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變提問,改變人生:12個改善生活與工作的有力工具(原書第4版)
- (美)梅若李·亞當斯
- 3994字
- 2024-05-17 10:35:52
提問式思維導讀[1]
還記得本書出版后不久的某個夏日午后,我在辦公室接到一個陌生來電,聽見一位男士低沉地說:“您不認識我,但我就是本(Ben)。”他笑了,我也跟著笑了,因為我很清楚他說的是什么。本,就是我書里的主人公,是我基于過去三十年來輔導過的真實客戶,創造出來的一個合成角色。這位來電者感覺自己和本太像了,堅信我也能幫助他和他的組織。
對許多讀者來說,本幾乎成了傳奇人物。讀者在我們這個商業寓言故事中,體驗到了提問式思維的切實可行。本在工作上陷入了困境,在新到任的領導崗位上苦苦掙扎;他的家庭生活也遇到了麻煩,與新婚不到一年的妻子格蕾絲(Grace)的關系越來越緊張。我們第一次見面時,本呈現的狀態很不開心,我能感覺到他滿懷惆悵。而后來,在他的教練兼導師約瑟夫·S.愛德華茲(Joseph S. Edwards)的幫助下,他不僅在職業生涯上進展順利,而且夫妻關系也更加親密。
在“本”打來第一個電話之后,我又陸陸續續收到了許多類似信息,發來信息的朋友們有男有女、背景各異。一位名叫大衛(David)的讀者寫信說,他和本一樣,也在工作中遇到了麻煩,特別是在他的團隊建設方面。這本書改變了他對自己提出的問題,改變了領導風格,也鼓勵團隊達成更多的合作,取得更高的效率。他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連《公司》雜志都報道了他的事跡。你可以在本書末尾的注釋中找到這篇文章,以及其他參考資料。
自上一版《改變提問,改變人生》出版以來,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著日益加劇的各類挑戰(社會、經濟、健康、環境等),提問式思維已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不管是互聯網還是其他數字媒體,里面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觀點和千差萬別的信息,我們正遭受著這些東西的狂轟濫炸。要是不能去質疑和批判性地評估這一切,我們所接受的東西就會不斷累積,加劇我們作為管理者和普通人的焦慮、不安、分歧和低效率。在這種情況下,提問式思維技能就可以幫助我們,賦予我們彈性、適應力、體諒和希望,讓我們有能力乘風破浪。
本書的核心是提問式思維,書中提供的一系列簡單易學的技能可以用來觀察和評估我們當下的思維觀念(特別是我們問自己的問題),并指導我們設計新的問題,獲取更好的結果。提問式思維是指有意識地思考,而非被動思考。即使在壓力之下,提問式思維也可以幫助我們取得更好的成績,同時培養可靠的建設性思維,對工作和生活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如果沒有這些技能,即使我們志存高遠、勢在必得,這些抱負也僅僅是空中樓閣。
提問式思維,始于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發現時刻。那時,我還在攻讀博士學位,埋頭寫論文,鍥而不舍。我不僅忍受著自己內心無情的批判,還經常因別人的意見直掉淚。一天,就是這決定性的一天,我正滿懷期待地等著導師表揚我的作業,畢竟我自認為完成得很好,卻冷不丁聽到他說:“梅若李,這真是讓人無法接受。”在那一刻,新的事情發生了。我原本又要像以前那樣邊哭邊想自己到底又做錯了什么。但后來,我開始觀察自己,觀察我在想什么,觀察我是怎么想的。我發現,所有讓我如此不快樂的負面情緒,都來自我問自己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我有什么問題?為什么我什么都做不好?我憑什么覺得自己能有所貢獻?為什么其他人都比我更聰明、更成功?
我相信,那些花很多時間試圖來回答這些問題的人,都會感到困惑和沮喪。這一次,我沒有被這些問題所困擾,而是停下來,深吸了一口氣。我平心靜氣,充滿好奇,只是問自己:“好吧,我該怎么做呢?”就是這個思想上的簡單轉換,讓我擺脫了無力感,變得有信心去做有意義的事。我讓內心的批評者休息一下,沉著思考導師的建議。很快,我就重寫了導師指出來的那部分內容,令我驚訝的是,我提出了新的可能性,大大改進了我的作業質量。
當然,我忍不住問自己:“到底發生了什么?這次究竟有什么不一樣?”我意識到,我以前熟悉的那些評判性問題(關于我哪里不對,哪里不夠好)似乎已經煙消云散了。我并沒有深陷自我批評和自我懷疑的危險沼澤,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未來,目標是讓我提出的問題為我服務,而不是與我作對。
我的這種轉變只是僥幸嗎?是否有可能把這個看似奇跡的事情變成一種可靠的方法,利己也利人呢?正是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開端,發展出了今天我稱之為“提問式思維”的一整套內容體系。“提問式思維”指明了我們如何用提問來思考,以及這些問題如何影響我們的經歷和結局。在《腦力訓練:實踐基礎》(Coaching with the Brain in Mind:Foundations for Practice)一書中,大衛·洛克(David Rock)和琳達·J.佩吉(Linda J. Page)兩位作者講述了提問式思維的核心意義:“人們通常不知道自己的內在問題,也不知道這些問題在塑造和指導自己的人生方面所發揮的深遠力量。而恰恰是通過改變這些問題,人們可以啟動一個不同的進程,通往不同的結果。”
如果你是一名教練,或一名變革推動者(不管是團隊領導、部門負責人還是首席執行官),那么提問式思維方法可以輔助每一次談話,提高自我訓練的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并提高工作效率。
