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內容參考百度詞條,侵權刪。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一家人父子兩代出現三位比較有影響力的人物還是比較多的,比如三班、三曹、三蘇等等。
三班指漢朝的三位歷史學家:父親班彪、兒子班固和幼女班昭。此外,出使匈奴的名將班超,是班彪幼子,班固之弟,班昭之兄。其實可以說是四班,但班超長于軍事(上篇三策講過關于班超的一些故事),文學方面略遜。
班彪(公元3—公元54),扶風安陵(今陜西XY市東北)人。他出身于漢代顯貴和儒學之家,受家學影響很大。班彪專心于史學,尤好漢代史。漢武帝時,司馬遷撰寫了一部史書(后來稱《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寫到當代漢武帝,后事缺而無錄。后來褚少孫、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位學者都曾綴集時事,或補或續之。班彪認為續作“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司馬遷之書。于是繼續采集西漢遺事,又旁貫異聞,作《后傳》數十篇。此書是續《史記》之作,但“不為世家,唯紀、傳而已”。《后傳》原書已佚,其內容想已多為《漢書》汲取,只是無法辨認清楚了。今《漢書》的元帝、成帝二紀及韋賢、翟方進、元后三傳的《贊》,還保留有班彪的史論文字。班彪曾作《前史略論》,詳論以往的史學得失,實為撰寫《后傳》有所借鑒和改進。他簡要地追述了先秦、秦漢之際的史官和史籍,著重評論司馬遷所著《史記》的內容、體裁、體例和思想。他說:“遷之所記,從漢元至武以絕,則其功也。”“然其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充分肯定了司馬遷的史才。但又評道:“其論述學,則崇黃老而薄《五經》;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賤;道游俠,則賤守節而貴俗功;此其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之咎也。……誠令遷依《五經》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幾矣。”這對司馬遷的異端思想極盡諷刺,表明了他的正宗觀點,自然也是他寫《后傳》的指導思想。《前史略論》是中國古代較早的一篇史學論文,可謂儒家正統史學觀點的代表,在中國史學理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班固(公元后32~92年),東漢史學家。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九歲能誦讀詩賦,13歲時得到當時學者王充的賞識,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窮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學返回鄉里。居憂時,在班彪續補《史記》之作《后傳》基礎上開始編寫《漢書》,至漢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繼司馬遷之后,整齊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并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為后世“正史”之楷模。后從大將軍竇憲攻匈奴,為中護軍,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因此受到牽連,被人陷害入獄,死于獄中。班固還擅長作賦,撰有《兩都賦》、《幽通賦》等。
班昭(約49—約120),一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人(今陜西咸陽)。家學淵源,尤擅文采。她的父親班彪是當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宮,教授皇后及諸貴人誦讀經史,宮中尊之為師。班昭十四歲嫁給同郡曹世叔為妻,所以人們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現在幫她的哥哥班固修《漢書》,這部書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正史中寫的較好的一部,人們稱贊它言賅事備,與《史記》齊名,全書分紀、傳、表。在班固快要完成《漢書》時,卻因竇憲一案的牽連,死在獄中,班昭痛定思痛,接過亡兄的工作繼續前進。好在班昭還在班固活著的時候就參與了全書的撰寫工作,后來又得到漢和帝的恩準,可以到東觀藏書閣參考典籍,所以寫起來得心應手。在班昭四十歲的時候,終于完成了漢書。