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0章 大唐皇家軍校的新式軍服
- 大唐:國庫老鼠含淚走,我的私庫堆不下
- 瓜州有點甜
- 2168字
- 2025-08-29 10:19:44
“小玉米,街上的人都在看我們……我們還是上車回去吧?”
段梅跟在小玉米身后,被路人投來的無數目光看得渾身不自在,小聲地建議道。
“看就讓他們看!這可是爹爹交代給我的差事,我怎么能中途退縮。”小玉米得意地揚起下巴,挺著小胸膛,步伐更顯堅定。
這趟差事,本就是李想計劃中的一環。
他與劉謹商議,要讓長安百姓親眼見識新式軍服的風采,而當時恰好在場的小玉米,立刻把這件“美差”攬入懷中。
對她而言,這簡直是天賜良機,一個能正大光明在長安城閑逛的完美借口。
比起幼兒園里那些對她畢恭畢敬、毫無新意的玩伴,這種萬眾矚目的自由時光實在太美妙了。
“可……可是,我們回府,讓護衛們自己巡街,也不耽誤姑父的計劃呀。”程梅試圖再次勸說。
“那怎么行?沒了本公主,光憑這些護衛,哪有這么大的號召力?”小玉米一口回絕。難得能逃離幼兒園出來放風,不好好逛個夠本,豈不是太虧了?
“那……好吧。”段梅雖比小玉米年長一歲,卻向來以她馬首是瞻,聽她這么說,便不再堅持。
“這才對嘛!走,我們去西市瞧瞧熱鬧去!”
燕王府的風吹草動,都逃不過張阿難的耳目,更何況是李想這般毫不遮掩的行事。
宣政殿內,李世民的目光落在幾套嶄新的服飾上,強行壓下了親自上身體驗一番的沖動。
當朝的衣冠禮制極為繁復,僅《禮記》對士人著裝便有“朝玄端,夕深衣”等諸多規矩,對襟、袖長、緣邊尺寸皆有法度,一絲一毫都馬虎不得。
身為九五之尊,他所受的束縛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陛下,此服確由燕王府傳出。昨日,永平縣公主與燕王府的衛士身著此衣,在長安城中巡游了一日,引得街頭巷尾議論紛紛,褒貶不一。”
張阿難的心境早已是古井無波。
燕王殿下若是安分守己,他反而會覺得不習慣。
昨日那點動靜,在他看來,實在算不得什么大事。
畢竟,衣裳穿在各人身上,不喜歡,不穿便是,誰也無法強迫。
“張阿難,你換上試試,朕想看看效果。”
李世民暫且克制住了自己的好奇心。
但他深知李想的性子,絕不會無的放矢,既然費心設計了這套行頭,還在自己的衛隊里推行,必然有其深意。
“遵旨。”
張阿難對此并無異議。
說實話,他第一眼看到這身利落的服裝時,便已心生向往。
身為練家子,他一眼便洞悉了其便利之處,眼下能奉旨一試,正合心意。
片刻之后,一個煥然一新的張阿難出現在李世民面前。
合體的剪裁將他矯健的身形勾勒得淋漓盡致,平添了幾分英武之氣。
為了切身感受這新衣的好處,張阿難甚至略顯失儀地在殿中舒展拳腳,活動了一番筋骨。
若非場合不對,他真想取來佩刀,當場演練一套刀法。
“陛下,臣以為,此等新式服裝,當在全軍推行!”
“哦?”
李世民頗為意外,一向謹言慎行的張阿難,竟會提出如此大膽的建言。
作為百騎司統領,張阿難向來信奉多看少言,極少主動發表看法。
“此服能讓將士們行動更為迅捷,手腳不再受束縛。尤其是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分毫之差便可定生死。兩軍實力相當,最終獲勝的,很可能就是穿著新式軍服的一方。”
“此事干系重大。”李世民沉吟片刻,他認同張阿難的判斷,但大唐如今國力鼎盛,無需冒進,“傳朕口諭,命想兒先在大唐皇家軍校試行新裝,待看清成效,再逐步推廣至十二衛及各折沖府。”
在大唐皇家軍校內,一場關于軍服更易的討論正在李想和秦瓊之間展開。
“殿下,更換軍中服制乃是大事,牽一發而動全身,還請三思。”秦瓊看著李想拿出的新式軍服圖樣,面露沉吟。
軍校如今已有兩千余名學員,聲勢日漸壯大。
李世民雖是默許李想在學院內試行,但其背后的深意,在場之人都心知肚明。秦瓊受過李想的救命之恩,只要不觸及根本,他都愿意為李想保駕護航。
“新軍服固然便捷,樣式上卻與傳統大相徑庭。”
作為思想科主官,牛進達的視角更為刁鉆,“一旦在軍中鋪開,勢必會引起朝野震動。禮部那群老夫子最是看重衣冠禮制,視其為立身之本。我們這么做,恐怕會捅了馬蜂窩,招來無數言官的奏疏。”
自《禮記》問世,便成為社會秩序的圭臬。
在那些尊崇古禮的人看來,禮義為本,而正衣冠,則是禮義的開端。
新式服裝的出現,無異于對舊有傳統的公然挑戰,禮部官員絕不會坐視不理。
“大唐之所以為大唐,便在于其海納百川的胸襟。固步自封,只會走向衰亡。”
李想的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新事物層出不窮,才是社會活力的體現。至于禮部,他們若想用陳規舊律來阻擋時代的車輪,我李想不介意親手把他們碾碎在車輪底下。”
今時今日的燕王李想,早已不是當初那個任人拿捏的少年,尋常的攻訐彈劾已傷不到他分毫。
何況長安局勢愈發波譎云詭,他需要適時展露鋒芒,震懾宵小。
李世民的龍體尚安,至少還有八年光景,這便是他最大的底氣。
秦瓊聽罷,不再猶豫,眼中閃過一絲決斷:“殿下既有此魄力,末將愿為前驅。不如就以軍校為始,將新式軍裝定為學員的制式服裝,無論出入,一體遵行。學院里勛貴子弟眾多,由他們引領風潮,事半功倍。”
李想也無意徹底廢除傳統服飾,他所倡導的,不過是在軍隊、工匠等需要便利活動的群體中推廣新衣,以作引導。
其他場合,只要衣著得體,旁人無權干涉。
這時,牛進達又想到了另一層:“殿下,新軍服的制作皆出自燕王府名下的作坊,此事若傳開,難保不被人詬病,說您此舉是為自家產業牟利。”
他與李想私交甚好,才會點出這其中的利害。
李想淡然一笑:“本王要的是這股新風,而非區區幾兩銀子。這作坊誰都能開,只要有人能做出比燕王府更好、更合用的軍服,本王立刻將訂單轉讓給他。我不過是拋磚引玉,真正的好玉,還在后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