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6章 歷史上的三策

部分內容來自百度,侵權刪!

今天跟大家探討一下歷史,關于歷史上的“三”,非常有意思的是,很多時候,下級向上級提出建議的時候,上中下三策,最終拍板的都是中策或者下策,而很少有選擇上策的。

關于“上中下”三策的記載,最早見于為《孫子兵法-謀攻篇》: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大致意思就是在打仗時,心理戰是上策,攻打城池是下策。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不僅達到了打仗能夠達到的目的,而且不會對我方造成損傷;用兵尤其是攻城,是非常難的,死傷也相對慘重,可能還達不到最終的目的。

賈讓三策。漢哀帝時期,黃河泛濫,待詔賈讓向漢哀帝提出治河三策:上策是“徙冀州之民當水沖者。決黎陽遮,放河使北入海”,人工改道,改變黃河的走向,將黃河之水引入大海;讓處在懸河下游的冀州百姓全部撤離,再鑿開黎陽的堤壩讓黃河水由北入海,這是“不與水爭地”的上策。他認為采取這一措施后,黃河西臨大山,東鄰金堤,勢必無法泛濫很遠,一個月以后就自己安定下來了。賈讓也預見到,反對者會認為改河將“敗壞城郭、田廬、冢墓以萬數”,招來百姓怨恨。因此賈讓也算了一筆賬,靠河的10個郡縣每年維修河堤的經費就上億元,遇上黃河決堤更是損失無數,但只要拿出幾年的河堤修繕費就可以安頓遷徙的百姓,永絕后患。這樣一算,顯然是徙民、改道比較劃算。而且,大漢擁有萬里國土,哪里用得著與水爭咫尺之地?改道一旦成功,就可以免除千年的水患,讓百姓安居樂業,再不用提心吊膽,也不用每年耗費巨資治河,所以說這是一個上策。

中策是“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殺水怒”,開渠引水,修建一條長堤,然后在水堤開渠道,“旱則開東方下水門溉冀州,水則開西方高門分河流“;賈讓主張在冀州穿渠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分水,把多余的洪水引進漳河,以減輕下游河道的泄洪負擔。他認為,還是在上策所選擇的地方,向東北新筑一道石堤,在堤上多建幾處水門,并在新筑的東邊渠堤上建立若干分水口門,組成許多分水渠。當汛期到來時,打開西方淇水口方向的高水門,就可使洪水及時分流到渠中;當旱期到來時,水位下降,打開東方遮害亭方向的低水門,就可使河水緩緩流進渠中,通過新筑的東邊渠堤上的若干處分水門,灌溉冀州大片土地。這樣,旱時引水灌溉,澇時分減洪水,可謂一舉多得。賈讓認為,中策實現后,其效益雖然比不上上策,但也能夠“富國安民,興利除害,支數百歲”。

下策是“繕完故堤,增卑倍薄”,不進行任何新的動作,就是對原有的舊堤進行修繕。賈讓認為如不采取以上兩策,只是在原來狹窄彎曲的河道上“繕完故堤,增卑倍薄”,進行小修小補,后果必然是“勞費無已,數逢其害,此最下策也”。下策耗費了人力物力,小修小補,但是仍然不免水患,所以為最下策。

賈讓的治河三策,是中國最早對黃河下游興利除害的治河文獻。東漢史學家班固以1000余字的篇幅把它完整地記入《漢書·溝洫志》中,對后世的治河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班超三策。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永平十六年(73年),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奴,以超為假司馬,將兵別擊伊吾。戰于蒲類海,多斬首虜而還。固以為能,遣與從事郭恂俱使西域,鎮撫西域各國。

漢朝的青年班超被派作為外交官的隨從武官,帶領36人,出使西域各國。首站到達鄯善國。鄯善國王頭幾天熱情招待,后幾天就冷淡起來。原來鄯善國位于匈奴與漢朝之間,處于被爭奪的地位。班超敏感地覺得這一定是匈奴也派使者來了,現在的冷淡潛伏著漢使者與班超本人的生命危機。于是他們對負責招待他們的鄯善國人進行恐嚇,得知匈奴使者的人數和住宿地。然后,他向手下36名武士分析形勢,這時只有上中下三策。下策是坐以待斃;中策是逃走,但逃不多遠仍是死路;上策是先下手為強。大家同意了上策,便在當天夜里摸到匈奴使者住處,匈奴使者毫無防備,100多人全部在睡夢和慌亂中被殺。這樣,鄯善國又向漢朝親近了。班超先發制人,既脫了險,又為國建了奇功。(少數選擇上策的,也是確實無可奈何,其他的都是死路)