《漢書》出版以后,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學者爭相傳誦,《漢書》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這兩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長班固死后獨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謙遜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學問十分精深,當時的大學者馬融,為了請求班昭的指導,還跪在東觀藏書閣外,聆聽班昭的講解呢!她除漢書外,賦,頌,銘,誄,哀辭,書,論等,共十六篇。原有集三卷,大都失傳。班昭所作《東征賦》一篇,被昭明太子蕭統編入《文選》,保存了下來。又曾為班固《幽通賦》作注,今存《文選》李善注中。
班昭還有一個兄弟是班超,我們常用的兩個成語“投筆從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語演化而成的,反映出他的智勇過人,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遠侯,拜西域都護,揚漢威直至中亞三十年之久。
漢和帝永元十二年,班超派他的兒子班勇隨安恩國入貢的使者回到洛陽,帶回他給皇帝的奏章: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謹遣子勇,隨安西獻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其目見故土。表達出一種濃郁的葉落歸根的思想,然而奏章送上去之后,三年后朝廷仍不加理會。
班昭想到死去的哥哥班固,對年已七十,客居異鄉的哥哥班超,產生一股強烈的的依戀、憐憫心情,于是不顧一切地給皇帝上書。班昭代兄上書,說得合情合理,絲絲入扣,漢和帝覽奏,也為之戚然動容。特別是文中的最后兩句,引用周文王徐靈臺,掘地得死人之骨,而更葬之。魏文侯之師田子方,見君棄其老馬,以為少盡其力,老而棄之,非仁也,于是收而養之。兩則故事明諷暗示,漢和帝認為不再有所決定,實在愧對老臣,于是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護,接替班超。
班昭以她的文采和才情使她的哥哥班超得以回朝。班昭主要生活在漢和帝時代,漢和帝在班超死后不久就駕崩了,皇子劉隆生下來才一百天,就嗣位為漢殤帝,鄧太后臨朝聽政,不到半年,殤帝又死,于是以清河王劉祜嗣位為漢安帝,安帝才十三歲,鄧太后仍然臨朝聽政。東漢皇帝短命,只有開國的光武帝劉秀活過“花甲”,六十二歲時死,其次就是漢明帝,四十八歲,再次是漢章帝三十一歲,其他多在二十歲以下,包括一大批娃娃皇帝,造成外戚專權局面。鄧太后以女主執政,班昭以師傅之尊得以參予機要,竭盡心智地盡忠。鄧塢以大將軍輔理軍國,是太后的兄長,頗受倚重,后來母親過世,上書乞歸守制,太后猶豫不決,問策于班昭,班昭認為:“大將軍功成身退,此正其時;不然邊禍再起,若稍有差遲,累世英名,豈不盡付流水?”鄧太后認為言之有理,批準了鄧塢的請求。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為她素服舉哀。
班昭是一位博學多才,品德俱優的中國古代女性,她是位史學家,也是位文學家,還是位政治家。她在曹家有一個兒子,幾個女兒,她兒子叫曹成,字子谷。鄧太后臨朝稱制后,班昭開始參與政事,出的力不少。因為這個原因,曹成被封為關內侯,官至齊相。班昭逝世后,皇太后親自為多年的老師素服舉哀,由使者監護喪事,死后也給予她應得的榮譽。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右扶風平陵縣(今SX省XY市)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不甘于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而后率領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在漢明帝末年收服了西域部分國家,但漢章帝即位后迫于北匈奴侵擾而放棄了西域,獨留班超在西域,并為其增兵千余。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在內平定諸國內亂,對外抵御強敵,人心向附,威信很高。他在西域進行軍事活動,主要依靠當地兵力。為政寬簡,吏士團結,人心向附。自漢置西域都護以來,以班超功績最為卓著。
三曹指東漢末年的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魏武帝曹操。曹操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詩人。軍事方面他最大的功績是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他手下有五大謀士,五子良將,文臣武將上百名。誠然,挾天子以令諸侯,加之自己曹家、夏侯家的族人幫助,但如果曹操并沒有什么能力,他是不可能一直牢牢把握著權力,并最終完成了北方統一的,司馬氏也是在曹魏政權的基礎上最終完成的全國統一。說起來也挺搞笑的,曹操操勞半生,最終被封為魏王,加九錫,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甚至被曹丕追封為魏武帝,但是最終政權歸于司馬氏。千防萬防,家賊難防。曹孟德橫槊賦詩,著有《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等。
