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疑案里的中國史2
  • 艾公子
  • 4979字
  • 2024-05-23 17:23:06

玄奘遺骨流落之謎

1942年的冬天,一群日本兵,突然聚集在南京雨花臺附近。

手上拿著鐵鍬、鋤頭以及各種測量設備。

他們要在南京選址修建一座稻垣神社。

也不知道是哪個漢奸放出的消息,說雨花臺一帶風水極佳。日本人一到現場,就熱火朝天地刨坑運土。

風水好的地方,土質也不一般。很快,在地下約三米半處挖出了一個石槨。

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受漢文化影響頗深。見到挖出中國的寶貝,為首的日軍長官高森隆介兩眼發亮。

他命令士兵擦拭并打開石槨。

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半米見方的石函。

石函造型精美,一看就不是俗世之物。高森等人欣喜至極,正準備向上級匯報,卻突然發現石函的來歷并不簡單。

因為,石函內藏著一個銅匣,雖已破爛,但從其破片中可辨識出“唐”“三藏”“師”等字樣。此外,石函內還藏有銀制小箱、金制僧像、玉器等寶物。

尤為關鍵的是,石函兩側分別有北宋天圣丁卯年(1027)、明洪武十九年(1386)的刻字,雖然有些字跡已磨損,但仍清晰可見“法師玄奘頂骨”等字。

這可不得了,玄奘法師頂骨舍利出土的消息,很快引起轟動。

舍利重現,往往意味著人間將有大幸事。然而,此刻的中國,卻飽受侵略戰爭的摧殘,受盡了無盡的恥辱與磨難。

1

貞觀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日,46歲的玄奘終于回到了他求經苦旅的起點——大唐帝國的首都長安。

17年前,同樣在這里,他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那時,大唐帝國剛剛建立10年。執掌帝國最高權柄的唐太宗,正是在前不久的“玄武門之變”中勝出的秦王李世民。

大師的請求,并沒有得到皇帝的允準。

因為,雄心勃勃的唐太宗正打算對屢侵邊境的東突厥用兵。

但唐太宗強硬的態度,并沒有恫嚇住玄奘的決心。頂著“偷渡客”的頭銜,玄奘毅然西行,足跡遍布庫車、塔什干、蔥嶺、阿富汗等地,直到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地區)才稍作歇息。

出發之前,玄奘已精通梵語和巴利語,在大唐境內享有“佛門千里駒”之譽。

此次冒險西行,在西域諸國的佛教世界中引起巨大轟動。

在北印度期間,玄奘受到了塔內薩爾王國戒日王的崇高禮遇。

戒日王如唐太宗一般,在印度半島上也建立起強盛的帝國。在其臣民眼中,統治著北印度的他,就如同佛教中聲名鼎盛的阿育王那般受人尊敬。

他在曲女城舉辦了五年一度的“無遮大會”,并邀請玄奘大師列席論經。

史載,這次大會前后歷時75天。來自五印度的十八位國王和三千多位精通大小乘佛法的高僧與會。

這75天,也是玄奘一生的高光時刻。

作為一個外來訪問的學僧,玄奘一人高坐法臺任人詢問。75天過去,與會的所有人均從他這里得到佛學教義的開釋。

他被佛教發源地的諸生尊為“大乘天”“解脫天”,為萎靡的大唐佛教集起了希望的光束。

當曾經的“偷渡客”再度出現于長安城下時,他已經成了一位眾人皆知的明星。西京留守、宰相房玄齡紆尊降貴,親率眾人至城門外,迎接這名西行的英雄回家。

隨玄奘回長安的,還有從印度帶回來的657部佛經和150粒如來肉舍利,以及7座金、銀或檀刻佛像。

由于盛況空前,官方不得不動用京城警備力量維持秩序,不許瞻仰者隨便燒香撒花。

跟普通大眾一樣,當年強硬不許玄奘離開長安的唐太宗,此時似乎也有一種追星的心態。

17年的時間,這位具有雄才偉略的君主,已經征服了東、西突厥和吐谷渾,威服吐蕃,使大唐帝國在歐亞大陸上聞名遐邇。

盡管征服了許多政權,但武力無法解決劇烈擴張下的各種矛盾。因此,唐太宗豁免了玄奘,并希望他能留在長安做官,為國效力。

曾經違抗圣旨西行的玄奘,內心同樣不安。他一直擔心官府會秋后算賬,即便唐太宗在其回城時已展現寬解的態度。在長安稍加安頓,他便啟程前往洛陽,并在那里拜見了準備出征高句麗的唐太宗。