龐統三策。龐統字士元,號“鳳雛”,是東漢末年著名謀士,與“臥龍”諸葛亮并稱于世。劉備與劉璋決裂時,龐統向劉備提出的三個不同策略,旨在幫助劉備攻取益州。上策是挑選精兵,晝夜兼程,直接奇襲成都。這樣可以直接拿下成都,但風險較高。中策是假裝撤退,利用楊懷和高沛兩位將領輕裝來送的機會,捉住他們并奪取關隘,然后逐步向成都進攻。下策是退回荊州,重新整頓兵馬,準備糧草,伺機而動。劉備最終選擇了中策,按照龐統的計劃行事,成功捉住了楊懷和高沛,奪取了關隘,然后攻向成都,為劉氏集團奪取整個益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孫五樓三策。南燕慕容超時期,南燕與劉裕決戰,謀士公孫五樓獻三策:上策是據守大峴,拖延時間,待劉裕軍銳氣消減后,再派輕騎繞到晉軍后路斷其糧道,另再由段暉率兗州之軍沿著山地向東進軍,在后背偷襲他們,之后待他們軍心大亂,再主力盡出,一舉破敵;中策是依險固守,堅壁清野,把帶不走的物資全數焚毀,讓劉裕軍無法以戰養戰,繼而不戰即潰;下策是縱敵入境,全線撤退,而后集結全國之兵與之決戰。公孫五樓的上策是比較可取的,如采取這一方略,燕軍可憑險固守,阻晉軍進入南燕腹地;即使退卻,也有利于發揮燕軍騎兵的作用。這一計策可謂是可攻可守,可以堅持較長時間的作戰。但是,慕容超沒有采納。他認為東晉遠道而來,一定疲弊,勢不能久。而自己據五州(南燕設并、幽、徐、兗、青五州)之地,擁富庶之民,鐵騎萬群,麥禾布野,為何先除苗徙民,使自己受損失呢?慕容超采納了公孫五樓的下策,不聽手下將領的諫阻,調回莒城梁父的守軍,修筑廣固城池,整頓兵馬以待晉軍。晉軍到達東莞,接著兵過大峴山。劉裕見晉軍已過險地,高興地對左右說:“現在我們已順利過了危險地帶,深入敵人腹地,可以拼死作戰;原野上到處是成熟的莊稼,我軍無缺糧之憂,可以說,勝利離我們不遠了。”不久,晉軍臨近臨朐。南燕、東晉軍交相爭奪水源城,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晉軍以死力爭,奪取了水源。于是劉裕布置軍隊準備與南燕軍爭奪臨朐。晉軍主力到達臨朐城南附近,慕容超出主力騎兵夾擊晉軍。劉裕針對南燕騎兵在平川作戰時所具有的優勢,布置晉軍以車兵四千名分布在步兵的兩翼,以騎兵列于車后機動,組成一個步、騎、車兵相互配合的陣勢。這種陣勢有效地抵御了燕軍騎兵對晉軍步兵主力的沖擊,兵車上的長矛還阻礙了騎兵的進攻。雙方激戰半日,未見勝負。參軍胡藩向劉裕建議出奇兵走偏僻的小道去襲擊臨朐城。劉裕接受他的建議,派兵奇襲臨朐。臨朐守城兵力薄弱,被晉軍一舉攻下。慕容超驚慌失措,率領余部逃到了廣固城中,晉軍首戰告捷。晉軍在臨朐取勝后,連夜乘勝發起追擊,直逼廣固城下。廣固城四周絕澗,一時難以攻取。劉裕命晉軍修筑長墻圍困敵軍,同時就地取糧,不再從后方運送糧草。慕容超不是積極防御,而是一心指望后秦的援兵到來,消極地等待援兵。晉軍一方面對敵展開了強有力的政治攻勢,瓦解敵軍,一方面利用敵降將張綱善于制造攻城器具的特長,讓他設計出新的攻城器具。公元410年2月初,晉軍四面攻城,尚書悅壽開門迎降。慕容超率數十名騎兵突圍逃走,后被晉軍追獲,送建康城斬殺。至此,東晉與南燕之戰以晉勝燕亡而告結束。不聽謀士建議,最終導致亡國,真的是咎由自取。

