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BTI:潛能開發和人性攻略
- (德)斯蒂芬妮·斯塔爾
- 4199字
- 2024-05-17 10:06:46
第一個維度:外向還是內向
如果你不知道外向者在想什么,那你就沒有在聽!
如果你不知道內向者的想法,你不能問嗎?!
——杰克·費特,心理學家
心理學家榮格觀察到人可以獲得能量的兩個基本來源:外部世界或內心生活。榮格將這兩種基本來源稱為對外導向(au?enorientier)和對內導向(innenorientiert)。榮格的觀察在今天仍然有效——關于外向和內向的主題有大量的心理學研究。
很少有人非常外向或非常內向,兩者之間有很多層級,有些人幾乎處于完全中間的位置。近來,這被稱為“居中”。外向或內向的人格特質大約有90%是由遺傳決定的。
外向的人需要大量的外部刺激才能感到興奮,他們從世界和與人的接觸中補充能量。他們不喜歡獨處,外部的寧靜會讓他們很快感到無聊和刺激不足。外向的人喜歡活動,通常有行動的意愿。
反之,內向的人會從內心生活獲得很多刺激。他們反思、閱讀、看電影,忙著處理心里的事。相對于外向者,他們需要的外部輸入少得多,而且很快就會感到刺激過度。他們也喜歡待在人群中,但時不時地需要外部的寧靜和內心的平靜來給自己充電。
外向或內向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改造”的空間不大。因此,可以觀察到:外向的孩子會迅速而大膽地融入外界——他會去操場和其他人一起玩,他與人社交的進展很快,父母經常警告他不要太相信任何人;內向的孩子則會先在邊上觀察,然后才和別人一起玩——也許吧,父母經常鼓勵他多與他人接觸。
內向的孩子永遠不會被培養成冒失鬼,哪怕(外向的)父母是最好的榜樣。外向的孩子永遠不會幾個小時默默地埋頭讀書,哪怕他的(內向的)父母會全情投入地這樣做。然而,正因為這些特征是由遺傳決定的,所以父母雙方都與孩子的類型表現不同的情況很少發生。與我們將考慮的其他人格特質一樣,重要的是要注意:
·人格特質是天生的。你選不了!
·一種不比另一種好或壞!兩者都有其優點和缺點。
外向的人和內向的人大腦的工作方式不同。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是自主神經系統的兩個主要對手,這個系統自主運行且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受到影響。
交感神經可以說是活躍的神經,它的目標是行動,為身體做好戰斗和逃跑的準備。副交感神經是靜息神經——它確保身體的再生和休息。交感神經的信使物質(神經遞質)是多巴胺,副交感神經的信使物質是乙酰膽堿。外向型(外向的人)由交感神經主導,而內向型(內向的人)更取決于副交感神經。相應地,外向型需要更多的多巴胺才能感到精力充沛和興奮。多巴胺水平過低時,無聊會讓他們感到壓力。他們比內向型有更多“行動”的沖動。他們喜歡社交、冒險、有事情做——只要發生點什么。反之,當內向型的乙酰膽堿水平太低時,即輸入和“行動”太多時,他們會感到煩躁。
多巴胺釋放量增加也會激活外向型的大腦獎勵中心(伏隔核)。這意味著,外向型會因為未來將有所回報而努力。他們的大腦渴望刺激。美食、性愛、酒精、收益、職業成功會釋放多巴胺,為了感到愉悅,他們比內向型更急需這種物質。為了獲得渴望的回報,外向型也愿意冒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外向型的典型格言。這有利也有弊,冒險的勇氣會讓他們收獲很多,但如果行動過于草率,也會損失很多。他們喜歡快速行動,然而,這有時會導致他們對待事和人過于敷衍。這一點,再加上愿意冒險,可能會讓他們犯下大錯。積極的一面是他們擁有勇氣和行動力,靈活且適應性強。