魏文帝曹丕。曹操次子,代漢稱帝,建立曹魏。其實曹操開始著力培養的是曹昂,但是因為宛城之戰曹昂死于亂軍之中;后來曹操也很喜歡曹沖(就是小學語文課本稱象的那位),但是無奈早夭。曹丕是政治家、文學家。在位期間,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制定實施了九品中正制,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地區的統一;對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在西域的建置。曹丕于詩、賦、文學皆有成就,擅長于五言詩。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陳王曹植。文學家,詩人,音樂家。謝靈運曾稱贊其才高八斗,李白曾在《將進酒》中說道“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虐”。曹植確實沒有什么政治手腕,所以沒有成為統治者,對曹魏來說是一件好事兒。但是曹丕非常嫉恨曹植的才學,曾限其七步成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在建安詩壇上取得比較高的成就。他在漢樂府古詩的基礎上,對五言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現存詩七八十首,是建安詩人中最多的。前期的詩歌以《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為代表,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了信心。后期因為生活的突變而導致詩風的轉變,從以前輕松樂觀、浪漫向上的情調改變為是憂慮、悲憤、抑郁和痛苦,代表有《贈白馬王彪》等。除詩歌創作外,曹植的散文和辭賦寫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著有《與楊德祖(楊修)書》《與吳季重書》《求自試表》《洛神賦》(翩若游龍,婉若驚鴻……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等歷代傳統的名篇。
蘇秦、蘇代、蘇厲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和謀略家,后世也稱他們為“三蘇”。(沒想到吧?是他們三個)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東周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蘇秦年輕時到陽城(嵩山登封)與張儀同師鬼谷子。苦學3年,辭別先生,回到洛陽家中。后出游列國,以期謀一官半職。幾年后,無望而歸,妻不下機,嫂不為炊,父母不子。后發憤讀書,致力于縱橫之術,倡導合縱說。曾游說六國合縱御秦,使秦不能向東擴張。蘇秦為縱約長,佩六國相印。
PS: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古人:孫敬頭懸梁,蘇秦錐刺股,車胤囊螢學,孫康映雪讀;還有匡衡鑿壁偷光,宋濂抄書。
蘇代:戰國時期縱橫家,東周洛陽人。蘇厲、蘇秦之兄。蘇代是蘇氏五兄弟之首,先是效力于東周,后來效力楚國、燕國,為弟弟蘇秦后來名揚天下做出了鋪墊。
蘇厲:家中排行第四,二哥蘇秦極負盛名,蘇代也是早有耳聞,蘇厲本身在戰國風云亂世中獨居一隅,并且史料不多,故不如蘇秦、蘇代有名。事跡以“蘇厲謂周君”最為聞名。說客蘇厲對周君說:“擊敗韓、魏聯軍,殺掉魏將犀武,攻取越國藺、離石、祁等地的都是秦將白起。這是他巧于用兵,又得上天之助的緣故。現在,他要進攻魏都大梁,大梁必克,攻克大梁,西周就岌岌可危。君王您不如制止他進攻魏都。”后來蘇厲給白起講了一個關于神射手養由基的故事,使白起停止了進攻。從這個典故衍生出成語“百發百中”。
