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斷反思和練習之下,半個多月后,周瑤終于在一次修煉時感受到所謂入靜。在緩慢悠長的呼吸之間,她只覺自己的思緒逐漸變空,輕飄飄宛若無重量般飄飛,心思空明,恍若無物。在她的意識中仿佛未能感覺到時間流逝,再醒來時卻已是天光大亮。
她從恍惚中清醒過來,原來呼吸法真的有用。
經過這次的體驗,周瑤很快就能把握住入靜的要點,在接下來幾天多次入靜之后,開始修煉感氣之法。
早在之前的一個多月,她就開始苦讀背誦記錄的感氣和煉氣之法、筆記。為了避免出現錯漏,她將功法、釋義、各種注意事項等筆記中記載的內容全都牢牢記住,同時用手指在身上比劃著靈氣流轉經過的經脈和穴位,以及經過每條經脈和穴位要注意什么,模擬煉氣修行的過程。
然而接下來一段時間她都沒有感受到所謂的靈氣,盡管能順利入靜,卻再無進展,時間一長就不由得有些心浮氣躁,就連入靜都受到干擾,連著念了兩天靜心訣才重新平穩心神。
過了大半個月,周瑤再次入靜時突然感覺到身周有五彩流光,如云如紗,縹緲不定。她心中一喜,知道這便是靈氣,卻不料這一心神擾動,剛剛所感所知倏忽不見,被迫從入靜中醒來。她又試了幾次,都未能再次感知到那片流光,只好先放棄。
又過了兩日,周瑤終于再次感知感覺到那片靈光,這次她吸取教訓,穩住心神,默念煉氣法訣,集中精神引其入體內,然而還未能牽引到靈氣,她不知是何原因又忽然退出入靜狀態,只能無奈地等下一次機會。
又試了幾次之后,周瑤終于集中精神聯系上了一縷靈氣,然而這靈氣看似輕盈飄忽,牽引之時卻極為費力,她就像是在拉動一座不受控制的大山一般,毫無進益,眼看著無法引動靈氣,她心中一急,又再次失去感知。
接下來十多天,她多次感知到靈氣卻都未能引氣成功,經歷多次失敗之后,周瑤只能以神思牽引最近且細微如發絲的靈氣,花了很大的功夫,終于將這縷靈氣引入體內。
周瑤按照煉氣之法引導靈氣沿體內經脈運行,她雖不能內視,但神識有感,只覺經脈狹窄且多有崎嶇之處,這絲靈氣在一條經脈中艱難前進了一半就憑空消散了。她激動地睜開眼,雖然這次又失敗了,但只要再給她一段時間,就肯定能打通任督二脈,煉氣成功。
從激動中平靜下來,周瑤就發現自己身上出現些微的灰色污垢,想到教習所說煉氣之時會凈化體內雜質,知道接下來還會出現臟污。
周瑤先去挑了兩桶水,快速擦洗后,又把衣物洗了,然后又挑了兩桶水放在檐下以備后用。
又過了半個多月,周瑤終于引導著一絲靈氣走完一次小循環,歸入氣海。
氣海本是無形無質之物,靈氣進入此處之后,就如天地初開,轟然乍響,又如春雷乍響般神識震動,只覺頭腦一震,好像有什么變得不同了。
沒顧得上思考哪里發生變化,她就被一股臭味熏得干嘔,睜眼就見自己身上、衣物上皆是灰黑色的臟污,臭不可聞,熏得她不斷干嘔,實在難以想象這一個多月下來她身上竟然還能排出這么多雜質。
周瑤跳下床,發現床上也沾染了臟污,將屋檐下的水桶提進來,快速扒下身上的衣物,用一塊布巾擦洗干凈后,又花了半個多時辰將衣物、被褥全部拿出去清洗晾曬起來。看著滿院子的衣物,她緩緩吐口氣,這些雜活太耗費時間了。
收拾完這些,周瑤開始研究此次煉氣成功的經驗。根據這段時間的經驗,她以為,天地之間的靈氣本是無主之物,但是修煉一個循環就可將其變為自身靈力,歸入氣海。在她的理解中,就是靈氣在經脈中運行之時,要么消散要么就是浸染上自身氣息,成為自身的一部分。
她初步確認每次能夠牽引多少靈氣以及多快能將靈氣浸染上自身氣息取決于神識,周瑤不確定其他人的神識強度,但綜合自己的修煉速度,她認為自己的神識應該不算差,但也不算出眾。
按照她對于修行的理解,在煉化靈氣的過程中,身體、神識都會受到靈氣滋養,緩慢增強,隨著修為提升,身體和神識增加,煉化靈氣的速度會逐漸加快。如果可以主動增強神識和經脈,那她是不是就可以加快修煉的速度了?煉體功法和神識功法是不是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周瑤再次閉目感應氣海中的那一絲靈氣,神識之中只覺氣海空無,如無邊無際般,只中間有一絲微不可尋的靈氣游蕩其中。她引導這絲靈氣走完一個小循環,才有了自己煉氣成功的踏實感。她高興地睜開眼睛,教習曾說一般弟子能在三個月內煉氣成功就很優秀,而她有幸能在三個月內煉氣成功,看來她還是很厲害的。
她喜滋滋地收拾了東西,打算去學堂拜見教習,突然想到學堂早在兩個月前就已關閉。她不死心,還是去了學院一趟,發現這里早已人去樓空,學堂、雜物處都已關門,演武場上掉落的樹葉也無人清掃。
如同被潑了一盆冷水,周瑤突然發現自己與同學堂弟子關系雖然還算不錯,但卻沒有一個能讓她知心交底的人,沒有一個能夠分享喜怒哀樂的人,而且她的性格本就不算活躍,就算身處人群中也一直游離在外。
她發了一會呆,想起自己該去外務殿領取功法和獎勵了。
沿著山路慢慢下山,觸目所及,認識之人無幾。她想起曾經聽人說,修真是一條獨行路,注定要孤獨前行,往往修為越高越孤獨,能得一知己才是為天幸之事。
但她沒想到這一天會來得這么快,本就身處異世,又遠離家鄉故土,如今更覺孤獨失落。初聞不識語中意,再聞已是語中人,從今往后,悲歡由己,喜怒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