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吳承恩,考秀才考到40幾歲,依舊沒有考上。吳承恩覺得這輩子可能混仕途沒啥戲,決定寫部大唐背景的神話,一個高僧帶著幾個徒弟到西天取經的故事。他寫的這部小說,就是西游記。西游記憑此躋身四大名著之列?因為吳先生在創作時動個歪心思。西游記的創作背景是大唐,那時佛家思想成為統治者推崇的主流思想。之前一直作為主導地位的道家學派,慢慢的被邊緣化。所以在創作中,重佛輕道也符合當時的主流價值觀。所以西游記當中,拿捏得住孫悟空的都是佛家的,反而被孫悟空拿捏的都是道士。孫悟空成為道佛斗法的標桿,尤其是車持國唐僧師徒四人PK三大天師,就是兩個學派明爭暗斗的縮影。
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創作下去,西游記就是一部符合主流價值觀的神話小說,沒什么問題。可是吳承恩在西游記里埋下另外一條隱線,師徒四人越接近西天,妖怪就越多越厲害。每個妖怪都是從天上下來的,有后臺。不是這個神仙的寵物跳墻逃跑,禍亂人間,就是那個神仙的徒弟離家下界做妖。而人間煉獄的八百里獅駝嶺就在西天小雷音寺下面。即使經歷千難萬險,到西天取經還是需要付費。最離譜的是,如來說這是他的意思。正是這條隱線,讓西游記從一個迎合主流市場的網絡文學,徹底變身成為代表廣大草根反抗階級的創世經典。但是從頭到尾,吳承恩只是講了一個神話傳說。
隔山拜佛,是一種官場晉升的手段。其核心是通過巴結上級的上級,來實現升遷的目的。在古代的官場中,這種策略被廣泛應用。隔山拜佛雖然能夠幫助人們實現晉升,但也存在風險和不穩定因素。其他人也可能采用相同的手段來推動自己的晉升,從而可能使原本晉升的人失去地位。隔山拜佛的本質,是權力的爭奪和操控。一個人的成就不僅取決于他人的認可,更重要的是個人的努力和毅力。因此,在追求晉升的過程中,我們應注重發展自己的能力和品質,而不僅僅依賴于巴結和操縱他人的手段。
雖然官場的情況和古代有所不同,但我們仍然可以從隔山拜佛的精神中獲得思考和借鑒的價值。了解社會運轉的底層邏輯,理解社會的運作規律,保持獨立思考能力,超越表面形式,洞察事物本質,實現自我價值。只有學會處理人際關系,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順。總而言之,在古代官場中,隔山拜佛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但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更加注重個人能力的發展和實現自我價值,而不是過分依賴權力的游戲和勾心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