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說清朝十二帝(修訂珍藏版)
- 閻崇年
- 2898字
- 2024-04-26 15:55:39
勵志:登上大位
皇太極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出生,其時父親努爾哈赤34歲,生母葉赫那拉氏18歲。他的生母是葉赫部貝勒揚佳努的愛女,名孟古,稱孟古格格。皇太極生長在一個特殊的大家庭里,生母和庶母加起來有16位、兄弟16個、姐妹8個,還有許多堂兄弟和堂姐妹。皇太極在他的兄弟中,少年勵志,文武兼長。
按照女真人習俗,皇太極從五六歲開始學習騎馬射箭,七八歲就馳騁山林、挽弓射獵。皇太極像許多女真少年一樣,鍛煉技藝,嫻熟弓馬。史書記載他回憶兒時生活說:“昔太祖時,我等聞明日出獵,即豫為調鷹蹴球。若不令往,泣請隨行。”每個人“牧馬披鞍,析薪自爨”。這番話反映了他青少年時受過艱苦的騎射訓練。史書又記載:“朕自幼隨太祖出獵,未嘗奪人一獸;軍中所有俘獲,未嘗私隱一物。朕以存心正直,獲承天眷。”這說明皇太極在青少年時,極力培養自己“存心正直”的道德品格。
皇太極很幸運,在他8歲時,滿文創立,開始推廣。努爾哈赤給兒子們請了師傅,教授滿文。皇太極是最早學會滿文的一批滿洲少年之一。那時,努爾哈赤身邊有一位浙江籍漢人,做漢文的文書機要事務。皇太極既學會了滿文,也粗通漢文。朝鮮記載:“聞胡將中惟紅歹是僅識字云。”“紅歹是”就是皇太極。所以,皇太極在他的兄弟和諸將中算是文化素養最高的。
有人覺得:皇太極出身帝王之家,子承父業、嗣位皇帝,這應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其實不然。
皇太極雖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但他要繼承大位并非易事。他的家庭,是一個大家族。他有4位叔父,僅二叔穆爾哈齊一門就有11位堂兄弟,三叔舒爾哈齊一門有9位堂兄弟,其中阿敏貝勒一門有6位侄子、濟爾哈朗貝勒一門有10位侄子。而他又有15位同父異母兄弟,親、堂兄弟的子侄多達一百四五十人。他的7位同父異母的兄長由5位福晉所出,這5位福晉都是建州本部人,唯獨其生母屬于葉赫部,而葉赫又同建州結下過血海深仇。由上可見,皇太極想要繼承大位實際上是困難重重。