李密三策。隋煬帝時期,楊玄感起兵反隋,其麾下謀士李密就向楊玄感提出反隋三策:上策是往東北打,占領涿郡,封鎖臨渝關,切斷隋煬帝的歸路,然后和高句麗嬰陽王兩面夾擊,讓隋煬帝不戰自潰;隋朝時,薊州一帶還沒有今天的長城,當然也沒有山海關,但李密指的應該就是山海關一帶的狹長地帶,那里是華北平原通向東北平原的交通要道。這一招相當高明,也極為歹毒——隋煬帝率領幾十萬大軍在遼東作戰,前面有高麗國,北面是廣漠的寒荒之地,外加剽悍的胡戎部落,南面是茫茫一片大海。如果歸路被截斷,隋煬帝的大軍得不到糧草的供應,支撐不了多久就會崩潰。在李密看來,這是最好、最大膽、最有效的策略。但楊玄感沒有采納,因為他缺少足夠的勇氣和魄力,更害怕自己擋不住隋煬帝的幾十萬大軍。

中策是往西打,直取大興城,攻占長安,占據關中,憑險固守,讓隋煬帝有家難回;再派兵扼守各個關隘,占據整個關中,進而奪得天下。對于這個想法,楊玄感不置可否,直接問李密還有沒有別的選項。

下策是就近攻打東都洛陽。李密說:“還有第三個選項,就是挑選一支精兵,快速進攻最近的東都洛陽。但是,洛陽城防堅固,如果我們囤兵城外,久攻不下,一旦四方援軍趕到,后果不堪設想,所以這是最下策。”沒想到楊玄感大喜:“先生說的最下策,在我看來是最上策!首先攻打洛陽!對,就這樣辦!”然后他給李密解釋自己的動機:“許多官員的家屬都住在洛陽,我控制了洛陽,控制了他們的子弟親人,就沒有人再敢反對我。”于是楊玄感和弟弟楊玄挺、楊積善分別率軍南下,殺向洛陽,一路頗多斬獲,人馬快速增加到五萬多人。洛陽城中,越王楊侗和樊子蓋已經得到消息,加緊備戰,各地官軍迎戰叛軍。楊玄感這個人打仗很勇武,在戰場上總是身先士卒,又能善待部下,很會鼓動將士,籠絡人心,大家都愿意為他賣命。打到洛陽城下時,隊伍已經壯大到十余萬。形勢看起來一片大好,楊玄感信心滿滿,卻沒有意識到危局即將到來。再看看隋煬帝,在遼東城外久攻不下,費了許多力氣,制造了高大的攻城樓車,正準備大干一場,突然得到楊玄感起兵的壞消息。隋煬帝心中不安,同時感覺不可思議:“奇怪,這個楊玄感是挺聰明的一個人,怎么能干出這種事來?”納言蘇威認為,楊玄感不能審時度勢,并不是真聰明,也成不了大事,不必擔心。但他開了一個壞頭,只怕天下要由此大亂。于是隋煬帝不再猶豫,連夜匆忙撤軍,撤得非常狼狽,大量軍械裝備被丟棄,堆積如山。許多老弱士兵死于沿途。同時,隋煬帝派宇文述、來護兒等人率兵征剿楊玄感。衛文升也率領兩萬大軍來攻楊玄感。楊玄感所說的理由根本就不是理由,他擔心朝臣會因為留在洛陽的家屬而舉棋不定,這是多余的擔心,都起兵反隋,橫豎都是死,擔心這個也沒有用,只要置之死地而后生,才有可能獲取成功,楊玄感顯然失策了。后來的事態發展證明了這一點,洛陽沒攻打下來,隋軍援兵就到了,前有城池攻不下,后有追兵,前后夾擊之下,楊玄感兵敗逃走。

謀士提出“上中下”三策記載,在歷史上還有很多很多。到這里,很多人就不明白,為何謀士出謀劃策之時,大多都習慣提上中下三策呢?按照常理,既然有上策,只要提出上策即可,為何要“畫蛇添足”再提中下二策呢?其實這就是謀士的聰明之處,會提上中下三策的謀士,他們都是深諳明哲保身之道的老狐貍。

想想看,若謀士直截了當地就給主公提出一個計策,這就不是給主公提建議了,而是直接給主公做決定了,潛意識里就告訴主公:“你現在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聽我的,按照我說的去做!”試想有多少主公能忍受得了自己變相地被臣子逼迫只能接受他的建議的呢?

其次,若只給出兩個計策,兩相對比這就很容易讓主公產生這樣一個錯覺:“這兩個計策就是一個“最好”和“最壞”計策,謀士給自己提這兩個計策,就是在戲弄自己,最好的跟最壞的,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該如何選擇,他這么提,擺明了就是既逼迫自己照他的計策來,又順帶戲弄了自己一下”。試想如若讓主公有這個錯覺,謀士還能活嗎?