此后二十多天,玄奘數次被唐太宗征召入內,閉門密談許久,他們具體談什么,史書并無記載。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二十多天的交流,雙方并沒有達成共識。

因為,自那以后,玄奘雖然仍舊受到朝廷禮遇,但人身卻失去了自由,甚至還時不時遭到朝中某些小官的莫名質詢。每每這個時候,皇帝從未選擇相信玄奘,而是讓玄奘與質詢者定對,以確定佛法是否真的適合在東土長存。

大約四年后,唐太宗的兒子唐高宗繼位,玄奘表達了希望翻譯佛經的愿望。唐高宗欣然答應,并將父親唐太宗修建的玉華宮改建成玉華寺(遺址在今陜西省銅川市),供玄奘與門徒閉關翻譯,實現其平生夙愿。

2

麟德元年(664)正月,玄奘大師圓寂于玉華寺病榻上。他畢生發愿前往彌勒凈土,臨走前,心態沒有大起大落。彌留之際,他留下了遺言:“今經事既終,吾生涯亦盡,若無常后,汝等遣我宜從儉省。”

盡管玄奘明確要求簡化喪事儀式,可后來的歷史證明,他的身后事既不簡單,也不安靜。

唐高宗李治與玄奘實際上有一層師徒關系。在《答法師玄奘謝啟書》中,時為太子的李治稱:“忽見來書,褒揚讖述。撫躬自省,慚悚交并。勞師逮臻,深以為愧。”字里行間,可看出彼時師徒間感情深厚。

通行的說法是,玄奘圓寂后,唐高宗聞訊聲淚俱下稱:“苦海方闊,舟暨遽沉;暗室猶昏,燈炬斯掩。”并傳令下去,罷朝三日,“允許僧尼百姓吊喪,報銷喪葬經費,妥善保護經書”。

但事實上,唐高宗自己并未投入過多的悲傷之情。反倒是在玄奘法師出殯當日,長安方圓五百里內的百姓均自發前往葬禮現場吊唁,場面震撼,一度需要官方派人維持秩序。

站在一國之君的角度,民間有如此精神領袖,對皇權而言不得不說是一種威脅。即便那人曾是自己的老師,而他此時已去世。

根據玄奘的遺愿,他圓寂后,希望葬在長安東郊的白鹿原。他的弟子荼毗等人后來遵照先師遺愿,妥善執行。

可是,玄奘的舍利下葬白鹿原五年后,唐高宗就說從皇宮高處瞧見玄奘陵墓,時常暗自神傷,一道圣旨,把他起棺重葬長安南郊的樊川興教寺。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們通常講究逝者應該入土為安,不宜無故遷葬墓地,打擾地下亡魂的安寧。

很顯然,唐高宗也清楚其中的規矩。不過,他不愿照做罷了。

因此,玄奘生前的追隨者慧立曾記載,舍利子移葬之日,“門徒哀感,行侶悲慟”。

然而,誰都無法預料到,這不過是玄奘身后不幸諸事的小開端。

在遷陵風波過去近百年后,唐玄宗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爆發。大唐帝國從此由盛轉衰,陷入長時間的藩鎮割據狀態,一蹶不振。但藩鎮權勢再大,卻無法對中央進行直接把控,這便導致安史之亂后唐朝形成中央朝臣、地方藩鎮與中央宦官三元制衡格局,一步步將大唐王朝拖入死而不僵的地步。

地方與中央的脫節,以及戰爭對經濟的破壞,種種方面均使皇家無力在興教傳道上給予更多的支持。

更為嚴重的是,從前皇帝扶持佛教時,大量賞賜土地、錢財給寺廟,并特批僧侶無需繳納課稅、免除徭役。可是,當勞動力缺口擴大到影響國庫收入時,“滅佛”顯然成了大唐皇帝最好的選擇。

