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之謎

宋太宗趙光義是個愛讀書、愛思考的人。每次讀書的時候,最好有一個大學者陪在身邊。但凡有疑問,便要問個清楚。得到滿意的答案后,往往賜予其金帛。

有一日,他在賜金之后,腦中冒出一條歷史信息:在史書里,西漢的皇帝們動不動就賜予手下幾十斤上百斤的黃金。

太宗也賜予臣下黃金,算是君王雨露。但相較之下,西漢是傾盆大雨,而他頂多算是空中飄來幾滴小水珠。

難道西漢皇帝比他大方多了?又或是,大漢比大宋富裕多了,所以不把黃金當回事?

在宋朝,不只是太宗發現了這個歷史盲點。

蘇東坡在《仇池筆記》中說:“王莽敗時,省中黃金六十萬斤。陳平以四萬斤間楚。董卓郿塢金亦多。其余三五十斤者,不可勝數。近世金不以斤計,雖人主未有以百金與人者,何古多而今少也?”

沈括也曾對宋神宗說過:“在古代,人們常用金銀交易。而今天,大家用的都是銅錢,金銀都是家里的寶貝,沒人舍得用。”

宋人的字里行間,都充斥著對西漢黃金的羨慕。

從此,漢多黃金就成為共識。明末清初,顧炎武在其《日知錄》“黃金”條下總結說:“漢時黃金,上下通行。”清代趙翼的考據學名著《廿二史札記》更是說:“古時不以白金為幣,專用黃金,而黃金甚多。”清朝白銀流通,但比起漢朝的黃金時代還是遜色不少。

到了現代,漢廢帝、海昏侯劉賀墓出土了378件黃金金器,重達250多斤。似乎又進一步證實了漢朝的財大氣粗。

1

我們不妨先來體會一下宋太宗所感受到的震撼。

漢高祖劉邦就是個花錢的能手。楚漢相爭時,陳平獻計間楚國君臣,劉邦直接拿出四萬斤黃金,任陳平花費,不問出入。

陳平拿到錢之后,立刻用它們去收買楚軍帳中的士兵,讓他們散布楚將鐘離眜的謠言。黃金送去沒幾天,謠言果然便傳開了,楚軍內部立刻興起流言:“勞苦功高的鐘離眜不滿項王不給他封地稱王,會與漢軍聯合滅掉項氏,到時好瓜分楚國土地各自稱王。”

謠言傳到項羽的耳朵里,他便對鐘離眜產生了猜忌,逐漸疏遠了他。

劉邦揮手就是四萬斤黃金,嘗到了甜頭,從此開啟了漢朝的“揮霍”之門。

購項羽頭顱,懸賞千金。婁敬一個定都關中的建議,賜五百斤。田肯提倡分封制,賜五百斤。叔孫通定朝儀,亦賜五百斤。

呂后崩,遺詔賜諸侯王黃金各千斤。

文帝即位后,對參與誅殺呂氏的大臣進行賞賜。周勃5000斤,陳平、灌嬰各2000斤,劉章、劉揭各千斤。

武帝內修宮殿,外事四夷,賞賜無度。衛青抗擊匈奴,他及其部下受賜黃金二十余萬斤。霍去病勞苦功高,賞賜五十萬金。張騫出使西城,資金幣帛林林總總值數千巨萬,黃金亦不在少數。

宣帝繼位后,賞賜霍光黃金7000斤,廣陵王5000斤,諸王15人各百斤。

王莽聘史氏女為后,一次用3萬斤黃金作為聘禮。

可謂花錢如洪水。

彭信威在《中國貨幣史》一書中專門做過統計,西漢一代光是用于賞賜的黃金就有近百萬斤。按照西漢時1斤折合今日248克來計算,終西漢一代,皇帝賞賜的黃金量當在250噸左右。

這還僅僅只是賞賜一項,用于其他用途的黃金恐怕更為可觀。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到了東漢,皇帝似乎就變得節儉起來。他們再難有如此大手大腳的花錢手法,《后漢書》里黃金的出鏡率也大大下降。

黃金具有不腐、不爛、不會被氧化的特性,再加上產地有限,它的增長必然是緩慢而穩定的,但它也不會憑空消失。奇怪的是,西漢那么多的黃金,到了東漢就突然變得稀少起來。這成了歷史上的一個謎團。

對于這個謎團,宋人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即“佛教耗金說”。他們認為,由于佛教的傳入,大量黃金用于塑佛金身、書寫金經,致使漢金消失。但佛教到漢明帝時才傳入中國,南北朝才盛行,佛還未入,寺尚未建,又如何消耗黃金呢?