因此,對于謀士來說,除非他特別了解自己這位主公,知道他是一個寬厚待人,不拘小節,又善于納諫,不會因為一個計策就動怒,甚至是殺他的主公,不然的話,他在向自己的主公提意見時,最為穩妥的辦法就是提出“上中下”三策,讓他既不會覺得他在強迫他接受自己的意見,又不會覺得他是戲弄他,繼而作出相應的選擇。

除此,之所以古代謀士多會提“上中下”三策,其實也是在給自己找退路。想想,如果就提出一策,之后若主公聽從了,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卻失敗了,你說謀士會有怎樣的下場?多半是會被當作泄恨的工具,被殺掉。但是,如果有“上中下”三策的話,謀士就能將大部分的情況都考慮進去,有“急功近利”之計,有“中規中矩”之計,也有“徐徐圖之”之計。由此,就算是主公所選的那條計策失敗了,除非是特別殘暴的主公,一般情況下,謀士都有一個說法能逃過一難,比如主公選了一條“急功近利”的計策,導致計劃失敗,謀士就可以說本來有一條最為穩妥的計策,可主公你卻執意要選急功近利的,這怪不得我!再比如主公選了一條徐徐圖之的計策,導致計劃失敗,謀士就可以說本來有一條急功近利的計策,雖這個風險很大,但成功的機會也很高,若當時選擇這個,就不會錯失良機,致使計劃失敗。

同時,獻計“上中下”三策,也可讓主公在一計失敗后,仍然有計策可選擇。比如“急功近利”失敗了,主公就還可以選擇“中規中矩”或“徐徐圖之”的計策實行下去。當然可以繼續實施的前提,是此前那一計并沒有對這個勢力的根基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好比南燕慕容超時期,南燕與劉裕決戰,謀士公孫五樓向慕容超獻三策,慕容超選擇了下策,即集結全國之兵與之決戰,最終下策失敗,南燕軍近乎全軍覆沒,這時就算慕容超想要繼續執行另外兩個計策,也是沒有機會了!

至于為何在中國的歷史上當謀士提出“上中下”三策時,謀士的主公多不會選擇上策,這主要是因為多數上策在能讓主公獲得豐厚回報的同時,它往往伴隨著巨大的風險,搞不好就會功虧一簣。比如隋煬帝時期,楊玄感起兵反隋,其麾下謀士李密就向楊玄感提出反隋三策時,其上策就是往東北打,占領涿郡,封鎖臨渝關,切斷隋煬帝的歸路,然后和高句麗嬰陽王兩面夾擊,讓隋煬帝不戰自潰,這個計策一旦成功,楊玄感的確能在最快的時間擊敗隋煬帝,繼而一統天下。但是這個計策也伴隨著極大的風險,那就是如若高句麗嬰陽王不愿兩面夾擊,甚至是與隋煬帝聯合的話,那么楊玄感也會瞬間就陷入滅亡的結局。要知道,此時隋煬帝可是帶著幾十萬精銳隋軍征討高麗,一旦高句麗拒絕兩面夾擊,而是趁機與隋煬帝議和,那隋煬帝的幾十萬精銳轉瞬間就能將楊玄感擊敗。而相對于風險極大的上策,李密所提出的中下兩策風險就要低得多,因當時隋煬帝遠在遼東,關中群龍無首,加之關中精銳多數都被煬帝帶往征討高句麗,所以無論楊玄感采納中下哪個計策,其風險都要比上策來得低。

簡單地說,中國古代記載于史書的“上中下”三策,多數都存在著這么一個特點:上策往往是回報高,但風險也極高的計策;中策往往是中規中矩的,風險不高,回報也有;下場往往是回報很低,但卻無風險。多數時候,沒有多少人敢去冒上策所帶來的風險的,因為都怕輸不起,所以往往會去選擇中策,甚至是下策。

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有上中下三條路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會如何選擇呢?可能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選擇的資格。但是,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我們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沙县| 鄱阳县| 荥阳市| 文成县| 乌拉特中旗| 措美县| 通化县| 黄石市| 华容县| 新干县| 锦屏县| 定日县| 桂林市| 甘谷县| 连山| 伊金霍洛旗| 钟祥市| 来凤县| 缙云县| 巴彦淖尔市| 德惠市| 惠来县| 黑河市| 黄龙县| 扬州市| 阿图什市| 洱源县| 琼海市| 阳城县| 县级市| 西丰县| 会理县| 闻喜县| 烟台市| 伽师县| 邢台市| 通榆县| 彭州市| 东乌| 宜兴市| 瑞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