我們口中說的三蘇(或者說一說三蘇首先想到的人),是指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合稱。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亦被稱老蘇。眉州眉山(今SC省眉山)人。蘇洵的文學創作成就主要是散文,文章大部分是議論文,往往直接針對北宋社會的現實而作。其散文以氣勢勝,具有荀子和戰國縱橫家的雄辯之風,觀點明確,析理深透,語言犀利,結構謹嚴,妙喻連篇,呈現出雄奇高古的風格。蘇洵的散文在當時就頗具影響,對改變不良文風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其《權書》《衡論》諸作,縱談古今,議論圓轉,縱橫恣肆,有“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之說。蘇洵詩作不多,但諸體皆備,尤以五七言古詩見長。我們初中時期學的文言文《六國論》就是蘇洵的作品。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眉州眉山(今SC省MS市)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文著述宏富,縱橫恣肆,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善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蘇黃米蔡);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寒食帖》《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其中被大眾所熟知的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蝶戀花》(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等等。
蘇轍(1039年3月17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號東軒長老,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SC省MS市)人。北宋時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有《欒城集》等傳世。今人亦整理有《蘇轍集》。我們群熟知的有《上書密韓太尉書》(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1079年,蘇軾在浙江湖州當知州的時候,出大事了,著名的“烏臺詩案”來了。關于烏臺詩案的前因后果,各種論述車載斗量,這里無需啰嗦,我們只看看蘇轍在此案中的表現。案發之時,遠在湖州的蘇軾毫不知情,而正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做簽判的蘇轍因為離開封很近,收到了好友王詵王駙馬的書信,趕緊派仆人騎快馬飛奔湖州。遺憾的是,那個仆人半道上耽擱,讓抓捕蘇軾的欽差趕到了頭里。當然,就算仆人能提前趕到湖州,也不能扭轉案情,但至少可以讓蘇軾有個思想準備。
1079年8月18日,蘇軾被押解到開封,當天深夜下了大獄。蘇轍先托京城友人打探案情,然后向皇帝宋神宗上書求情。這篇文章叫《為兄軾下獄上書》,全文有幾百字,我們只摘錄其中最關鍵的幾句:“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今者竊聞其得罪,逮捕赴獄,舉家驚號。”微臣早年喪父,與兄長蘇軾相依為命,如今得知他被捕入獄,全家驚恐,痛哭失聲。“軾居家在官,無大過惡,惟是賦性愚直,好談古今得失。”我哥蘇軾本性并不壞,僅僅是天性耿直,愛發議論,被人抓住了把柄。“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微臣愿意將所有官職還給朝廷,只求陛下開恩,不敢奢望您免去他的罪過,但愿您能饒他一死。蘇轍與蘇軾的兄弟感情向來深厚,所以這篇文章發于肺腑,絕無水分。
比較哥倆的性格,蘇東坡更加直率,更加幽默,更喜歡開別人玩笑,所以樹敵較多。蘇轍呢?少年老成,城府較深,所以在后半生升官更快。宋哲宗在位時,奶奶高太后垂簾聽政,蘇軾兄弟都得到重用。蘇軾從杭州知州升禮部侍郎,又從禮部侍郎升禮部尚書。蘇轍從戶部侍郎升御史中丞,又從御史中丞升尚書右丞。宋朝搞的是群相制度,朝堂上一群宰相,其中“尚書右丞”只比“尚書左丞”低半級,相當于副宰相。到這時候,蘇轍的官位已經比蘇軾高了。蘇轍為什么能做更大的官呢?因為那時候實際上的國家領導人并非宋哲宗,而是高太后。高太后非常謹慎,所以更喜歡生性謹慎的蘇轍。
傳說蘇軾還有個妹妹,人稱“蘇小妹”,嫁給了蘇軾的得意門生秦少游。實際上蘇軾沒有妹妹,只有一個姐姐,在眉山大家族中排行第八,人稱“蘇八娘”。蘇八娘嫁到眉山官宦之家,20歲左右被虐待至死,所以當蘇軾哥倆做官以后,很長時間都不跟姐姐的婆家來往。
蘇小妹相傳為蘇軾的妹妹,野史記載其名蘇軫(zhěn),是當時久負盛名的才女,民間更有“蘇小妹三難秦觀”的故事流傳。(還有一個諷刺蘇軾臉長的故事,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才流到腮邊。)蘇軾平生喜歡書信與親人朋友,其書信被后人整理成文,現存的蘇軾親筆信件中,所寄大多是給自己的弟弟蘇轍。而信件中從未提起有這個“妹妹”,再看東坡的傳世詩詞中,也并無一篇提及這位“妹妹”。根據三蘇祠的記載,歷史中確有其人,不過因為蘇小妹在蘇軾、蘇轍兩兄弟還很小的時候便去世了,自然未能留下有關的書籍記載。
兩種說法都羅列出來,個中真偽,讀者自己去辨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