也有人說,西漢時的黃金,其實是黃銅。

但是,西漢法律規定黃金是上幣,銅錢是下幣,兩者之間絕不混同,而且也有兌換比例。《漢書·食貨志》載:“黃金重一斤,直錢萬。”也就是說,當時的1斤黃金可以兌換1萬五銖錢(銅錢)。

如果“黃金”是黃銅的話,則會出現漢人以1斤銅換取1萬個加工后的五銖錢的場景,這顯然是有悖常理的。

那么問題來了,西漢那么多黃金,究竟去哪里了呢?

2

黃金不會憑空消失,但它可以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

我們不妨先了解西漢那么多黃金是怎么得來的。

一是繼承秦朝的遺產。

戰國時期,黃金就已經登堂入室。蘇秦以合縱說趙肅侯時,就得到“黃金千鎰,白璧百雙”。幾年后,蘇秦佩六國相印返家,原來瞧不起他的“昆弟妻嫂”側目不敢仰視。從倨傲到恭敬的轉變,其嫂一語道破,是因為見蘇秦“位高金多”。可見,黃金成為身份的象征,已然是各國貴族追逐的財富。

秦滅六國,收天下財富歸于關中,劉邦又是大秦的直接繼承者。因此相當多的黃金便流向了漢朝,陳平用來離間項羽君臣的黃金,便出自其中。

二是黃金的開采。由于技術的限制,這部分黃金是增長最穩定也是最緩慢的一部分。

三是取自外地,也就是貿易所得。

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以后,中國商人遂來往于印度、阿拉伯和歐洲各國,商業往來非常頻繁。西邊的國家喜歡中原的絲綢、茶葉,漢朝商人通過安息人,沿著絲綢之路上與沿線國家進行貿易,交易所得就有黃金。

羅馬人就對此抱怨頗多,他們認為花費了數量巨大的黃金來購買中國一種名為“縑”的絲織物,本來只是一個簡單的工藝品,原價只值400—600多個銅錢,但是輸出到羅馬市場后,卻幾乎與黃金同價,即1兩黃金才能購買1兩縑。

但是,秦朝的遺產總有用完的一天,黃金開采來錢太慢,貿易中的黃金既有流入,也會有流出。這些黃金是無法填補西漢皇帝花錢的無底洞的。

尤其是漢武帝在位期間,大舉開邊,需要巨量的資金,同時開邊會產生大量的軍功,賞賜的花費也是一筆大數字。

可是哪里還有黃金呢?

漢武帝便想到了一個地方:黃金流出去的地方,就一定有大量的黃金。

生活貧寒的平民只用得起銅錢,無法提供黃金,那么就只能從巨富貴族入手。

西漢實行酎金律。漢文帝規定,每年八月在首都長安祭高祖廟時,諸侯王和列侯都要按封國的人口數量進獻金餅用來助祭,每千人進獻黃金4兩,余數超過500人、不足1000人的小諸侯國也要按4兩計算。以當時的中山國為例,人口66.808萬,需要交納2672兩黃金。

借此途徑,西漢政府每年就可以獲得黃金1550斤左右。

武帝曾以酎金不足為名,大發雷霆,一下子撤銷了100多位列侯,連同丞相趙周,因沒有及時檢舉揭發,也被判處死刑。

同時,他還向豪富吏民開刀,征收車船、算緡錢,即對有車、船、資本的人征稅,一般是百分之二。又頒發了告緡令,鼓勵告密,對隱瞞財產不報的實行沒收,以其一半給予告發人。

搜刮來的金餅會鑄造成麒麟趾形狀,然后用于賞賜諸侯王和有功大臣。可謂羊毛出在羊身上。皇帝一高興,大把大把地把黃金賜親貴,不如意,就重重地懲罰他們。

元朔二年(前127),也就是衛青受賜黃金二十萬斤之后,國庫立馬空了。掌管財政的大司農實在沒有辦法,只好向武帝建議向民眾售賣武功爵,以及允許他們可用罰金贖罪。可是誰會有錢買官和抵罰金呢?還不就是那群貴族。

