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成本四十兩,你賣五十萬兩?!
- 大明遼東王,建文求著讓位
- 聽風落畫
- 2060字
- 2024-05-14 16:00:00
“真是太美了。”
郭銘正準備拿起桌上的玻璃杯仔細瞧一瞧,突然想到了什么,收回了手,看向朱植:“王爺,臣能看看這些琉璃器嗎?”
他可不知道眼前這些價格不菲的琉璃器皆是成本低廉的玻璃器,生怕自己碰壞了。
朱植笑著說道:“你要是喜歡,送你幾個也無妨。”
不就是幾個玻璃器嗎,能有多少錢?
玻璃的原材料大多是石英砂、硼砂、碳酸鋇、石灰石、重晶石這些無人在意的東西。
其中最大的花銷便是建造玻璃工廠,大概用了不到五千兩的銀子,這一桌子的玻璃器,加上開火煉制的成本也不過才五十兩。
玻璃制品放在現代,最多只能賣個幾塊錢。
放在大明朝,那可是妥妥的頂尖奢侈品!
得到朱植的準許,郭銘這才拿起一個玻璃杯觀賞起來,贊不絕口道:“完美,這簡直就是天公作物啊!”
郭銘還未曾見過這般上乘的琉璃器,清澈透亮,沒有半點瑕疵和異色。
鬼斧神工!
朱植順手拿起一個玻璃碗,掃了一眼,點了點頭。
顧章和建造司不負朱植的重望,第一批玻璃器已然達到成熟的水準,皆是最上乘的玻璃,晶瑩剔透。
“顧章,你們建造司做的不錯。”朱植贊許道。
顧章擺了擺手,謙虛道:“王爺過獎,倘若不是您給的那份設計圖紙,我們建造司也不可能如此快就做出第一批成品。”
他說的話并不是阿諛奉承之詞,而是發自肺腑的。
朱植給的玻璃工廠設計圖紙,詳盡到每一個部件,將每一處細節都精準到位。
“郭銘,別看了。”
朱植吩咐道:“挑出五十件最為上乘的玻璃器,隨本王走一趟永平府。”
“啊?”
郭銘不明所以:“王爺,我們為何要去永平府?”
“通商,遼東貧瘠苦寒,幾乎沒有商人會來這里,而離我們相近的永平府就成了最佳的傾銷地。”
朱植緩緩說道:“若是不將這些玻璃器賣出去,遼東怎么會有軍費,建造司怎么會有資金?”
“都賣出去嗎?”
郭銘頗為惋惜道:“這些可都是最上乘的琉璃器啊!”
“琉璃器?”
“你認錯了,這并非是琉璃,而是玻璃。”
朱植抬手示意:“顧章,你來說說,造出這么一批玻璃器需要花費多少銀子?”
顧章點了點頭:“共計花銷四十余兩,待我們建造司工藝純熟之后,成本應當可以再減少五成。”
郭銘:“!!!”
“四十兩?!”
郭銘目瞪口呆:“你確定沒有說錯,這些上乘的琉璃器,不,玻璃器,造價僅需四十兩?!”
朱植接著問道:“做出這一批玻璃器需要多少時間?”
顧章沉思片刻,說道:“按照一批五百件來算,加上查驗一共不會超過三天,這只是第一批成品的生產周期,下一次應當能夠縮短到兩天時間。”
郭銘不禁開口問道:“王爺,您準備將一件玻璃器定價多少?”
朱植伸出一根手指,笑而不語。
“一百兩?”
“這個價格是不是有些高了,我們一批五百件的成本才只有四十兩。”
“不不不。”
朱植搖了搖頭:“一件玻璃器,我們賣一萬兩!”
聞聽此言,郭銘呆若木雞:“一萬兩?”
做出這么一批玻璃器,他們一共花費了四十兩。
一件賣一萬兩?!
王爺,你還是人嗎?!
外面那些地主跟您一比,簡直就是大善人啊!
“商人重利,定價這么高,他們能買嗎?”
郭銘有些遲疑的說道:“永平府的商人一個個都精明著呢!”
“郭銘,你知道何為饑餓營銷嗎?”
朱植笑著開口道:“本王這一趟只帶五十件玻璃器前往永平府。”
“饑餓營銷就是通過調節供求兩端的數量來影響最終的售價,達到加價目的。”
“我們只需要定個叫好又叫座的售價,將潛在消費者吸引過來,然后限定供貨量,制造供不應求的假象,從而提高售價,賺取利潤。”
“我們若是帶五百件玻璃器去賣,一件可能只會賣出一百兩,物以稀為貴,東西多了,人們也就不覺得新奇了。”
“等到下一次,我們再拿著五百件玻璃器去賣,一件就只能賣出五十兩。”
“沒錯,我們是能夠通過提高玻璃器的產量來抬高營收,但今后的售價只會越來越低。”
“到最后,分明是比琉璃器更精美的物件,價格卻反倒不如次品的琉璃器。”
“這又是為什么呢?”
“就是因為琉璃器數量極少,以至于它的價格居高不下。”
“縱然有更好的替代品,但數目龐大的玻璃器在價值上,卻遠遠比不上琉璃器。”
“人們會下意識的認為,數量越稀少的物品,價值就越高。”
朱植輕輕一笑道:“與之相反的,數量越多的物品,價值就會越低。”
“商品好固然重要,但能否賺錢,還是要靠營銷手段。”
郭銘聽完朱植的這番話,若有所思。
王爺說的很有道理,上乘的物品,未必就比一般的物品值錢。
人們會下意識的認為,數量多且價格便宜的物品,就是毫無價值。
將五百件玻璃器全部帶出去售賣,一件賣一百兩,五百件也就只能賣出五萬兩!
但帶著五十件玻璃器去賣,一件賣一萬兩,卻可以賣出五十萬兩!
“售賣是比不過營銷的,我們不妨再將商品數量減少?”
朱植接著說道:“售價只會越來越高,人們會搶著買,生怕自己買不到。”
“這一次我們只賣五十件玻璃器,能夠賣出五十萬兩。”
“即便我們手中有大量的庫存,但我們就是不拿出來售賣,讓玻璃器的價格越炒越高。”
“等到下一次,我們只賣三十件玻璃器,你覺得我們應該賣多少錢一件?”
郭銘試探性的說道:“兩萬兩?”
“不,是五萬兩!”
朱植平靜的說道:“這一次我們賣出五十件,下一次我們就賣三十件,第三次我們只賣二十件!”
“第一次我們賣一萬兩一件,下一次我們可以賣五萬兩一件,第三次我們就能賣十萬兩一件!”
“你認為他們愿意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