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拼敢贏:希望你也喜歡努力的自己
- 柯樺龍
- 2589字
- 2024-05-23 17:29:15
自序
一直很努力的路
——是什么讓我變成今天的我
這是一個從少年走向青年的成長歷程,那些對的、錯的,尖銳的、溫和的,悲傷的、欣喜的,或許成熟,抑或不那么成熟的,都定格在35歲之前的日子里。
我時常在想,是什么讓我成長?是什么支撐著我前進?是什么讓我變成今天的我?是閩南文化浸潤的“愛拼敢贏,輸贏笑笑”的拼搏精神,是五年換了四所高中依然要考大學的目標感,是中文系學生內心對理想的追求,還是過往十年的創業經歷鑄就的堅韌?
當我再次看到自己學生時代的宣言“愛生活,小文藝;愛閱讀,略小資;小崇洋,不媚外,一直很努力”時,才忽然明白,原來,不同階段的生活、環境,乃至具體的事務,都在不斷變化,不變的是“一直很努力”的底色。原來,我的成長之路,從來都是一條“一直很努力”的路。
閩南老家和30歲前游歷40個國家
我深受閩南文化的影響,也是閩南文化的堅定擁躉。在我心里,閩南總是那么好,甚至那些陳舊的,不起眼的,都深得我心。我喜歡閩南的傳統菜式,喜歡閩南的各種習俗,更喜歡閩南人身上的創業精神、宗族使命。
我畢業于普通的師范院校,既沒有家族企業的平臺,也沒有很好的文憑,甚至上了五年高中才考上大學,還有些不自信,總覺得除非某一樣東西實在太多了,才會有一個是我的,如果要通過競爭去拿到,那我要比別人多付出很多努力。選擇創業,肯定會和其他人競爭,我怎么才能在創業上有所作為和突破呢?我決定邊創業,邊去看看世界。創業伊始,生意很少,團隊很小,我有足夠的時間和心思出去看世界。
在這本書里,我把我眼里的閩南底色做了介紹,一個區域中的一群人,其心理會構建出一種傳統、一種文化。閩南有許多宗族,每一個小小的家族也都有長長的歷史。另外,我把自己當時為什么出去看世界,怎么出去,都去了哪些地方,有什么樣的見聞,還有當時的心境以及出去看世界對我創業產生的影響,都做了簡述,希望能給年輕的朋友一些參考。
中文系的人做生意
在我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個暑假,我印了100張“作文培訓”的傳單,不好意思在石獅老家貼,而是坐了一小時大巴去泉州市區。很多大學生會在暑假出來做培訓,但高中生出來做培訓的相當少見,而我的培訓費又遠超當時學生家教的行情。很快便有人跟我聯系,然后很快有了試課,最終順利完成了課程。拿到課酬時我很開心,坐一小時大巴回家,開心地把錢交給奶奶,跟她說這可是我做家教賺的。
后來我在大學擺地攤,地攤前經常用毛筆寫一兩句詩,有一年秋天賣被子,寫的是“涼風起天末,君子‘多添衣’”。
有同學說:“樺龍,你明明可以走文人道路,卻去做生意,沾那些銅臭味。”以此給我打標簽甚至帶有嘲諷。我的老師也幾次跟我說希望我去研究文學,他們都替我惋惜。我的父親也希望我能去當老師,他說做生意很難,教書相對輕松些。我執意不聽,父子關系一度有些僵硬,我為此暗暗立志“混不好就不回來了”。當時,我知道我喜歡中文,但我也知道我更想去做生意。畢業后,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便毅然走向創業的那條大路。
在書里,我用了些篇幅描述了自己從大學擺地攤到做快遞,再到后來正式創業的歷程。我們會在很多時候需要做選擇,同時也會聽到很多意見……其實沒有人能為我們的選擇負責,甚至很多選擇其實都是“圍城心態”,這山看著那山好。更多的時候,我們能做的是一旦想清楚了,就堅定地走下去。
我的廣告生涯和品牌創業之路
對中文系畢業的我來說,做廣告公司是最低成本的創業了,一個小小的辦公室,幾臺電腦,幾個人,自己可以做調研分析也可以做案例收集,可以做策略,可以寫腳本,可以去提案……就這樣,我在廈門軟件園二期,一個月租三千塊的辦公室里,開始了我的廣告生涯。廈門軟件園二期是一塊風水寶地,那是創業公司的聚集地,誕生了很多上市公司,所以雖然當時的辦公室很小,但我堅持要跟厲害的公司在一起。后來我們借著微信和新媒體廣告的風口,和許多大品牌開始合作,嶄露頭角。在書里,我分享了自己廣告生涯的一些經驗,包括初創時怎么跟傳統的大廣告公司做差異,以及贏得大品牌合作后的具體步驟等。
因為做了廣告公司,我有機會長期跟一些企業主打交道,漸漸地對消費品的供應鏈有了深入的了解,我開始做自己的滋補食品品牌,定位是為新女性提供方便的滋養食品。作為創始人,我在本書中對怎么從0到1啟動一個銷售過億的品牌做了比較細致的分享,怎么選擇產品、怎么做包裝、怎么和用戶溝通、怎么做融資、怎么度過品牌初創期……也希望為想自己做品牌創始人的朋友提供參考。
三十幾歲,確實也不會太成熟
三十幾歲的人,或許沒有誰是特別輕松的。我們雖然懂了很多道理,但還是有很多困惑和迷茫。有的人或許比同齡人成熟,但又能成熟到哪去呢?年輕時的我們面對有些事時其實真的無能為力,毫無辦法,旁人都說放下就好,關鍵是怎么才能放得下呢?因為只要人還處在社會關系中,就要去承擔各種各樣的責任,在具體的事情面前,那些對我們說放下就會好的人,或許不懂人間的疾苦,或許真的是我們不夠成熟,沒辦法看得那么透徹。在這一路的成長過程中,我有些不成熟,也有焦慮和迷茫,甚至犯下一些錯。面對未來,我既有自信滿滿的憧憬,也有面對不確定性的憂慮和迷茫。書里我寫了自己這一路草根般的成長和精進之路,也把這一路如何面對迷茫和焦慮的心法分享了出來,希望和朋友們共勉。
人生都是在做學徒,學會了這個學那個,等到都學會了,還要學著當師傅帶徒弟。三十幾歲,我們有時候確實沒辦法對自己要求過高,努力做好自己靜待天時可能是最優解。我喜歡《郭鶴年自傳》里的幾句郭先生對自己年輕時的描述:“生活的艱難和種種約束鞭策著我,還有家里父母對我的嚴厲要求。從社會底層白手起家,辛苦打拼,靠自己的努力征服了一方世界積累了財富。工作把我的身體和心靈一起療愈。年輕時,我除了努力工作,就是努力工作。希望自己會是一個值得被信任的成功企業家,基本每一天都在工作,全年無休,無時無刻不在鞭策自己要努力。我相信只要做到謙虛、正直、不欺詐、不乘人之危,這世界上就有做不完的生意。”
35歲生日那天,我照著鏡子,仔細看了看自己。像大多數三十幾歲的人一樣,發胖,雖不大過分但還是“圓潤”了。人生最好的青春時光就在這不知不覺中過去了。寫下這些文字,希望能對讀者有點幫助,不論在哪種境遇里,我相信世界那么大,那個關心你的人,一定在來的路上了,我相信一定有人理解你的理想,一定有人理解你“一直很努力的路”。江湖路遠,期待頂峰相見。
共勉,和一直很努力的人。
柯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