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倒數第三到前三名
這是我做家教的學生的故事。他是一名初中三年級的男學生,我負責教他英語和數學。第一天上課時我去他家,卻感覺有點奇怪。通常家教第一天都是這樣的:學生的母親在客廳,餐桌上有切好的水果,正式開始上課之前,母親會叮囑家教老師一些事情,例如“孩子很聰明,但就是不夠有毅力,請教教他學習的方法”。
但那次只有學生一個人在家,明明那是上課第一天。雖然對這情況有點陌生,但我仍若無其事地開始上課。首先我問:“你成績有多好?”結果這位學生回我:“不怎么好?!逼鋵崱安辉趺春谩边@句話,對于掌握學生實力毫無幫助,因為可以推測的成績落點范圍實在太大了。依照過去的經驗來看,他有可能成績很好,只是因為謙虛所以回答“不怎么好”;也可能是成績真的很不好,但實在不好意思說出“我真的成績超爛”,所以才閃爍其詞,可能性真的太多了。
我叫他把英文與數學課本拿來。我先翻開數學課本,并用手指指出學校目前的進度,選了一個不簡單也不困難、難易度適中的問題。我對他說:“你先試著解題看看吧!”接著他的鉛筆開始在練習本上飛舞起來,不過我仔細一看,發現他的筆根本只是一直在原地畫圈打轉。對數學有自信的人,根本不可能這樣寫字。有自信的人會輕松寫出算式,且算式會越來越短,最后得出答案。鉛筆一直在原地打轉,就是代表他數學不好。我想至少這名學生不屬于第一種情況,也就是他不是那種明明很會讀書,卻因為謙虛而說自己成績不太好的人。
接著翻開英文課本,我指了一段課文請他解釋給我聽。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同樣支支吾吾,聲音忽大忽小。我們之間稍微沉默了一下,接著我露出微笑,用溫柔的聲音不帶任何責備意圖地跟他說:“你真的不懂,對吧?”學生老實回答說“對”,接著像放下重擔一樣,吐了一大口氣。
我點頭說“沒關系”,接著開始問他許多問題:“這個你懂嗎?那個你懂嗎?”每個問題他都搖頭。每次問他課文、單詞跟語法時,學生的頭就會像鐘擺一樣晃個不停。即使問題越來越簡單,他仍然一直說“不會”,于是我問:“你能不能說說主格—所有格—賓格是哪些?”答案是“I-my-me-mine”,沒想到學生竟畏畏縮縮地,費了好大一番力氣才答出來。怪了,人稱代詞是我們學英文時最先學到的內容,不是嗎?初三的學生,怎么會連這都不懂?這時我才確信,很不幸的是,這名學生的“不怎么好”是“我真的很不會讀書”的意思。
后來我才發現,他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因為工作忙碌的關系,從小就幾乎沒花時間在他身上。這也是為什么家教第一天,只有學生自己一個人在家。
了解了學生的情況之后,我請他拿成績單過來。所有科目的成績都是三四十分,排名班上第三,當然是倒數第三。不過我覺得這名學生并不只是基礎不好,而是有更嚴重的問題。都到了初中三年級,他還沒有真正考過一次好成績,所以他根本不覺得“我也做得到”,就像有生以來一直被困在養雞場里,從來不知道自己能飛的雞一樣。
于是我說:“看來你還完全不知道書究竟該怎么讀。現在該著急的不是英文、數學這些科目,而是學習的姿態。我會教你怎么學習,你要照我說的試試看嗎?只要你照我說的做,我就不會布置任何作業?!?/p>
瞬間,學生的眼神亮了起來,不會布置作業這個條件讓他非常高興。過去一直跟作業“搏斗”,肯定讓他疲憊不堪。他看起來對“學習的方法”很有興趣,我也覺得這有希望。接著學生點了點頭。
“我也做得到”的學習法
“從現在開始,我要告訴你學習的方法,接下來,你只要做兩件事就好。
“第一個原則,學校上課時間好好聽老師講課。
“第二個原則,復習上課時間學的內容。
“做好這兩件事就好,不過你必須完全照我說的去做。
“第一個原則,上課時間要好好聽老師講課。例如,假設你現在在上歷史課,筆記要好好做,老師要你畫線、畫星都要照做。就算是數學或英文這些不懂的科目,就算是你討厭的科目,上課時也絕對不能胡思亂想或是分心。就算不懂也要聽、要抄、要看,這就是我說的上課時間好好聽老師講課。
“接著是第二個原則,復習。下課之后,其他人一打鈴就會把書合上起身離開吧?你絕對不能這么做,你必須當場做第一次復習。通常一堂課是50分鐘,而50分鐘的進度頂多就是課本的幾頁而已,但我不是要你一直讀那幾頁、把那幾頁背下來,而是要你像讀小說一樣讀一遍。里面都是你剛聽完解說的內容,讀起來應該不會很困難,花不到5分鐘。接著再去洗手間或是要聊天都可以。如果真的沒辦法利用下課時間做這些事,那也可以改用午餐時間。總之,第一次復習就要這樣做。
“這樣一天結束了,對吧?接著你把當天上課的課本、筆記全部拿出來放在旁邊,然后再讀一次。也不需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就像讀小說一樣一直讀就是了。這是第二次復習,每天晚上都要復習當天上的課。
“最后到了周末,就必須拿出所有的課本跟筆記,重新閱讀當周教的全部頁數。這是第三次復習。英文要發出聲音來讀課文,數學則盡你所能解題就好。這三次復習都要做到,就是第二個原則,你可以嗎?”
