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思想全史
- (日)清水正之
- 1533字
- 2024-05-23 16:54:25
他人眼中的日本——中國史書與地緣政治學位置
在未有文字記錄之前,日本列島上形成了怎樣的意識呢?這與思想、文學的概念相去甚遠。我們并未掌握一種探究無文字文化的有效方法。因此,考古學知識中,5世紀以前,這座列島尚未擁有文字(漢字的使用因稻荷山古墳及江田船山古墳出土的鐵劍、鐵刀銘文而廣為人知),其形態首先是被他人,即中國的古書所記載,才得以首次以文字形式登上歷史舞臺。在歷史上的某一時期之前,只有通過他人,才能探得自身起源。這應該是關系到現今日本思想文化深處的一個問題。
那么中國的史書中,日本是何形態呢?日本最早被稱為“倭”“倭人”等。即便所指并非完全準確,但“倭”這一稱呼指代日本列島及生活在島上的民眾這一點當無異議。且看正史,后漢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有云:“東夷天性柔順,異于三方之外。”又記載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見云”。57年,光武帝“賜以印綬”(《后漢書·東夷傳》)。《魏志·倭人傳》(成書于3世紀后半葉)中,又詳細記載了倭的諸國,其中有關于“女王國(邪馬臺國)”與女王卑彌呼的記載約兩千字,稱卑彌呼被三十國“共立”為女王,“事鬼道”。并且還記載了倭人的政治、官制、風俗、產物、自然、地理、喪葬儀制、生活習慣及社會體制等。日本的形態及列島上所產生的文化,正是這樣通過他人記錄了下來。
下面這個觀點后文中也會反復提到,日本一直非常關注中國、朝鮮半島以及佛教傳來之后的天竺(印度)的先進文化。日本與中國隔海相望,除古代某一特定時期及蒙古來襲之外,幾乎并無直接對峙。從地緣政治學上來看,可以說中國對日本只是顯示出一定的興趣,并沒有強烈的征服之心。這是華夷思想(認為周邊民族地位比自己低下的思想)的體現,而日本數次派遣使節,以尋求與中國建立關系。
但是,不能將中國史書中記載的日本全盤接受,原因有二。其一,史書本身的成書年代的順序是顛倒的。例如《后漢書·東夷傳》記載了57年光武帝賜倭國金印一事,而此書成書于5世紀;《魏志》記載了3世紀的邪馬臺國,成書卻早于《后漢書·東夷傳》。如此,關于倭國的記載,這些史書本身的成書年代就是顛倒的。然而,不可否認,這些記載中蘊藏著一個與我們現代人的自我認識、思想有著重大關系的問題,即“倭人指的是什么”。
再者,史書記載,266年,壹與(臺與)作為卑彌呼的后任即位,并向西晉進行朝貢(《晉書》)。413年,倭國與高句麗一道向東晉朝貢(《晉書》)。這兩處歷史記載,其間相去約150年,此間中國并無關于倭的記載(尚未明確的4世紀)。朝鮮半島倒是留有記錄(高句麗《廣開土王碑文》中記載了4世紀的倭國)。據記載,這大約150年間,日本列島上出現了大規模的前方后圓墳,421年以后(《宋書》)有關于倭國五王(指贊、珍、濟、興、武五王,武應為雄略天皇,其他具體指哪幾位天皇尚未確定)的描述。某一時期來自外界的看法的缺失,對查明日本的真正形態是大有裨益的。其后《舊唐書》(10世紀)中以“日本國”一詞相稱,有可能是使節自己改稱“倭國”為“日本國”,也有可能是日本將倭國吞并,不論哪種說法,其個中深意,值得推敲(藤堂明保等《倭國傳》)。
這樣來自他人,即古代中國對日本的看法,在江戶時代又作為一個思想課題出現在大眾視野。儒學學者松下見林(1637—1703)將中國史書中對日本的記載進行搜集并加以考察(《異稱日本傳》)。新井白石也因對古代史的興趣而接觸史書,給本居宣長等人的國學思想以深遠影響。
①親鸞(1173—1263),日本佛教凈土真宗祖師。
②繩文文化,日本舊石器時代末期至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現出土的此時期陶器、陶俑表面有近似草繩花紋的圖案,約至公元前3世紀結束。
③彌生文化,日本古代使用彌生式陶器的時代,此時期普遍有了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開始使用銅器、鐵器等。約至3世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