這次一共掘金三十余萬斤,直接解了燃眉之急。

靠著這些手段,漢武帝從貴族富豪那里聚斂了大量的黃金,又通過賞賜將黃金派發給貴族富豪。

這就是漢代黃金的探險之旅。

黃金的一生,可能要遇見很多人。大抵每年封君諸侯王和列侯、官吏及商賈,會以酎金、罰金、租稅的形式,特殊時期還有以武功爵的形式將黃金流入國庫,而朝廷又會不定期地以賞賜、獎勵等形式回流到封君、官吏的手中。然后進行下一輪的循環。

這可能就是西漢多黃金的原因,因為它反復地被歷史記載,以至于存在感太強,給人以巨量黃金的感覺。

3

那么,西漢的黃金是怎么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的呢?

王莽時期,黃金的循環之旅開始遭到破壞。

居攝二年(7),王莽實行貨幣改革,發行大面值的貨幣錯刀,與五銖錢并行。結果私人大肆盜鑄,貨幣開始大幅度貶值。原本只出現在大額交易和上層社會的黃金,就成了穩定的貨幣。

可是王莽不信邪,他開始收買流通在國庫外的黃金,同時頒布法令,列侯以下不得擁有黃金,必須上交。

黃金就大量從封臣、貴族手中進入國庫,但是不會再流回去。

接著,大約到王莽登基或者稍后,劉氏諸王侯紛紛被削。劉姓子孫爭先恐后獻媚于王莽,分封制迎來了末日,封臣就無須交付酎金。他們要么把藏金都上交給了王莽的府庫,要么私自保留黃金。

黃金成了不流動的“死黃金”。

之后,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王莽拜將軍九人,號曰“九虎”,使其將北軍精兵數萬人東出鎮壓起義,卻將其妻子兒女留于宮中,目的是不想花費重金籠絡人心,但又怕他們臨陣脫逃,于是將他們的妻子兒女當作人質。

由于王莽的巧取豪奪和吝嗇,當時皇帝的府庫里有“黃金萬斤者為一匱,尚有六十匱。黃門、鉤盾、臧府、中尚方處處各有數匱”。這批黃金的數額應是西漢和新莽時期的頂峰。

但是,這些不過是一堆沒什么用的巨額黃金儲備罷了。

王莽敗亡之后,長安遭受洗劫,不唯未央宮被焚而已,其余宮殿皆盡被毀。

赤眉大肆劫掠之后,長安城幾乎是一座死城了。眾人遂收載珍寶,放了一把大火,向西而去,走到哪里,搶到哪里。

大量的府庫藏金就此散落民間。

東漢王朝一來沒有從前朝那里繼承這樣一大筆國家黃金儲備,二來沒有像酎金這樣的制度能夠收取黃金,三來絲綢之路也不如西漢時期繁榮。朝廷沒有正式的黃金收入來源,也就不愿意賜予了,所以就不見于正史或少見于正史了,在后人看來就顯得黃金變少了。

最重要的是,東漢無法炮制西漢的聚斂黃金之法。

東漢是由一群世家大族扶持而起的,劉秀就是南陽的地主。面對這種情況,皇帝不敢搜刮豪強的錢,怕適得其反,引起這些支持者的反對。

從此,豪富人家金寶盈箱,后顧無憂。漢光武的妻弟郭況就是一個侈靡地主,史載他“累金數億,家童四百余人,以黃金為器。閣下有藏金窟,列武士以衛之”,簡直就是住在金穴之中。

形勢終究變了。放到漢武帝時期,這種人說什么都得褪下幾層皮。而如今,豪強地主是東漢的支柱,又有誰能夠從他們手里搶下黃金呢?