一般來說,外向型——多巴胺所決定的,往往比內向型更快樂、熱情和亢奮。然而,他們也比內向型更沖動。在壓力下,這甚至會激化為攻擊性。這是對他們不利的一面。
外向型總體上比憂心忡忡的內向型更大膽,因此,只要認為有必要,他們不會回避對抗。他們比喜歡和諧的內向型更容易與人發生沖突,因此也更自信。這使他們更容易“為自己說話”,即他們可以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意愿。一般來說,外向型通常(從積極的意義上說)是很好的自我表達者和舞臺人。
然而,他們必須小心,不要在與世界的擁抱中耗盡全力。他們往往不易自省,總是因外界的事物而分心,也任其蒙蔽雙眼。在這種情況下,外向型也可能會令人非常疲憊:他們只談論自己,很少傾聽,并且表現得強勢且以自我為中心。在消極的情況下,他們表現自己的能力會異變為令人討厭的自編自演。
在內向型的大腦中,獎勵中心的作用不如杏仁核重要。杏仁核是恐懼中心。因此,內向型首先需要一種安全感和穩定感才能感到舒適。然而,由于更容易害怕,他們對于外界的信息也更加警覺、小心。他們是精確的觀察者,由于這些品質,他們的確比傾向于無憂無慮的外向型更少發生意外。因此,內向型需要與世界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他們是相當安靜的同伴,他們讓自己的能量在內心發揮作用。
他們常常陷入思考,別人很難知道他們的內心正在想些什么。他們會小心謹慎地度過一生。內向型比外向型更容易被冥想所吸引。他們相對更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這會讓外向型很快就感到焦躁和無聊。
當內向型對某事感興趣時,他們會花幾個小時集中注意力并完全投入其中。那時,他們不需要別人——有時幾天都不需要。總的來說,他們不怎么依賴外界。他們享受自己的私人空間,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獨處,他們就會變得焦慮。因為他們有能力持久地做一件事,所以他們中的一些人能接受極好的基礎教育,并且/或者是一個或多個領域的專家。外向型也可能受過良好的教育并擁有出色的專業知識,但他們并不適合安安靜靜地把一件事做上幾個小時。很多內向型還喜歡寫作,他們更容易在寫作中表達他們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因此,許多(當然不是全部)作家都是內向的。
內向型不愿意說個人的感受和想法,最多只與親密的朋友聊一聊。但如果是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他們就會很樂意講,而且滔滔不絕。有時,內向型并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比外向型更害羞或更膽怯,他們只是沒有那么強的傾訴沖動。然而,因為他們的焦慮水平很高,所以他們比外向型更容易害羞和社恐。內向型可能有迷失在內心世界的風險,會沉迷于白日夢、幻想和不切實際的理論,從而忽略對現實的把握。與非常內向的人交談會比較艱難,他們的回避有時使其顯得很孤僻,甚至是傲慢。
俗話說“異性相吸”,外向型和內向型在選擇伴侶時往往被彼此吸引。
艾瑞克和英格爾在銀行工作時相識。英格爾很欣賞艾瑞克在與客戶和同事打交道時表現出的迷人的開放態度。她覺得他輕松、自信的風度和他平時散發出的好心情非常有吸引力。他讓她覺得談話很輕松,因為他愛說,話也多,不會像她的某些熟人那樣,說著說著就尷尬地冷場了。
艾瑞克覺得英格爾安靜的性格很有吸引力。英格爾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當她說些什么時,總是深思熟慮過的。她的獨立讓他著迷。她很少和同事一起喝咖啡、聊八卦,也很少和大家一起吃午飯。她可以一個人就很自在,但又不會顯得孤僻或不友好。
