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誰去誰留
- 大宋:瘋批少帝,開局誅殺張弘范
- 酒凜夜
- 2291字
- 2024-05-06 23:33:34
南宋流庭準備揚帆撤出崖山,前往流求。在這顛沛流離之際,少帝與朝中大臣將目光投向了未來之規劃。
臨行前,少帝召集群臣,共同商議國事。他必須了解朝廷的現狀,以便更好地規劃流求的發展。
歷經多年征戰,朝廷中的文武大臣死的死、降的降,損失慘重。萬幸的是,幸存的臣子全都忠誠于大宋,沒有絲毫二心。
此刻的流庭,朝政已發生了巨變,曾經的三省六部制已名存實亡。加之流求之地狹小,人口稀少,無法支撐曾經龐大的官僚體系。
所以少帝與大臣們經過反復商議,最終決定簡化朝政,實行精兵簡政。
第一,采取內閣制,由內閣負責處理國家日常政務;第二,設立樞密院,專司軍事事務。
這樣的組織結構雖簡單,但同時保證了政令的暢通,又能夠集中力量應對外部的威脅。
如今流庭的船隊由近千艘大小船只組成。船上的物資儲備豐富,足以支撐他們在海上航行數月之久。
然而,這些船只畢竟有限,無法承載過多的百姓和財物。因此,在撤出崖山前,少帝和大臣們不得不做出艱難抉擇,船隊只能帶走一部分百姓和貴重的財物。
剩下那些百姓必須暫時留在崖山……可是,帶什么人走,又讓什么人留?留下的百姓該怎么過活?
這是一個殘酷的抉擇。
此時已至深夜,龍舟大殿之上,燭光搖曳,氣氛凝重。趙昺眉頭緊鎖,目光在殿下的文武大臣們臉上逐一掃過。這些曾經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的大臣們,此刻都顯得異常沉默,仿佛在等待著什么。
陸秀夫首先打破了沉默,他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以為應帶走青壯年。他們是國家之未來。只有他們才能在流求開疆拓土,重建家園。”
文天祥聞言,眉頭一皺,反駁道:“陸大人此言差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應該先讓老幼上船,他們身體孱弱,無法自給自足。而青年力壯,即便留在崖山,也有能力自保。”
陸秀夫搖搖頭,沉聲道:“文大人,你我都是讀書人,深知人口乃是國家之根本。此去流求,路途遙遠,風險重重。我們必須保證有足夠的壯年,方能確保長遠發展。”
文天祥不甘示弱,據理力爭:“陸大人,你所說的固然有理。但朝廷養士百年,為的就是在百姓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如今百姓身處困境,我們怎能棄他們于不顧?”
二人各執己見,爭論不休,那架勢差些沒打起來。其他大臣們也紛紛站隊表態,有的支持陸秀夫,主張帶走青壯年;有的則站在文天祥一邊,想讓老幼先登船。一時間,大殿之上喋喋不休,氣氛異常激烈。
少帝趙昺聽著大臣們的爭論,心中五味雜陳。他知道,這一個抉擇,無論選擇哪條路都會有人不滿。
他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口:“諸位卿家所言都有道理。于情,應該讓老幼先登船;于理,應該讓青壯年先去流求。
但朕認為,我們應該既帶走青壯年,也不忘老幼。青壯年是國家未來,他們的確應該優先上船。同時,也要盡量安排老幼上船,確保他們的安全。”
大臣們聞言一愣,隨即紛紛表示贊同。他們明白少帝的意思是要在情理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可是到底誰該走、誰該留?
這依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啊!
趙昺的目光在群臣臉上掃過,最后停留在陸秀夫和文天祥身上。他深知這兩位大臣都是忠心耿耿,但性格迥異,各有堅持。他必須找到一個既能讓他們接受,又能顧全大局的解決方案。
他沉吟片刻,緩緩開口:“朕決定,采用抽簽的方式來決定誰去誰留。這樣既公平又公正,無需我們再為此爭執不休。”
此言一出,大殿之上一片嘩然。抽簽?這種方式更多被視為一種兒戲,難以承載如此重大的決策。
陸秀夫皺眉道:“陛下,此法恐不妥。如此大事,怎能以兒戲般的方式決定?”
文天祥也搖頭道:“陛下,此法雖公平,但恐難以服眾。我們怎能將國之大事寄托于一紙抽簽?”
趙昺早知到這二人會這么說,他微微一笑,解釋道:“二位卿家勿憂。朕所說的抽簽并非兒戲,而是有一定規矩。
朕會按照戶籍冊上的順序,每戶抽取兩人上船。這樣既保證了公正,又能確保每個家庭都有代表在船上。至于讓什么人上船,就由百姓們自行決定。
朕還會留下一定財物和軍士,讓留在崖山的民眾能安心過活,來年開春,我趙昺會親自到此接應他們。”
他頓了頓,發現還有一些遺漏,繼續道:“當然,朕也會考慮特殊情況。比如那些孤寡老人和幼童,我們會優先安排他們上船。此外,對于那些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如醫者、工匠等,我們也會給予特殊照顧。”
大殿之上再次陷入沉默,眾人都在消化少帝的話。這方法雖然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仔細想來卻是目前最好的辦法。這樣,既能保證公正又能兼顧大局利益。
陸秀夫和文天祥相視一眼,心中大石總算落下,也明白了少帝的用意。
二位大臣心悅誠服,對少帝的英明決策表示由衷的敬佩。他們深知,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個明智的決策關乎著整個國家走向,出不得半點差錯。此策不僅考慮到了國家的長遠發展,還兼顧了百姓的生死存亡,這樣的君主怎能不讓人佩服?
陸秀夫首先開口,“陛下英明,此法既公平又公正,又兼顧了情理之間。臣為能輔佐如此明君而深感自豪。”說罷,他屁股一撅,躬身一禮,奉承之意溢于言表。
文天祥緊隨其后,揮毫潑墨,即興賦詩一首:“少帝英明照四方,抽簽決策顯神光。
公平正直無偏頗,百姓心中永傳揚。
萬里江山皆錦繡,千秋偉業耀華章。
愿我大宋永昌盛,流求永固福祉長。”
趙昺聽傻了,何曾領略過這么大氣磅礴的“馬屁”,滿臉堆笑,感覺心中頗為受用。
“來人啊,賞…..”少帝本想說賞,但又想到現在家當沒剩多少,拿不出錢財,又想把話頭吞了回去,只發出一個“si”聲。
可那群臣聽得清楚,紛紛豎起了耳朵。
“陛下說賞?”有人嘀咕道。
“謝陛下賞賜!”眾臣聞言紛紛謝恩,一個個皆似人精。
少帝見糊弄不過去,被逼得慌,只好道:“每……每人半月米糧,回去之后交由內閣統計,作為獎賞。”
此言一出,眾臣紛紛叩首謝恩。這是他們夢寐以求的賞賜,對于這些常年漂泊的大臣來說,半月米糧遠遠比金銀財寶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