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 * * * *

序言

2016年5月的一天,我們在日出前就離開了杜夢灣。我們先是驅車進入內陸,然后沿海岸線一直開到阿加尼亞。關島是發達地區,公路寬闊,車來車往,高樓大廈也不少。它給人的感覺與事實相符:這是美國的領土,有大型軍事基地,還有太多的賓館酒店。然而毫無疑問,關島仍然是典型的太平洋島嶼。我們抵達蘇珊娜廣場(為太平洋藝術節而建的文化村就坐落在這里)的時候,天還沒有亮,但空氣柔和而又濕潤,能聞到微弱的雞蛋花的香氣。我們經過路邊的木槿,風慢慢刮起來。我的耳朵漸漸習慣一種輕輕的咔嗒聲,那是高高的椰子樹上半干枯的樹葉相互摩擦發出的自然的聲響。三十年前,我在塔希提島第一次聽到這種聲音,從那以后每當聽到這種聲音,我總是不由得想起太平洋。

我們把車停好,向目的地走去。這時天剛剛破曉,海灘上人頭攢動,好像聚集了成千上萬的島民,其中許多是本地人,但從其他人的文身、頭巾、裙子、印有國旗或者國旗顏色的襯衫來看,他們應來自所羅門群島、斐濟群島、薩摩亞群島、塔希提島……我們小心翼翼地從珊瑚礁巖上走過。海面很平靜,只有一些小的波瀾。日出后,起了微風。在離岸大約一公里的海面上,幾個三角形浮現在晨曦中。它們搖曳著慢慢靠近,不出幾分鐘,這些帶舷外支架的獨木舟便映入我們的眼簾,開進了避風港,人群于是開始尖叫、歡呼和歌唱。船員們站在獨木舟上,沖人群揮舞船槳,他們花費數日,從東南方向遠達九百公里外的島嶼(拉莫特雷克環礁、普盧瓦特環礁以及胡克島)漂洋過海而來,現在終于可以歇一口氣了。

太平洋藝術節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定期舉辦。1992年,第六屆藝術節在庫克群島中的拉羅湯加島上舉行,主題是“航海遺產”。傳統的遠洋獨木舟第一次進行了島與島之間的航行,它們的抵達標志著藝術節正式開幕。1996年,我曾目睹庫克群島的獨木舟抵達薩摩亞。到2016年,這種島際航行已然成為傳統,不過這一年的活動仍然具有重要意義。來自拉莫特雷克環礁(位于密克羅尼西亞的加羅林群島中部)的航海者拉里·雷格特表示:

這些島上有人定居絕非偶然。它們都是過去偉大的航海者的故鄉,關島乃至整個太平洋都不例外。我們都是航海者。1

他的這番評論與埃佩利·霍法的觀點不謀而合,后者是近幾十年來最有遠見卓識且激進的太平洋知識分子之一,他是湯加籍人類學家、學者兼作家,南太平洋大學文化研究所大洋洲中心的創始人。20世紀90年代初,埃佩利·霍法提出了重塑他所居住的這一地區歷史形象的主張:

大洋洲由一大群海洋中的島嶼及其居民組成。我們祖先生活的世界是一大片海域,其中有許多地方可供他們探索、定居、繁衍后代,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像他們一樣的航海者。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人們無不以海為家。剛學會走路,就在海中玩耍,長大后則在海里謀生,在海上戰斗。他們在自己熟悉的水域練就了高超的航海技能,培養了跨越寬闊海上鴻溝的勇氣。2