“我也做得到”的學習法
學習原則
● 第一個原則:上課時間認真聽老師講課!
● 第二個原則:復習學過的內容!
復習原則
● 第一次復習:上完課后立刻進行,利用休息時間。
● 第二次復習:每天晚上進行,復習當天上過的科目。
● 第三次復習:周末進行,復習所有科目。
學生答應要照我說的去做。后來,家教課上得一點也不辛苦,我們周末上課,只是確認他有沒有照我說的做而已。就這樣過了三個月,接近學校期末考試的時間了。考試結束后,我打電話問他考得怎么樣,學生回我說“考得很好”,聲音聽起來很有自信。倒數第三名的學生說話聲音竟大聲且開朗,差點讓我撲哧笑了出來。
考試結束后又過了兩周,成績單出來了,結果如何呢?這位同學考了第三名,這次是真的第三名,是從前面數的第三名。究竟拿了幾分,竟然會是第三名?英文和數學的分數和過去沒有太大差異,不過其他所有科目都在90分左右。我驚訝地問他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會突然考得這么好。學生的表情卻意外平靜,然后他說:“到了考試之前我把課本打開,發現老師說了什么我都記得。”
臨近考試的學生通常會為了讀書把課本打開,卻對內容感到非常陌生,幾乎不記得之前學過的內容。學生們抱著課本,內心忐忑不安,內容全都記不起來,花費在讀書上的時間比預期的還多,導致最后無法戰勝壓力而跑去玩手機或離開座位。這名學生過去也是這樣,但這次不同了。
考試前他翻開教科書,發現內容全都記得,書上寫的字、標示重點的地方全都非常熟悉。當他正式開始讀書后,課本上的內容便會開始進入腦袋,接著他突然覺得“我也做得到”。學習速度變快了,人自然就會產生信心,會把教科書背下來、解習題,也會愿意多看一次寫錯的問題。考試前的學生就是這樣讀書的,也因為這樣,所以他才會以平均90分的成績拿下全班第三。不超過三個月,倒數第三的學生就成了全班第三。讓這名學生發生改變的,就是“我也做得到”這一個想法。
我們也能成為奇跡嗎?
只花三個月,全班倒數第三名就能成為全班第三名,人們都會認為這是奇跡。或許會認為這名學生原本就很聰明,或是認為這是極為罕見的例外,不過我的想法不太一樣。第一次看到這名學生時,我完全不覺得他非常有潛力。他只是個不知道該怎么讀書的普通初中生。要說有哪里不一樣,那只有一處,就是他真的實踐了我說的方法。
如果說這種成就可以被稱為奇跡,那么我身邊就有很多奇跡的主角。
高中時有個朋友原本的成績在班上中段,到了高中二年級之后他開始認真讀書,最后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還有人是到了高中三年級的春天才開始認真讀書,直到八個月后入學考試當天,分數整整提高了60分。我認識的人當中,有高職畢業卻只靠大考成績擠進知名大學的人,也有一直到高中一年級都還在準備考體育大學,后來志愿轉向人文大學,最后考進首爾大學法律系的人。
我現在立刻能想到的身邊的例子就有這些。無論是新聞曾報道過的例子,還是從那些大學錄取記錄當中刻意搜集來的例子,你會發現奇跡的主角其實非常多。大家身邊應該都有這種人吧?成績突然飆升、意外通過某個考試、實力不斷進步并快速升遷……大家應該多少都認識一兩個這樣的人。那些讓人覺得“哇,能像他這樣真好”的奇跡主角,并不是遠在天邊、遙不可及的存在,那樣的人其實很多,而且就在我們身邊。
那么,我們也可以變成那樣嗎?該怎么做才會變成那樣?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可以”。每個人都可以變成那樣。無論目標是提升成績、考進大學、通過特定的考試,還是提升工作能力都可以,只要是想學習什么、讓自己更加精進,那就人人都可以。現在沒有信心也沒關系,只要讀完這本書剩下的部分,你就會知道人人都可以,也會知道這種事情將不再是奇跡。
第二,該怎么做才會變成那樣?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就在前面那個初中生的故事中。全班倒數第三名的學生,是怎么在三個月內成為真正的全班第三名的?一個就連寫作業都嫌煩、毫無學習動力的學生,怎么能在沒有人督促的情況下,擁有與課本、習作、寫錯的問題奮戰到最后一刻的學習姿態?答案就在于領悟“我也做得到”。
