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有人emo了!
- 讓你帶來情緒價值,你帶大家致郁
- 還不能休息
- 2088字
- 2024-05-31 22:34:13
盡管同原著有所差別,但這一段毫無疑問是猴哥重回花果山,自號齊天大圣的一段!
只是從這樣的角度出發(fā)解讀,王友仁只感受到無言的悲壯與震撼!
而這一戰(zhàn)的后果,原著中早已經(jīng)寫明。
隨后畫面一轉(zhuǎn)到大戰(zhàn)后的天宮。
“天蓬,你可知罪?”
“知道,因為我扶起了所愛的人,所以有罪。”
王友仁迷茫、不解,這算什么罪?
繼續(xù)看下去,他突然明白。
原來,這就是神。
他們剛剛在上,他說你有罪,那便有罪。
原因、理由?
那種事從一開始就不重要。
天蓬從高高的天庭墜落,在凡間成為一個豬仔。
然而他卻沒忘,那粒紅色的藥丸最終他沒有選擇咽下,而他也沒有忘記自己的摯愛。
畫面再轉(zhuǎn)。
天宮鎖妖柱。
不管是五萬狂雷,凌遲,火燒,又或者三百天狼......
哪怕身子早已被撕爛,但他卻依舊活著。
因為他是天地造化的靈猴,只要心不死,就不會被滅!
同樣,只有絕望,能毀滅一顆不死的心......
看著后續(xù)的故事,王友仁越來越沉默,積累在心中的悲傷也是越來越多。
這五百年從頭到尾就是一場騙局。
西游更是騙局。
因為沒有人能打敗孫悟空。
能打敗孫悟空的只有他自己。
所以要戰(zhàn)勝孫悟空,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他懷疑自己,否認(rèn)他自己,把過去的一切當(dāng)成罪孽,把當(dāng)年的自己看成敵人,一心只想解脫,一想只要正果。
于是便有了這場騙局。
因為......
在神的字典里,所謂“解脫”,不過就是死亡;所謂“正果”,不過就是幻滅;所謂“成佛”,不過就是放棄所有的愛與理想,變成一座沒有靈魂的雕像。
隨著王友仁將這本書放下,眼中已是在不知不覺中噙滿淚水。
他想到了故事中的那一個個角色。
想到那個在下界找了足足五百年,終于拼湊出琉璃喜極而泣,最終又被王母隨手拍碎陷入癲狂的沙僧。
想到那個在凡間每每在深夜望著皎月,不管如何用話語麻醉自己,也忘不了曾經(jīng)一切,最終沖進阿月的宮殿,同愛人葬身于火海的八戒。
想到同如來賭上自己一切的金蟬子。
想到私自觸犯天條,在花果降下雨水的小白龍。
想到那個抱著猴哥尸體,一步步走向火海的紫霞仙子。
想到那個最后明悟一切,高舉金箍棒,喊著自己的名字“天地生我孫悟空!”奮力想要打破這一切的猴子......
或許,通篇下來,唯一值得安慰的只有如來那句“我輸了,原來世上真的有我不能預(yù)料之事。”
算盡一切的他,到最后也沒有算到對方寧愿死,也不肯輸!
但這又有什么意義呢?
他們付出生命的代價,換來的卻只有一個輕飄飄的“我輸了”。
這樣一句話語,又如何能讓人感到釋懷!?
至少,這一個假期里,王友仁都沉浸在這份emo中。
直到周日的晚自習(xí)上。
劉瑤拍拍王友仁的肩膀:“眼睛都腫的跟什么似的了,實在不行就請個假吧。”
“你怎么沒事?”
“我?”
劉瑤歪歪頭:“我為什么會有事。”
“這么悲傷的故事,你怎么,怎么可能......”
沒等王友仁說完,劉瑤裝作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噢!你說《悟空傳》啊!”
“因為......”
“我壓根就沒看啊~”
王友仁:??
......
發(fā)生在周日后的小故事暫且不提。
周六的當(dāng)晚,那些第一時間看完《悟空傳》的撰稿人們,紛紛難以抑制內(nèi)心翻涌的復(fù)雜情緒。
只能用自己的文字表達。
“曾經(jīng),我們都是那樣無法無天的猴子,但命運最終都會讓我們帶上緊箍咒,拈花而笑時,也許還能從眉目中看到那只蹦蹦跳跳的猴子。”
“故事的通篇讓我看到了對權(quán)威的對抗,那種曾經(jīng)代表正義、充當(dāng)英雄具有典型化、臉譜化的形象發(fā)生了徹底的轉(zhuǎn)化,每一個形象都被賦予了豐富與復(fù)雜的價值內(nèi)涵,超越了原著中形象的單向性和特定化。
每一個形象自身都矛盾重重、行動不居、讓人琢磨不透。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都超越了原有的形象闡釋框架和解釋規(guī)范,不斷沖擊和修改我們已有的期待視野。
年少時的我,或許有著同樣的勇氣發(fā)出對抗的聲音,不向任何事物低頭;如今回首再看,那份勇氣竟是不知在何時被遺棄。
感謝言木老師的《悟空傳》,讓我想起了那個被遺落下的自己。”
“回顧原著,唐僧師徒西行的這一路上所遭遇的諸多磨難里,那些因為仙、佛的疏忽或是監(jiān)管不力而造成的災(zāi)難,最終都未獲得任何實質(zhì)性的懲罰。
相反,獲得神、佛幫助的他們,還要對他們感激涕零。
而那些沒有背景的妖獸,則是平平淡淡的死去。
眼下對比著《悟空傳》的故事細(xì)細(xì)咀嚼,才發(fā)現(xiàn)所有的諷刺,早在一開始便已注明。”
“......最讓我感慨的,是全書對愛情的描寫!
小白龍對唐僧的愛情,紫霞與悟空的愛情,豬八戒與阿月的愛情......
里面的人物在愛情中得到更加全面更加世俗化的表現(xiàn),愛情成為唯一神圣的東西,它甚至取代了去西天取經(jīng)的神圣地位。”
“盡管最終的結(jié)局并非那樣的完美,但我們看到,正如作者所描述的那般,這個天地,我來過,我奮戰(zhàn)過,我深愛過,我不在乎結(jié)局。”
“......”
當(dāng)然。
贊譽的聲音有很多,批評的聲音也同樣不少。
“這樣的作品根本算不上《西游記》的同人作品。”
“里面的表現(xiàn)太過世俗化,作者完全就是在想當(dāng)然。”
“這種陰謀論根本無從考證,通篇看到無病呻吟。”
“結(jié)構(gòu)太混亂了,一會兒五百年前的,一會兒五百年后的,看得人眼花繚亂,完全不知道在說些什么。”
“......”
一萬個人眼里有一萬個哈姆雷特。
當(dāng)一個人的想法固定時,便沒有人能夠撼動。
況且,這些批評的聲音,又有誰知道到底有多少是因為真的覺得差,又有多少是因為利益相關(guān)呢?
就連金錢也不能做到讓人人喜歡,何況一本小說?
總之,評論的參考意義并不大。
倒不如將一切交給最終的數(shù)據(jù)說話。
比如......
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