來自太平洋各地的人們歡迎遠渡重洋抵達阿加尼亞的獨木舟,關島,2016年5月。

他這番話大約是在三十年前說的,不過今天看來依然新穎、現代、振聾發聵。這確實是一種后殖民時代的視角,是樂觀的看法,即將太平洋看作由居于其中的島民自己塑造的地方。然而,這恰恰也正是第一批在這些“島之海”之中生活過的歐洲人會認同的觀點。后來被懸賞通緝的嘩變者詹姆斯·莫里森,是最早對太平洋社會進行研究的觀察者之一。他和原住民一起生活過,而不僅僅是在遠洋探險過程中與他們進行交流。在被捕并被帶回英國之前,他曾在塔希提島住了將近兩年時間。莫里森在回國航行途中以及之后在英國的監禁生活無疑是凄慘的,可能被判死刑的前景也很恐怖,然而對后來者而言,他之被捕卻是一件幸事,因為他撰寫了一份關于波利尼西亞人生活的早期報告,這份報告還頗有洞見;他對航行和嘩變經過的記述也很詳盡,這讓他最終獲得赦免。關于島民傳統的航海方式,他寫道:

歐洲航海者或許會覺得奇怪:沒有任何文字符號,沒有任何儀器,僅憑主觀判斷以及他們掌握的天體運動知識,這些人是怎么在如此遠距離的航海中不迷失方向的。他們精通天文知識,對在其地平線上起落的星辰能給出詳盡的描述,歐洲天文學家都不愿意相信這一點,然而這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且他們能以驚人的洞察力,根據天象精準預言天氣的變化,并做好相應的準備。他們出海時根據日月星辰確定航向,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準確地沿預設的航線航行。3

最早闖入太平洋的外地來客,對距離大陸遠達數千公里的島嶼上有人定居感到詫異和困惑。當地人可能也懷有同樣的驚訝,因為在數千年的人類歷史上,我們這個物種事實上絕大多數都是生活在大陸上的。詹姆斯·庫克船長等人和與他們同行的那些自然學家問道:這些究竟是什么人?他們是從哪里來的,又是如何漂洋過海,來到了散布在如此廣闊的大洋中的島嶼上?

從那時起,這些問題就一直被人提及,最早提出這些問題的是水手、海軍士兵、傳教士里那些好奇心更重的人,后來則是民俗學家、語言學家、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令人驚訝的是,從很早的時候起,這些學者中就有不少人本身就是島上的居民。近幾十年來,學術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航海者是在何時、以何種方式、為何漂洋過海而來,這些問題不僅在北美、歐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大學研討會上被討論,而且還被帶入社區,通過對話進行研討,在這些對話中,有原住民背景的學者和航海者(如拉里·雷格特這樣的航海大師)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遺傳學、語言學、考古學、古代氣候研究等領域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先進技術的推動下,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其中已出版的作品包括幾部權威的考古學綜述,如馬修·斯普里格斯的《美拉尼西亞島》(The Island Melanesians,1997)和帕特里克·基希的《風之路》(On the Road of the Winds,2017)等。雖然有必要提及此類研究中由碳14測年法取得的數據與類似的數據,但本書并不打算在技術上進行深入的評述。相反,我希望概述人類歷史上這些與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類集體經驗迥異的故事。《航海者》講述的是一個幾乎從未被承認的文明——大洋洲文明。本書試圖解答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爭論不休的問題:這些大洋洲的居民是誰?他們來自哪里?怎么來的?同時本書也關注在當下追問這些老生常談的新意義: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當一個“島民”究竟意味著什么?

一艘塔希提雙體獨木舟,喬治·托賓1792年繪。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纳斯县| 瑞丽市| 黄山市| 卢氏县| 思茅市| 贡嘎县| 潞西市| 浮梁县| 姜堰市| 拉孜县| 田东县| 博客| 灌南县| 华蓥市| 达孜县| 益阳市| 泸定县| 山东省| 秭归县| 铁岭市| 察隅县| 会宁县| 新宁县| 富蕴县| 安庆市| 宣威市| 隆化县| 潮安县| 广宗县| 大洼县| 定兴县| 光泽县| 晋宁县| 四子王旗| 弥渡县| 阜宁县| 天门市| 庄浪县| 清水河县| 江源县| 广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