于是,在宰相李德裕的支持下,崇尚道教的唐武宗下達了僧侶還俗的命令。

作為玄奘舍利的官方供奉地,興教寺是此次“滅佛”的重災區。史載,經歷滅佛之后的興教寺,“塔無主,寺無僧,荒涼殘委,游者傷目”。

3

唐武宗的“滅佛”,一度使大唐帝國出現了“會昌中興”的回光返照。但由于其本人迷信道教,在一次服用丹藥后暴斃,朝廷再度回歸朝臣、宦官、藩鎮三者互相看不順眼的局面。

此后,熱衷于權力斗爭的唐朝,始終沒有著力于經濟改革與農業保障,致使土地兼并越發嚴重。地方百姓餓肚子,沒辦法鋌而走險,發展出了一批批規模浩大的“義軍”。

其中,曾攻占洛陽、進抵長安的黃巢大軍對唐朝的影響最大。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在全國藩鎮過半數投降義軍的情況下,黃巢大軍悍然挺進長安,完成了“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夙愿。對于長安城的特權階級而言,黃巢的到來,就是人間噩夢。史載,“甫數日,因大掠,縛棰居人索財,號‘淘物’。富家皆跣而驅,賊酋閱甲第以處,爭取人妻女亂之,捕得官吏悉斬之,火廬舍不可貲,宗室侯王屠之無類矣”。

在黃巢大軍殺戮搶奪的亂象中,玄奘舍利再度迎來浩劫。

雖然有部分歷史學家認為,黃巢發塔乃后人杜撰。但在那場浩劫過后,興教寺的玄奘舍利僅剩頂骨卻是事實。

為免玄奘尸骨無存,眾僧人合力收集剩余舍利,緊急轉移到終南山紫閣寺妥善保存。

作為唐代古剎,紫閣寺在大唐帝國的佛教世界中久負盛名。新羅禪師慧昭曾在紫閣寺“餌松實,行止觀”,時達三年,然后出紫閣,于四達之路織芒鞋廣施,天下聞名。

然而,流泉飛瀑、風光秀美的終南山,依舊不是玄奘舍利的最終安息地。

或許囿于地理環境的制約,至北宋初年,紫閣寺香火已不復當年鼎盛。寺中和尚死的死,散的散,僅余幾名老僧堅守崗位,執著信念。機緣巧合之下,身處金陵長干寺的可政和尚到紫閣寺修行,無意間看到寺中一塔銘記玄奘頂骨舍利重葬的經過。

長干寺前身乃三國東吳時代創建的建初寺,歷史悠久,為南方第一古剎,香火千百年來不絕。

眼看紫閣寺日漸衰落,可政不惜背負重責,將玄奘的頂骨舍利和記有這段歷史的石碑從寺中請出,只身一人千里迢迢背回金陵,擇寺中勝地好生供奉。

由此,玄奘頂骨舍利與金陵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后來,可政和尚繼任長干寺住持。頗信神佛的宋真宗決定以自己的年號“天禧”贈予長干寺,改名天禧寺,并建三藏塔,供奉玄奘頂骨舍利于其中,受萬世香火。

玄奘舍利在經歷了數百年劫難后,終于迎來些許的安寧。

大明永樂六年(1408),天禧寺毀于大火,玄奘頂骨舍利安然無恙。

由于金陵城乃明太祖朱元璋的龍穴所在,即位的明成祖朱棣決定,在天禧寺原址上,修建一座紀念明太祖和馬皇后的寺廟,即號稱“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南京大報恩寺。

大報恩寺的修造,由鄭和等人擔任監工官。但因為負責監修工程的鄭和,仍需率領船隊下南洋溝通諸國,所以大報恩寺工程進展緩慢。為此,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特地頒下詔書,要求鄭和在出使西洋前,“用心提督”完成大報恩寺的整體工程。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修建時間歷時十九年的大報恩寺正式落成。

