高年級寫作任務的例子。
小學高年級寫作
例題二 寫作任務:描述你去過的一個地方
我曾經攀登了一座美麗的山,它名叫盤山。
初臨山腳下時,我感到一股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山中露水滴落的聲音、車轍邊的昆蟲振翅聲和山雀的時而啼叫聲仿佛一個個音符,構成了動聽的山的樂章,吸引著我向上攀登。可是,來到山腰時,酸痛的腿部肌肉和成串流下的汗水,使我頓生畏難心理。正在我唉聲嘆氣,幾乎放棄之時,爸爸在旁邊拍了拍我的肩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你真的不想看看山頂的景象嗎?”回想起自己在畫冊中見過的云蒸霞蔚、青峰翠巒,我再次鼓起了勇氣。我開始沿著山路向上攀爬。一路上,我看到了綠油油的樹林、清澈見底的溪流和五彩斑斕的花朵。當我到達山頂時,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在這里,我可以俯瞰整個城市的美景,同時,我也可以欣賞到大自然的美麗和神秘。
我站在山頂,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內心感到無比寧靜和平和。我更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想看到更美的風景,必須經歷艱苦的攀登。
這篇作文也是一篇經典的小學高年級寫作范文。這篇范文里除出現了一些在低年級的片段式表達里往往不會出現的修辭和描寫方法,比如“山中露水滴落的聲音、車轍邊的昆蟲振翅聲和山雀的時而啼叫聲仿佛一個個音符,構成了動聽的山的樂章”,也出現了另外一個重要元素,這也將是我們在本書第一部分重點展開研究的元素:結構元素。從看到山產生想要攀爬的愿望,到中途產生畏難心理,最后因父親的話克服了畏難心理,到結尾攀登上山頂,這樣的結構在應試記敘文中屢試不爽。
可是在我們寫記敘文漸入佳境,終于掌握了一些規律的時候,我們升入了高中,迎來了下一次挑戰——議論文來了。
我們不知道,為什么細節描寫行不通了?為什么環境描寫的使用場景如此有限?為什么講好一個故事、寫好一個人物不再成為獲得高分的重要指標?這篇作文到底想讓我做什么?為什么我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了?寫出范文的人怎么有那么多道理可講啊……
這些我完全理解,并且親身經歷過。因為高一時候的我也是一樣,小小的腦袋里充滿了大大的問號。這個時候我們會問出一個自己覺得有點丟臉,卻又不得不問的問題:到底什么是議論文啊?
讓我們來直觀地展示一個例子,這是我曾經寫過的范文,題材如下:
德國人做日常菜,常備小型磅秤,配菜、配料逐一過秤,力求精準,如同實驗。中國人下廚,配菜、配料全憑感覺,用量模糊,味道獨特,難以效仿。精準和模糊既各有其妙,又兼濟并存。
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力求精準,也要“難得糊涂”
精準是量化萬物的智慧,模糊是消化萬事的圓融,在精準和模糊之間,理想的坐標應是心明眼亮,卻深諳“難得糊涂”之道。
誠然,精準是入世必需的能力。當下的生產生活似乎都離不開精確——在電腦中敲下的每一個字節不可分毫有失,覆蓋社會生活的大數據必須絲毫不差,分數線的確定、專業與職業的垂直程度,在當代人“心明眼亮”的計算中都不可失之毫厘。“精準”意識是一種現代性的精神,是一種由機器生產和工業時代共同塑造的上層建筑。保持精準意識,對所經營之事步步為營,會讓結果更可預測,流程更科學,步驟更可控,它凝結于錢學森的筆記、鄧稼先的算盤、南仁東的晝夜。“精準”意識當然值得提倡,但只求精確卻會讓人覺得悵然若失:一切若都可被歸納為一個計算的程式,就會缺失一些“模糊”的人情味。
其實,模糊是成熟必經的旅程。模糊不是糊涂,不是基本原則的歪斜;模糊不是粗糙,不是忽略細節的敷衍。“模糊”的智慧仿佛東方的水墨畫,但求意似而不苛求形同,是一種不“上綱上線”的豁達,也是一種對萬物的理解與包容。鄭板橋曾言“難得糊涂”,實則就是對模糊智慧的解讀——“糊涂”本不美,卻因有容納變化、容納缺陷乃至容納他者的肚量,而變得無比難得。有時模糊一點,才能在對事物認知的過程中增添一點浮動的人文性,使之更具不可替代的審美意義。
精確待事,模糊待人,是具有現代性的東方智慧。精確待事,是符合現代性的選擇,于個人是提高效率、培養數據化思維和增強綜合競爭力的利器,于集體與組織,則是調和矛盾、建立公信力的良方;模糊待人,是寬人恕己的古老智慧,能融匯孔子的吟誦中修身成仁的坦蕩,也能觸碰莊子的溪澗中汩汩的自由。做事應講方圓規矩,待人卻大可不必非黑即白,正如周總理在外交原則上有寸土不讓的精準,在為人處世上卻有使人如沐春風的圓融;也正如當下,我們既擁有日益完善的法律制度,完成了《民法典》的編修,也不忘“法理不外乎人情”的人文關懷。精確待事、模糊待人的東方智慧,讓現代生活中民族文化的內涵更為豐富。
精確待事,模糊待人,我們生命的節奏就會舒密有致,張弛有度,進止有節,要心明眼亮,也要“難得糊涂”。
在閱讀這本書的你,如果剛剛進入高中階段,也許會對文中的一些寫作手段沒什么概念;如果已經到了高三復習階段,也許會覺得這篇文章的結構感和“葫蘆里賣的藥”都已經變得比較直觀,比如知道這是一篇典型的雙核類作文,除了開頭、結尾,其他的三個段落都在段首亮明了分論點,也把一些我們曾在記敘文中習得的有文采的表述應用到了舉例論證的寫作中。
總而言之,從小學低年級的片段表達至初中畢業的成篇記敘文寫作,從已經熟悉的記敘文體裁忽然過渡到高中階段的議論文體裁,應試寫作中的跨越和困擾一直存在。接下來我會在本書中逐步揭示各個階段寫出高分作文的必備知識與技能。
不用怕,即使現階段你對如何寫出一篇高分作文仍然一臉茫然,但是相信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你會逐步建立起一套關于“如何寫出一篇高分的記敘文或議論文”的系統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