因此,東漢不是黃金少了,反而遍地是黃金,只是不進國庫罷了。

《后漢書》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廣漢人王忳來到京師之后,在空舍中見到一個窮困潦倒、奄奄一息的書生。他心生憐憫,前往探望。書生對他說:“我來到洛陽之后,就得了病,命在須臾。但是我腰下有金十斤,愿以相贈,死后乞藏骸骨。”還沒等到問姓名,書生就死了。王忳立馬花了一斤金子,將其厚葬,其余金子全都埋在棺材之下,無人知曉。

黃金沒有了用武之地,又不可能做低價值和銅錢比較,就只能慢慢退出流通領域。

昔日皇帝用以揮霍的黃金,絕大多數成為富人的玩物,也有一部分散入尋常百姓家,成了平民安身立命甚至養老送終的保證。

4

黃金還有一個好去處——墓地。

漢代提倡厚葬,社會上追求極致的奢華,這種風氣同樣也要歸功于漢武帝。

經歷過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之后,漢朝國力強盛。而武帝又是一個追求極致的人,他不僅要活人的風光,也要死人的哀榮。

武帝陵墓的內室規制“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內設相當豪華。陵墓的各種設施,就和宮闕一般無二。

漢制規定,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獻,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說,漢武帝時期,每年以天下貢獻的1/3充作修建陵墓的費用。

上梁不正下梁歪。在這種風氣影響下,一般的達官顯貴也互相仿效,相沿成習,而一般人家不惜“靡財殫幣,腐之地下”,也要大肆鋪張。

大量黃金沒給生人帶來榮耀,反倒隨著死人入土,豈不是暴殄天物?

地下藏著如此多珠寶財富,必然就會招來覬覦。

老百姓每逢荒年而衣食無著時,便會鋌而走險去挖墳掘墓,尋找墓中隨葬品以圖生計。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墓葬之中的財富,也變成軍費的來源。各方競相發掘陵墓,盜取寶物。

董卓焚燒洛陽之前,先把這里的地下翻了一個底朝天。

吳人扒了長沙王吳芮的陵墓,用那里的磚石給孫堅修了一座廟。

呂布曾在長安掘諸帝陵,甚至連公卿大臣的墓都不放過。

建安五年(200),曹操與袁紹戰于官渡。袁紹為了拉攏冀州百姓共討曹操,也為了提振軍隊士氣,特命帳下的文人陳琳作檄文,聲討曹操。

檄文把曹操狠斗了一番,里面還寫了一則丑聞:曹操率領士兵,親自發掘梁孝王的陵墓,打破棺槨,露出尸體,盜取金寶。他手下還搜羅了一幫盜墓專家,并給他們授予官職——“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

日后曹操抓住陳琳,只是質問他:“你寫文章罵人也就算了,為什么要波及我的父祖?”

陳琳謝罪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關于盜墓一事,曹操并無申辯,陳琳也只是承認身不由己,并沒有提到自己有誣陷之舉。想來在亂世之中,盜墓確實駭人聽聞,但在私底下,誰又能忍住誘惑呢?

興許是因為早年發掘陵墓的經歷,所以曹操臨終時,再三囑咐“無藏金玉珍寶”。他的兒子曹丕對天國也十足的冷漠,反復叮嚀后人不要立寢殿、通神道、藏金銀。

對于黃金來說,無非就是換了一個地方待著。對于現實的人來說,世界亂作一團,天國也不得安寧。

金燦燦的漢朝,還是落幕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头沟区| 蒙城县| 和田市| 满洲里市| 梅州市| 肇州县| 锦屏县| 长垣县| 贡嘎县| 翁牛特旗| 监利县| 万山特区| 孟连| 嘉兴市| 景泰县| 定南县| 定安县| 应用必备| 武宁县| 万宁市| 长顺县| 贡觉县| 宽城| 西充县| 临澧县| 太和县| 长宁区| 梨树县| 稷山县| 巴林右旗| 芷江| 双桥区| 衢州市| 新乡市| 三都| 甘肃省| 桐乡市| 新绛县| 博白县| 瑞安市| 清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