皇太極的馬鞍

皇太極的腰刀
皇太極12歲那年,他的生母、29歲的孟古格格撒手歸天。她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心情抑郁所致。孟古從結婚到患病、逝世,建州部同葉赫部一直敵對。古勒山一戰,孟古的堂兄布齋貝勒,因戰馬在廝殺中被木樁絆倒而死于非命。努爾哈赤命將布齋的遺體劈作兩半,將其一歸還。從此建州與葉赫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孟古病危,覺得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要求見生母一面。努爾哈赤派人去葉赫迎接,但葉赫貝勒不許。孟古終未得見生母,抱憾九泉。
泰化否,否生泰。少年喪母,自是人生中的一大不幸。然而,挫折于懦弱者會磨損意志,于堅強者會愈挫愈奮。以清初的四位君主來說,太祖努爾哈赤11歲喪母,太宗皇太極12歲喪母,世祖福臨6歲喪父,圣祖玄燁8歲喪父、10歲喪母。努爾哈赤雖少年喪母,卻鍛煉了獨立品格。同樣,皇太極失去母親的關愛,卻促使他學習、仰慕父汗,也更錘煉了他獨立、慎思、頑強、拼搏的品格。似可以說,皇太極在對內挾制和對外征服的過程中能夠挫敗群雄,是同他于挫折中長智慧、困厄中磨意志的特殊家庭環境和人生經歷分不開的。
皇太極繼承大位面臨著六大不利因素:一是幼年喪母,二是父親太忙,三是外公仇家,四是排行居中,五是沒有同胞,六是母未封后(大福晉)。但從后面的事實看,這些不利因素逐漸轉化為了有利因素。具體說來:第一,皇太極外公為女真葉赫著名領袖,生母那拉氏是一位聰明靈秀的格格。受遺傳的影響,他聰敏過人。而其他兄弟的外公(多爾袞外公除外)都名不見史傳,這個背景增強了他政治上的自強自信。第二,少年喪母使他在生活中遇到太多的艱難與困苦,磨煉了他的獨立性格與頑強意志。第三,沒有母親呵護,沒有同母兄弟姐妹,格外勢孤力單,養成他慎言少語的性格,鍛煉了溝通與協調的能力。第四,皇太極因舅父同建州有世仇,長期冤冤相報,使他在家族中處于不利地位,促成他工于心計。總之,皇太極在青少年時就養成了能自立、善協調、工心計、敢奮爭的品格。
皇太極的人生中第一件大事,就是在父汗努爾哈赤死后登上大汗寶座。
努爾哈赤身后的大位,由誰來繼承?努爾哈赤在生前沒有立太子,臨終也沒有留下傳位遺詔,只是宣布《汗諭》:實行八和碩貝勒共議制——共同會議推舉新汗和廢黜大汗。他死之后,尸骨未寒,汗位之爭,非常慘烈。當時諸貝勒中以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的權勢最大、地位最高;還有多爾袞和多鐸次之。皇太極在四大貝勒中,座次和年齒均列第四,為何能登上大位?因為皇太極在大位爭奪上,長期而巧妙地運用了謀略。
當時的形勢是:二大貝勒阿敏是皇太極的堂兄,其父舒爾哈齊獲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受到牽連,并犯下大過,又同富察氏事件相關聯,自然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同代善、皇太極等爭奪大位繼承權。三貝勒莽古爾泰是皇太極的五兄,有勇無謀,生性魯莽,軍力較弱。他的生母富察氏后來改嫁努爾哈赤,曾因過失獲罪,莽古爾泰殺死生身母親。這種人,名聲很差,可做統兵大將,但不能做一國之君,因此也沒有條件爭奪汗位。大貝勒代善有資格、有條件、也有可能繼承汗位。代善性格寬柔、深得眾心,且軍功多、權勢很大。努爾哈赤曾預示日后由其襲受汗位,說:“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收養。”大阿哥就是代善。皇太極雖懷大志、藏玄機、有帝王之才,但同乃兄代善爭奪汗位繼承,各方面均處于不利的地位,于是不得不暗設機關、施展謀略。

代善像
這里有一個歷史故事:努爾哈赤小福晉德因澤,訐告大福晉兩次備佳肴送給大貝勒,大貝勒受而食之;又送給四貝勒,四貝勒受而未食;大福晉經常派人去大貝勒家,還在深夜外出宮院。努爾哈赤派人調查屬實。他不愿家丑外揚,便借故修理大福晉。這件事在滿洲貴族中曝光后,大貝勒代善的威望大降,已無力爭奪汗位。有人說小福晉德因澤告發是受到皇太極的指使。皇太極藉大福晉同大貝勒代善難以說清道明的“隱私”,施一箭雙雕之計:既使大貝勒聲名狼藉,又使大福晉遭到修理。大福晉是多爾袞的生母大妃阿巴亥(一說為富察氏)。大福晉在這次事件中受了點“傷”,但沒有“死”,不久又受到努爾哈赤寵愛。皇太極要爭奪汗位,還要設計置大妃于死地。
因為要削弱多爾袞、多鐸力量,最好的辦法就是處死大妃阿巴亥。大妃阿巴亥12歲嫁努爾哈赤,同努爾哈赤生活26年。她當時37歲,正值盛年,豐姿麗艷,有三個兒子:阿濟格22歲、多爾袞15歲、多鐸13歲。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和幾個貝勒稱先汗有遺命,讓大妃殉葬。在皇太極等四大貝勒威逼下,阿巴亥自縊而死(一說被用弓弦勒死)。阿巴亥死后,多爾袞、多鐸年幼,失去依靠,沒有力量同皇太極爭奪大位。

皇太極時期所制的碧玉“皇帝奉天之寶”
代善失勢、多爾袞失母,皇太極在大位爭奪中處于有利地位。新汗的推舉議商,在廟堂之外進行。大貝勒代善的兒子貝勒岳讬、薩哈廉到其父代善的住所,說:“四大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得先帝之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代善說:“是吾心也!”于是父子三人議定。第二天,諸王、貝勒聚于朝。代善將他們的意見告訴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及諸貝勒。沒有爭議,大家取得共識。于是皇太極登上大位。
皇太極從舒爾哈齊死到繼位,中間長達16年,他用盡心智謀略,終于登上大位。他繼承汗位后,勵精圖治,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