自此,在大報恩寺的庇護下,玄奘頂骨舍利與阿育王塔一并被視之為國之珍寶,不容侵犯。

4

時間來到了晚清,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又讓玄奘頂骨舍利遭受到了如同一千年前黃巢起義那般的威脅。

好在,冥冥中自有護佑。在炮火中,大報恩寺淪為廢墟。敕建的三藏塔上部損毀嚴重,半截為黃土所覆蓋,反而為玄奘頂骨舍利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由于戰爭對大報恩寺的破壞相當嚴重,到了民國,人們似乎已經遺忘了玄奘與南京城之間的關系。

直到日本人的到來。

繼1937年冬天在南京犯下大屠殺的滔天罪行后,日軍又想在思想、文化等方面奴化治下的中國人。于是,在南京城的神社興建工作便陸續展開了,直接促使大報恩寺遺址挖出玄奘頂骨舍利。

這既是當時的爆炸性新聞,也是玄奘身后的至暗時刻。

玄奘在佛教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高森隆介即便知識水平不高,也知道事情的重大。日軍遂一面對此秘而不宣,一面組織開展調查,大約在1943年1月,日軍綜合石函刻字與文獻記載,認定石函中的遺骨即玄奘遺骨。

就在日本專家得出鑒定結論的同時,一則“南京發現三藏法師遺骨”的報道出現在上海的日文報紙上。事情由此公開化,并在南京、上海等淪陷區轟動一時。汪偽政府迫于壓力,只能唯唯諾諾地向日軍提出“嚴正交涉”。

為了盡可能地將玄奘舍利大部偷回日本,日方建議,將玄奘頂骨敲碎,平分兩份,中日共有,以示兩國親善之心。

對于日方這種無理的要求,汪偽政府的談判代表并不敢提出反對,在他們默認之下,玄奘舍利徹底四分五裂。

出于所謂的尊敬,日方派專人奉迎自己所得的部分玄奘舍利返回日本,剩余的則交由汪偽政府自行處理。

當時的中國大地,抗日戰爭已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汪偽政權已是窮途末路。為了樹立他們在淪陷區的“威信”,汪偽官員模仿日方將自己所得的玄奘頂骨舍利敲碎,分出數份運往廣州、成都、天津、北平(今北京)等大型城市,以振奮淪陷區的偽軍官兵士氣。

隨后,一座名為三藏塔的玄奘頂骨供奉靈塔在南京玄武山(今九華山)建成。

1944年10月10日,玄奘遺骨奉安典禮在南京汪偽官員的主持下舉行。

可神佛并不保護這群賣國賊,在舍利住進新居僅十個月后,1945年8月,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

而被運往日本的玄奘舍利則分別被奉安于奈良藥師寺與琦玉慈恩寺。直到十余年后,應中國臺灣方面的要求,日方才決定將玄奘舍利“分贈”一份給臺灣,藏于臺北玄奘寺。

1949年后,在南京的玄奘頂骨舍利輾轉九華山、棲霞寺,最終收藏于南京靈谷寺。但遺憾的是,當年被分送到廣州、北京兩地保存的玄奘頂骨,卻沒能躲過“十年浩劫”。

1956年,在周總理訪印期間,玄奘頂骨舍利重返故地。經周總理批示,部分玄奘舍利轉交印度那爛陀寺保管,那里正是當年玄奘學習佛法、名揚世界的開端。

歷史仿佛繞了一個圈,但中間的滄桑劫難,誰又能銘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年辖:市辖区| 盐山县| 军事| 儋州市| 靖安县| 县级市| 达州市| 小金县| 社会| 济南市| 周口市| 海伦市| 郧西县| 汽车| 德阳市| 资溪县| 桃园市| 淮滨县| 夏邑县| 英山县| 永安市| 黄梅县| 佛学| 诸暨市| 卢龙县| 同江市| 伊春市| 兴城市| 镇坪县| 巴塘县| 珲春市| 获嘉县| 闽侯县| 泰兴市| 马龙县| 集贤县| 深泽县| 龙门县| 布尔津县| 普兰店市| 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