艾瑞克和英格爾相愛了。在他們戀愛的第一年,雙方都非常努力地取悅對方。然而,他們不同的關系需求逐漸浮出水面。艾瑞克有很多朋友和熟人,他喜歡社交,總是在尋找娛樂。英格爾喜歡獨自或與艾瑞克一起宅在家里,偶爾才邀請親密的朋友過來吃飯。他們去參加聚會,到了后半場,當艾瑞克還在忙得不可開交時,她會抱怨說她想回家。
他們吵得越來越頻繁,艾瑞克指責英格爾是一個“掃興的女人”,沒法從自己的世界里走出來。英格爾會說,他的爭強好勝讓她厭惡。英格爾吵架時將自己“關閉起來”并縮到“她的墻后面”,而不是解決問題,這也讓艾瑞克發瘋。反過來,英格爾經常覺得艾瑞克咄咄逼人。和他討論的時候,她幾乎沒有時間思考。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他們發現對方并不是“固執和不可理喻”,只是艾瑞克外向而英格爾內向。
從那時起,他們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異性。他們已經安排了固定的時間,在那些天的晚上,他們會一起待在家里。之后,艾瑞克常單獨和朋友們出去玩,而英格爾則喜歡在那些晚上獨處。在派對上,當英格爾想回家時,就自己打車回去。當存在意見分歧時,艾瑞克也明白了,英格爾先需要時間思考。他們約定第二天再說。
與典型的性別偏見(女性說話不過腦,而男性需要自己處理所有事情)相反,外向和內向的人格特征與性別無關,并且在女性和男性中分布大致相等。“講話是銀,沉默是金。”這句諺語只能由內向的人發明。對于外向的人來說,這句話荒謬至極:“有話不直說,對不起自己!”
問一個外向型一個問題,他會馬上回答,有時你還沒問完,他就開始回答了。問一個內向型一個問題,他會先想一下(或更長時間)再答。外向型有能力“大聲思考”,有時他們一股腦兒地說出來的話連他們自己都驚訝,無論是好是壞。內向型在說話之前則需要清楚他們想說什么。
與此相關的是,當內向型處理困難的問題時,如個人問題——他們必須自己先理解,然后才能談論。這是外向型和內向型之間的一個常見的誤解:外向型敦促他們內向的伴侶更開放、更自發地表達感受和想法,而內向型則因為覺得自己做不到而感到壓力。這就是為什么要給內向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這樣他就能自我思考,并整理感受和想法。可以說,外向型用語言表達思維過程,而內向型用語言表達結果。
外向型和內向型處理個人問題的方式也不同,外向型心直口快。如果他有煩惱,就會和朋友說。
伊麗莎白失戀了。她內向的朋友伊莎貝爾建議她一個人去海邊玩幾天。在那里,她可以一個人待著,出去散步,對自己好一點——休息一下。對于外向的伊麗莎白來說,這幾乎是被放逐到地獄里了——起碼她在那兒要有人陪伴!沒有什么比一個人更糟糕的了,現在她最需要的是能傾訴心聲的朋友。
很多外向型自責自己太不擅長獨處,他們覺得自己過于依賴社交和外部刺激,希望能像內向型那樣獨立和深沉。反過來,內向型則羨慕外向型的從容和口才。
外向型和內向型的工作風格也不同。內向型可以沉浸在一件事中好幾個小時,以至于他們周圍的世界都消失了。他們關上辦公室的門,不想被打擾。外向型更喜歡處理各種任務,他們喜歡開著辦公室的門,隨時知道還有什么事發生。在集中精力獨自工作一段時間后,他們渴望在現實中或在網絡上營造短暫的社交休息時間。一般來說,外向型更喜歡做與人接觸的工作,內向型更喜歡做可以自己完成的工作。
你一定在閱讀時想過,試圖確定你是更外向還是更內向。重要的是,這不是兩種完全相互排斥的人格特質。你可以把外向—內向維度想象成從50℃到-50℃的溫度計。這意味著,有些人非常明顯外向或內向(拿溫度打比方,大概是±45℃),但兩者之間可能有許多等級。有些人幾乎處于中間狀態,外向和內向的行為幾乎一樣多。無論更傾向于什么,我們總是有相反的一面。也就是說,每個內向的人都會經歷外向的時刻。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