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大多人都不傻,知道思考,明白怎么是對自己有利的,但總歸會牽涉到感情,人情之類的,影響做出最有利的決斷。
郭天子很生氣,也很想重罰無理取鬧的范濟明,可考慮到范光文,和自己的愛妻,懲罰力度只能下調。
接下來的事,郭天子直接讓樞密院安排,這些人要是能從這次戰爭中活著回來,還能繼續考他們的功名。
處理完這件事后,郭天子沒在樞密院繼續耽擱。
急匆匆回到大內,處理當天奏疏,下午又去了上林苑巡查。
范靈韻精神狀態很不好,整個人憂心忡忡又強打精神幫他批閱奏疏,郭天子很心疼,但只讓尚食局和尚寢局的人好好照顧,對于她哥哥的懲罰沒有松口。
同時他也想到一件事,江南那邊的事快開始了,他必須盡快讓黃妙衣進宮。
思來想去,他準備讓知制誥和禮部官員來擬旨,可一時還不知道怎么跟范靈韻開口。
......
江南水榭,亭臺樓閣,荷葉連天,碧波萬頃,自古江寧乃南方重鎮,龍盤虎踞,人杰地靈,自南朝以來天下富庶之都。
黃家郡主府位于秦淮河西南案,占地超過百畝,方圓百步內沒有人家。
亭臺樓閣鱗次櫛比,鐘鳴鼎食名聲遠揚,人人說起江寧,必會提及黃家。
祖上是高祖皇帝女兒,身份高貴,到如今又一門兩位郡主,乃皇家貴人。
江寧城里幾乎人人都知道郡主府所在。
河邊水榭里,黃鼎蘇正跟母親麗寶郡主匯報:“母親,今天來了上百張拜帖。”
“不全是布商、糧商吧。”
黃鼎蘇點頭,“有半數都不是。”
麗寶郡主起身嘆口氣:“我早料到如此,沒想到的是官家也料到了。”
才到江南,她便立即以黃家的名義,召見宴請江南有名的糧食布匹商人,并在宴席上向他們展示天子的圣諭,告知眾多商業朝廷要收購大量布匹糧食的消息。
并且告訴他們生意至少數百萬緡。
他們家會親自檢查把關質量,在此前提下,價低者得,各家可以把自己的競價以拜帖的方式送到郡主府來,最終會挑釁出價便宜,質量過關的幾家合作。
消息一出整個江南商界都沸騰了,數百萬緡這可不是什么小數目,每年能賺超過一萬緡的都是大商戶了。
各家紛紛在現場就問起各種細節,比如東西需要他們自己出錢出力運到大梁還是朝廷會來接收,最低的標準是什么樣的之類。
黃家在江南做生意多年,很快對糧食和布匹都給出量化而且準確的最低標準,也告知朝廷度支司的官員會親自刷禁軍押遠,他們無須多出運費自己送到大梁去,只送到郡主府來就行等。
當天散后,不少人都急匆匆回家,開始準備競爭這筆大生意。
結果過去兩天后,情況果然就如官家擔心的那樣。
商人們想到的并不是商業競爭,而是另尋門路。
只有四成左右的商人投的拜帖里標注了自己的出價,并寫明了貨物的質量。
余下的都是各地方官員,州府官員,乃至還鄉在野卻很有威望的退辭官的舊臣等都來了拜帖。
這些人她根本沒請過,就是各種商人們走的“門路”了。
麗寶郡主想到年紀輕輕的官家,他居然遠在大梁,卻早料到了這些情況,以他的年紀,自己都不敢相信。
或許是朝中相公們的指點?亦或是皇家內部某位德高望重的長輩。
思緒稍縱即逝,她不準備去多想,而是應對眼下局面。
她思索了一會兒,“除去商賈送來的拜帖,都派人送回去,一概不留。”
“啊?”黃鼎蘇酒有些猶豫:“母親,這里面的人很多,大多都是江南州縣的官人,我們就算不答應,總歸要應付一下。”
麗寶郡主看著兒子,有些失望,“做事不能躊躇不決,兩頭都想顧。
官家要得緊,這件事不能拖,一旦開了口子,應付一家不應付其它家才會得罪人,如果全要應付推諉,那到年底也做不完這件事。
你是男人,怎么能婆婆媽媽。”
黃鼎蘇連低頭:“母親教訓得是。”
麗寶郡主踱步思忖,“為了把你妹妹送上妃子的寶座,我們黃家必須頂住。反之我們只要頂住這次的壓力,等你妹妹封妃,嫁入大內,他們又能如何?”
她勝券在握鎮定說:“不要因為這些壓力就慌了手腳,這局我們贏定了。”
說著她在石桌的棋盤上落下一子,白旗頓時連成大龍。
.......
第二天,麗寶郡主正與戶部員外郎王筠談論事情,她的丈夫也在,不過基本說不上什么話,只是端坐在主座上,面帶儒雅笑意聽著郡主和朝廷官員談論事情。
此時府里的管事進來,小聲在郡主丈夫耳邊說了幾句。
他連又湊到郡主耳邊轉達。
郡主看了王筠一眼,心思百轉,她知道王筠此時相當于官家的欽差,此時在他面前再有所遮掩就不好了。
她雖是女流之輩,但能以皇家遠親得郡主封號,自然是有自己的秘訣的,她清楚在朝堂上戰隊,講求的就是果決,左右搖擺大多都沒好下場。
既然黃家已站隊官家,這種時候絕對不能表現出猶豫來。
于是立即對坐在對面的度支員外郎王筠說:“是江寧通判來的書信,推薦他家外甥來做這生意,隱約說給我們好處。”
江寧通判,是江寧二把手,位高權重,是朝廷設置用于監督知府的官員,任何政令都需要知府和通判同時同意才能施行。
加之通判有參奏之權,很多時候甚至能壓知府一頭。
原本江寧通判和黃家關系不錯,每到年節都有走訪,也給黃家的生意開過方便之門,可他在這個節骨眼上來這種書信,純屬自己找死。
麗寶郡主只能在心里嘆氣,他自找的,怪不得自己。
王筠聽后只是點點頭,但肯定把這件事記在心里了,官家也很快會知道。
這樣的書信陸續又來了幾封,都是江南一些高官來的,其中一封還是辭官歸鄉后居住在江南的上屆帝師。
可無論來多少信,是好言相勸,利益引誘,還是頗帶威脅,郡主府這邊都沒有任何回應,只回了單純報價的商人拜帖。
讓出價低的帶著東西來郡主府驗貨。
第四天,郡主府外搭設了三十處涼棚,開始大規模收購,動作十分迅速。
到這一步,有些敏銳的官員已經察覺其中不對,再不敢幫著商人寫信走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