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祭祀大典,上下一心
- 大明:正經人誰給崇禎當國師
- 深海魚郵
- 2118字
- 2024-06-07 14:58:11
皇太極調集五萬軍馬攻打金州衛,傳回京城的時候,許存山正和張世澤交待編練新軍的事。
自土木堡之變后,京營糜爛,凡是想重整京營的皇帝不是落水就是患病,他雖為國師又有朱由檢支持,卻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京城編練新軍。
天津衛原有三衛兵馬15500人,實際員額7500人,此次為支援金州戰事,抽調衛所兵馬渡海而去,許存山便和朱由檢商議,打著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的旗號,實則是在暗中打造一支終于朝廷的精銳之師,為防朝中文官集團掣肘,前期只有一千五百人,打的是鞏固天津城防的名義。
由于一直忙著弄欽天監新城的事,軍械那邊除了上次弄出來的手工自生短火銃,確實沒有取得太多顯著的進展,所以此次新軍訓練主要以隊列訓練,改進版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為主,看起來更像是前世的大學軍訓。
所招募的1500名新軍,除了幾十名從金吾衛精心抽調的百戶和小旗,其余士兵皆是來自周邊農戶的良家子,這些農戶子弟,雖然出身平凡,但勝在勤勞樸實,可以說都是璞玉,通過嚴格的隊列,紀律訓練,輔以簡單的文化政功,未來再補上實戰經驗,假以時日定能發展出一支強軍。
當然編練新軍鞏固天津城防這事,戶部是一分錢也拿不出來的,眼下遼東戰事再起三線用兵,銀子如同流水一般的花了出去。
朝廷的財政狀況已經本就差到了極點,好在開始的百萬兩銀子是皇上通過內帑和行商撥給袁崇煥和毛文龍的,但后續金州那邊大戰,軍需,撫恤,封賞至少還有百萬兩的缺口。
眼下所以能撐住,說起來還是靠周延儒的拆東墻補西墻,先是用還沒入庫的夏糧擔保,以新糧換陳糧的名義,從京城,山東的糧商手中強硬換到了足夠三線十萬大軍食用三個月的軍糧。
又通過裁減驛卒,河道兵,緩發京官薪俸三月,挪用工部營造陵寢,宮內大殿的費用,又從運河五大鈔關提前收清,攤派厘金的法子,勉強維持住了朝廷開支。
“陛下,臣實在頂不住了,總這么寅吃卯糧,等到卯糧沒的吃時,我們該如何是好啊,現金朝廷軍事開支巨大,如今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法子,雖能解一時之急,可終究不是長久之計,臣看不如將祭祀大典停了吧。”文淵閣內,周延儒一臉的為難,他是真頂不住了。
“陛下,臣以為可換個法子,祭祀大典一切從簡便是,可將費用從二十萬兩壓縮至于二萬兩。”
”陛下,祭祀大典雖花的是內帑之銀,但眼下國事艱難,聽說最近陛下連宮中太監,宮女都裁減了三分之二,當為天下臣民表率,這大典之事還是停了吧。“
其他閣臣也一一建言,對崇禎元年祭祀大典的事,都頗有微詞,眼下國事艱難,皇上竟還要耗費內帑二十萬兩的銀子繼續此事。
朱由檢臉色陰沉,祭祀大典的事年前便已定了下來,此時南京來的勛貴,各地的士紳,富商,18位同意進京的親王,130位郡王,還有不少讀書人馬上就要進京了,此時停了可不是省錢的事,對帝王權威更是影響巨大。
再說祭祀大典只是個借口,實際乃是為國師再造大明的計劃籌集資金,眼下大明的老爺們就要上鉤了,這事豈能停。
想到這里他沉聲道:“大典的事不能停,事到如今朕也不滿各位閣老,此事全是國師謀劃,現下雖需投入二十萬了兩,但將來可十倍獲利,若是諸位閣老能與朕同心,朝廷上下一體,將此事辦明白了,欽天監獲利頗豐,朕的錢包鼓了,到時可拿出百萬兩來補貼遼東軍費。”
祭祀大典之事為國師策劃,內閣諸臣都有耳聞,他們雖然不知道皇上和國師的具體布局,但想來所謀甚大,所以才假意阻止此事,想要弄清楚背后的目的.....
未卜先知算出袁崇煥兵進蓋州,又制作出方便面那等神物提前等在兔兒島,更是只用了一個月就在金州建了一條足以阻擋皇太極的防線,這些事可都是閣臣們親眼所見。
說起來他們對許存山這個國師的態度,已從原本的將信將疑,變成深信不疑,甚至感到恐懼,但越是如此,他們越要弄明白皇上和國師的真實目的。
見韓爌將目光看向自己,李標只要硬著頭皮出列說道:
”陛下,欽天監自從禮部撥出后,新增了軍事情報局,科技局,皇家二建,京城股票交易所等諸多部門,耗費銀錢無數,陛下莫非想學神總皇帝一般,從民間大肆搜刮,以填充內帑?可如此一來,百姓必將不堪重負,民怨四起,這江山社稷的根基也會被動搖。”
“這欽天監從禮部撥出后,可花朝廷一分銀錢?”
朱由檢冷哼一聲,很是不滿,但他也知道眼前的國之重臣們在擔心什么,直接將上次的移藩海外,減少國內藩國,還田于民,建設海外驛站,最后打造如三寶太監一般強大的船隊,遠航萬里送國師回東大的事擺上了明面。
此時這些閣老們才明白,怪不得國師的心思,壓根就不在朝堂上,甚至對大明也沒什么興趣,人家想著的是回東大。
此時由于皇室日化上市,還有欽天監新城建設完畢,一些傳說中的東大的神奇物品,在民間已私下流傳開來,國師來自東大,天機門傳人,神機妙算等諸多事宜,大明的高層人士都是信的。
“陛下,移藩海外的辦法涉及的都是宗室高層,恐怕不好辦。”
韓爌上次提出削減奉國中尉的改革之策被束之高閣,但對削藩之事依舊念念不忘,天下糧三斗,朱家獨占一斗。
“唐王的事咱們上次已經議出章程,此次唐王世子,世孫進京,便要他們做這移藩海外的第一人。”
“臣等附議。”
搞清楚朱由檢和國師的真實目的,閣臣們自然全力支持,不管是移藩海外,還是通過祭祀大典賺錢,內帑補充遼餉,對朝廷都是好事,對文官集團都是好事,只要國師許存山不仗著皇上的重新為非作歹,行那干預朝政,結黨營私的丑事便行。
天下依然為文官們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