經常有讀者和客戶與我分享他們的成功故事,我對此十分欣慰。其中,《沃頓工作通訊》(Wharton@Work Newsletter)報道了這樣一個故事,涉及的公司名叫偉創力(Flextronics,后更名為Flex),對此我在本書末尾的注釋中提供了相關參考資料。偉創力是一家全球領先的電子產品制造商和供應商,業務遍及約30個國家。卡梅拉(Carmella)女士是該公司的組織效率高級總監,她運用提問式思維的理念,成功指導了一個業績不佳的工作點的相關負責人。這可不簡單,要知道,此前這個700人的工作點業績相當差,在15個工作點中得分最低。
卡梅拉要求該工作點負責人閱讀《改變提問,改變人生》一書,并與他們的團隊分享這本書。她隨后還教這些負責人使用一種我稱之為Q風暴(Q-Storming)的頭腦風暴工具,最終解決了一系列難題。(我在第11章中具體描述了該工具的使用方式。)不出三個月,卡梅拉基于提問式思維的指導給該工作點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的業績排名躍升至首位,且隨后一直名列前茅。
還有一個故事,它以另一種不同的方式觸動了我。我們工作坊有一名叫杰森(Jason)的學員,他有一天回家,突然發現妻子帕姆(Pam)在地下室的辦公區里驚慌失措。樓上廚房的水一直往下灌,他的電腦、多媒體設備危在旦夕。杰森和我們說:“要是以前,我肯定馬上就開始罵人了。”但這一次,他的“提問式思維”技能開始發揮作用了。他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責罵是沒有用的。”相反,他問自己:“我現在需要做什么?怎樣才能阻斷水流?”他迅速關閉水閘并叫來了水管工。在樓下濕漉漉的辦公室里,帕姆啜泣著說:“這可是你的全世界啊,杰森。我差點把它毀了。”杰森說,多虧學習了提問式思維,他才能立馬鎮定地回答道:“不,親愛的,你才是我的全世界。”他后來告訴我:“在那一刻,我知道是時候放棄我收集的那些玩意兒,絕不能讓任何事情毀掉我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東西。”
就是這些故事,證明了提問式思維的普遍適用性。在工作中,無論你的角色是什么,也無論你處于職業生涯的哪個階段,提問式思維都很有用,這也是為什么它能廣泛運用在企業和組織中。而對個人來說,讀者也能運用新的工具和技能,讓生活變得更幸福,人際關系變得更充實。
本書已經賣了四十多萬冊,我的出版商提議我撰寫第4版。我想借著這個機會,把多年來從客戶、學生、工作坊學員那里學來的東西進一步擴展開來。他們的貢獻是無價之寶,讓我經常得以看到提問式思維的各種應用新場景。值得一提的是,十年來,我在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教授關鍵行政領導力課程項目,那些優秀的學生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拓展了我對探詢式領導的思考。這些客戶和學生教給我的東西,我又以故事和逸事的形式寫進了書里,同時利用新得到的見解進一步強化了提問式思維工具的實踐應用。對此,你可以在書的后面找到該部分內容。
應廣大讀者和機構的需求,在第4版中我新增了一個章節,即“《改變提問,改變人生》討論指南”(Discussion Guide),該部分闡述了如何圍繞本書談到的概念和工具,進行深入交談。此外,你還可以找到一個術語表,用于快速厘清書中提到的那些主要術語。
讓我特別興奮的是,由于神經科學在全世界蓬勃發展,我整合了這個領域的一些有趣發現。我新增了一個全新章節(第7章),講述了腦科學家對人類應對日常挑戰的發現,可以讓我們對大腦不斷拓展自身能力的現象產生新的認識。這些發現有助于我們理解提問式思維如何幫助我們達成新的目標和成就,不管是在個人進步方面,還是在團隊和領導力發展方面。了解神經科學對思維模式的認識,不僅有助于揭開思維轉變過程的神秘面紗,還能讓我們對思維轉變的可能性和方式充滿信心,養成靈活彈性和積極正面的好習慣。
我的第一本書是《提問的藝術》(The Art of the Question),我在其中寫道:“我們用問題來創造世界。”提問可以開放思想和視野,敞開我們的心扉。提問可以幫助我們學習、溝通和創造,讓我們變得更明智、更有成效,能夠獲取更好的結果。我們不再尋求固定的觀點和簡單的答案,而是轉向充滿好奇、深思熟慮的問題和開放坦誠的對話,由此照亮了一條緊密協作、探索創新之路。我憧憬,有了這種探詢精神和發展潛能,整個社會包括個人、家庭、組織、職場和社區,可以充滿活力、生機勃勃。
如果你對自我教練的力量感興趣,請查看《提問工作手冊:問題改變思維模式》(Change Your Questions, Change Your Life Workbook:Master Your Mindset Using Question Thinking)。
現在,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本先生。這是一個虛構人物,我創造他出來是為了在書中表達我的想法。那么,請各位跟著本盡情探索,看看改變你的提問是如何真正改變人生的。
[1] 這段關于我所做研究的話,引用自大衛·洛克和琳達·J.佩吉合著的《腦力教練:實踐基礎》,第153頁。該書2009年由約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位于美國新澤西霍博肯)出版。
故事出自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沃頓工作通訊》(2012年8月),領導者的納米工具《轉變思維:能帶來結果的提問》(Shifting Mindsets:Questions That Lead to Results)。
《提問的藝術:以問題為中心的短期治療指南》是我寫的一部認知行為心理學方面的教材,該書于1998年由約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出版,署名用的是我未婚時的名字—梅若李·戈德伯格(Marilee Gold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