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管寧、華歆、邴原三人合稱為“一龍”。
龍頭華歆,龍腹邴原,龍尾管寧,在青州幾人都是響當當?shù)拿俊?
不過要是拿管寧去和鄭玄相比,那還是相差的有點太遠了,這也是為什么管寧等人死活不愿意當泰山書院的院長的原因。
而泰山書院如今攏共三十三名學生,其中八歲至十二歲的大班有二十二人,六歲至八歲的小班有十一人。
授課老師則是寧澈、管寧、邴原、王烈四人,其中管寧教大班,邴原和王烈輪流教小班,寧澈全教。
像是明天上午,大班便由管寧去教儒學,小班則由寧澈去教新學。
等到下午的時候,大班便由寧澈去授課,小班則換成邴原或者王烈,兩人可自由商議誰去。
而下午學生們結(jié)束了文課吃完飯之后,還有一節(jié)武課。
漢朝的儒生可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廢物,個個手里要是沒一把熟手的兵器,那可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儒生。
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這可是對一個儒生是否合格的重要評判標準。
其實本來寧澈是打算給早上也加上一節(jié)武課的,不過考慮到學生們初來乍到,對此地還不太熟悉,故而便放在了下一個學期。
現(xiàn)代的中華課程體系可謂是被寧澈抄了個七七八八,一年四個學期,有寒暑假,早晚課以及假期作業(yè)等等。
不過畢竟還都只是孩子,即使是武課,也只是練一些強身健體的皮毛而已。
真要舞槍弄棒的話,還得等他們從泰山書院畢業(yè),進泰山學宮再說。
值得一提的是,武課的老師正是寧澈不遠萬里請過來的華佗,授課內(nèi)容除了五禽戲以外,還有一些基礎的雜識與醫(yī)術。
次日,學生們便開始了在泰山書院的第一堂課。
按照課程安排,上午管寧是教大班,寧澈教小班。
......
看著下方都拘謹老實的小鬼們,臺上的寧澈面色溫和的打量著每一個人。
而身為老師的寧澈沒有講話,學生們自然不敢開口私語,氣氛就這樣陷入沉寂。
十一個學生被分為三排,每排四個人,最后一排三個人。
座位自然是按身高來排,從左往右,由前到后,都是矮個到高個。
十一個人里,有陸康的孫子陸議,也就是后來夷陵一把火燒的劉備大敗而去的陸遜。
還有諸葛珪的兒子諸葛亮,陳紀的侄子陳忠和陳紹等人。
總之這些小鬼要么是名門大家的子孫,要么是太守國相的子孫,要是這些小鬼有個什么閃失,那就算是寧澈也不好處理。
不過有鄭玄的名頭在,泰山書院也沒人會來這撒野。
“想必你們都已經(jīng)認識我了,那我也不多說廢話了,我今天要教你們的便是數(shù)術?!?
寧澈掃視下方,徐徐打破了沉寂的氛圍。
而學生們則一個個正襟危坐,聚精會神,沒人在開小差,哪怕是年僅六歲的陸議。
畢竟能來泰山書院上課,那家世都算不得差,而這種時候?qū)τ诤⒆拥呐囵B(yǎng)都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
故而學生們都知道數(shù)術是什么東西,寧澈也不用多費口舌去解釋概念。
“不過我要教你們的數(shù)術,并不是你們以前學的數(shù)術?!?
接著,寧澈便徐徐起身,沉聲說道。
“都跟我來吧。”
聞言,學生們雖然都不明所以,但還是聽話的站起身來,跟在寧澈的屁股后頭。
待到寧澈領著眾人來到一處院子的大楓樹下后,才停住了腳步,轉(zhuǎn)身看向眾人又說道。
“我今天要教大家的是一種新的數(shù)術,我稱之為數(shù)理?!?
接著,寧澈便又向眾人問道。
“你們以前學的數(shù)術都有哪些?”
片刻后,稚嫩的童聲便紛紛響起。
“九章算術。”
“周髀算經(jīng)?!?
“杜忠算術。”
“許商算術?!?
數(shù)術是每一個漢代儒生最先學的必學課之一,像鄭玄便是先學的算術,然后才學經(jīng)文。
故而對于數(shù)術,就算是陸議也并不感到陌生。
聽罷,寧澈點了點頭,準備試探一下每個人的基礎如何。
“都有學過便好,那我問你們。”
“如果一個人現(xiàn)在有五十五兩銀子,然后他又撿到了三十三兩銀子,那他總共有多少兩銀子?”
聞言,眾人當即便各自從懷中掏出了算籌。
算籌是一種計數(shù)工具,以長短不一的棍子來代表數(shù)字。
雖然這種工具計算小單位的加減乘除還算方便,但要是涉及到六位或是七位數(shù)的話,那估計就得耗費不少時間了。
不過寧澈出的題不難,沒一會兒就有一個人舉手向?qū)幊汉暗馈?
“師君,八十八兩銀子?!?
寧澈點了點頭,隨后夸了一句,然后便又說道。
“地廣七步,從九步,地有幾何?”
眾人又用算籌開始算了起來,不過畢竟是乘法,這次他們耗費的時間便長了一點。
三分鐘后,才有一人舉手說道。
“六十三?!?
聽吧,寧澈點了點頭,依舊隨口夸了一句后又說道。
“這就是你們以前學的數(shù)術,而現(xiàn)在我便教你們?nèi)碌臄?shù)理?!?
言罷,寧澈便隨手折下一根樹枝在沙地上畫起了幾個數(shù)字,眾人也紛紛圍觀。
等到寧澈給眾人解釋完加減乘除四個符號后,便又從上往下畫出了五十五與三十三。
“如果第一道題這樣來算,你們覺得會是怎么算出來八十八?”
寧澈之所以沒有使用阿拉伯數(shù)字,是因為這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讓眾人適應過來的事。
不過眼下不論有沒有阿拉伯數(shù)字,其實影響都不是特別大。
眾人面面相覷,過了好一會兒才有人打破沉默。
“五加三得八?”
此言一出,寧澈循聲看去,只見諸葛亮正一臉緊張的看著寧澈。
見此,寧澈溫和一笑,朗聲說道。
“不錯,正是如此。”
在場的人沒有傻子,被這么一點撥后便馬上反應了過來,接著紛紛露出了感興趣的模樣。
其實不管是哪一門學科,數(shù)學都是其根基的一部分。
時光荏苒,一眨眼就過去了一上午,而下午寧澈教給大班的內(nèi)容也是和上午小班學習的內(nèi)容一樣。
不過兩堂課教下來,也讓寧澈意識到得趕緊把阿拉伯數(shù)字教給學生們才行,不然多少還是有些不方便的。
之后的幾天里,寧澈除了給學生們培養(yǎng)數(shù)學思維,就是在教導阿拉伯數(shù)字,最后才教了乘法口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