翻開書就想起書中的內容、感覺書中的內容實際讀進了自己的腦袋里,這會讓學生領悟:“我也做得到。”而這樣的領悟正是成就的核心。我們在感覺自己能做到時便會非常專注,透過那樣的專注,就能順利完成眼前的事情。累積成功經驗,我們就會成為不同的人,這時身邊的人都會認為我們是奇跡的主角。所以,每個奇跡的主角,都是從這一點“我也做得到”開始的。
學習之所以無趣,是因為不會獨自學習
知道自己能做到,這叫作“后設認知”;善于學習的核心力量,就在于知道自己能做到。必須知道自己做得到,才會感覺到有趣,也才會更認真地去做。不光是學習,這也是所有成就的共通秘訣。
試想一下,你打算瘦身,一個要瘦身的人會在什么時候感受到樂趣?發現穿很久的牛仔褲變松了的時候,跟任何人見面都被說“你是不是瘦了?”的時候,這時你會非常開心,也會下決心更認真地運動。學習也是一樣,發現自己能做到時便會覺得有趣,感到有趣后便會更認真。
其實真相就藏在“趣味”這二字中?!叭の丁痹緛碜浴白涛丁?,滋味的“滋”是“滋長”的“滋”,也就是增加的意思,而“味”則是“味道”的“味”,在逐漸成長時所感受到的滋味,那就是趣味。有些人希望能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刻意去上能讓學生哄堂大笑的講師的課,或是去找畫成漫畫的入門書來讀,但這些都搞錯了重點。真正的樂趣,只有在個人實力提升時,也就是感受到“做得到”時才能夠品嘗到。換言之,“實力必須提升,才會感覺到樂趣”。
那么,該怎么做才能感覺到“我也做得到”呢?這其實是在問該如何把書讀好。過去去上補習班、上網絡課程、試過各式各樣的學習方法,為何還是沒有“我做得到”的自信呢?這是在問為什么讀不好書。這兩個問題是一樣的。把書讀好的方法,跟讀不好書的理由是一體兩面的硬幣,答案就在這里:“獨自學習”。我們必須獨自學習,否則絕對無法把書讀好。為什么?這個答案在本書中將會反復出現,我們先在這里簡單看一下吧!非常粗略地說,所謂的學習可以分成以下三個階段。
一、閱讀。
二、背誦。
三、確認是否記住。
“做得到”的感覺,會在達到階段三時出現。這里的階段一到階段三,都必須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完成。好的參考書、知名的課程、智慧學習工具都不是學習,只是輔助從階段一到階段三的工具而已。就像即使我們能拉著馬到水邊,但喝水這件事還是取決于馬一樣,階段一到階段三都是只能靠自己完成的學習過程。

學習,是三個階段的循環
然而,人們卻總避免獨自學習。其實,只要獨自坐在座位上閱讀、背誦、確認就好,但人們卻不做這件事,反而不斷尋找更好的書、更好的課程,以求能將要學的內容塞進腦袋。這就好像在河邊四處尋找更好的杯子,希望能徹底緩解自己的干渴一樣。也因此雖然長時間待在河邊,但仍不知道解除干渴的方法。答案很簡單,立刻坐下來咕嚕咕嚕地喝水即可。
立刻把書打開,閱讀、背誦、確認,這是一個可以獨自完成的過程,即使沒有好杯子也能馬上喝到水。一旦體驗了這個過程,他就會非常確信自己知道該如何緩解干渴,會產生“做得到”的感覺。有好杯子固然很好,但杯子本身并不是水。如果想把書讀好,那么無論從什么時候開始,都必須獨自學習。
打造迪士尼樂園的事業家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曾說:“對掌握實現夢想秘訣的人來說,沒有什么是不能征服的。這個秘訣可以濃縮成4C——好奇心(Curiosity)、自信(Confidence)、恒心(Constancy)以及勇氣(Courage),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信?!?/p>
獨自學習時產生“我也做得到”的感覺,在學習時就沒有什么是不能征服的。如此一來,人人都能成為奇跡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