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囊全集上(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何漢杰譯注
- 1913字
- 2024-04-26 15:48:24
嚴震
嚴震鎮山南(1),有一人乞錢三百千去就過活。震召子公弼等問之。公弼曰:“此患風耳(2),大人不必應之。”震怒,曰:“爾必墜吾門!只可勸吾力行善事,奈何勸吾吝惜金帛?且此人不辦(3),向吾乞三百千,的非凡也!”命左右準數與之。于是三川之士歸心恐后(4),亦無造次過求者(5)。
【注釋】
(1) 嚴震:字遐聞。唐代中期名臣,安史之亂后曾多次出資助邊。建中初因治鳳州政績卓著,封鄖國公,除山南西道節度使。后以救駕功,加戶部尚書,封馮翊郡王,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山南:山南道,唐太宗設十道之一,因在終南山之南得名,治襄州(今湖北襄陽)。玄宗分十道為十五道,山南道分為山南東道(治襄州)和山南西道(治梁州,今陜西漢中)此指山南西道。
(2) 患風:發瘋。風,同“瘋”,癲狂。
(3) 不辦:此處指錢財不夠。
(4) 三川:唐以劍南東道、劍南西道、山南西道為三川。
(5) 造次:輕率,隨便。
【譯文】
嚴震做山南西道節度使時,有一個人來借三十萬錢用來生活。嚴震召集兒子嚴公弼等來詢問意見。嚴公弼說:“這個人發瘋了,父親不必回應他。”嚴震生氣地說:“你必然毀壞我家門風。只能勸我盡力做善事,怎么能勸我吝惜金帛錢財呢?況且這個人錢財不夠,向我借三十萬,的確不平凡。”讓身邊的人如數給他錢。于是三川的士人爭先恐后地歸附,也沒有輕易提出過分要求的人。
天下無窮不肖事,皆從舍不得錢而起;天下無窮好事,皆從舍得錢而做。自古無舍不得錢之好人也(1)。吳之魯肅(2),唐之于(3),宋之范仲淹,都是肯大開手者。
【注釋】
(1) 自古無舍不得錢之好人也:按,底本有邊批“此昌黎所謂家無錢十步不能行者之為恨事世上寧財虜安能做得好事也”等字,查無根據,語句不順。明積秀堂本無。
(2) 魯肅:字子敬。三國吳人。在周瑜引薦下投奔孫權,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魯肅性好施與,曾將家中兩囷米中的一囷贈予周瑜。
(3) 于(dí):歷湖、蘇二州刺史,唐德宗時拜山南東道節度使,專橫一方。官左仆射、平章事,封燕國公。憲宗削除藩鎮勢力時,他入朝為相,因罪貶為恩王傅,改授太子賓客。憲宗討淮、蔡,于
獻家財助國,憲宗不納。
【譯文】
天下有無窮不幸的事情,都是因舍不得錢財引起的;天下有無窮美好的事情,都是因舍得花錢而做成的。自古以來沒有舍不得錢財的好人。東吳的魯肅,唐朝的于,宋朝的范仲淹,都是肯大把花錢的人。
西吳董尚書潯陽公份(1),家富而勤于交接。凡衣冠過賓,無不延禮厚贈者。其孫禮部青芝公嗣成(2),工于詩字,往往以手書扇軸及詩稿贈人。尚書聞之曰:“以我家勢,雖日以金幣為歡,猶恐未塞人望,奈何效清客行事耶(3)?且縉紳之家自有局面,豈復以詩字得人憐乎?將來破吾家者,必此子也!”后民變事起(4),尚書已老,青芝公不諳世故,愿自處分。邊批:只宜出示聽民告官剖斷為是。愚民望處一集千人,遂致破產。人始服尚書先見。
【注釋】
(1) 西吳:湖州府別稱。董尚書潯陽公:董份,字用均,一字體化,號潯陽山人。浙江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明嘉靖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諂附嚴世蕃,被劾免官。
(2) 禮部青芝公:董嗣成,字伯念,董份之長孫。曾任禮部員外郎。
(3) 清客:舊時在富貴人家幫閑湊趣的文人。
(4) 民變:湖州民變事見《萬歷野獲編·卷十三》。董份資產過厚,怨滿一鄉,董嗣成思稍散之,以籠絡人心,董份不以為然,而董嗣成依然行之。湖州民風剽悍,不以為恩,反而攻擊董氏,說他們的財產都是白占,想要都奪回去,每天上千人鬧事。董嗣成因此病憂而死,年不足四十,家產破半。
【譯文】
西吳董尚書潯陽公名份,家境富裕而愛好交際,凡是名門世族往來的賓客,沒有不以禮款待厚贈錢財的。他的孫子禮部員外郎青芝公董嗣成,擅長作詩、書法,常常將自己親筆寫的扇面卷軸和詩稿送給別人。董尚書聽到此事說:“以我們的家勢,即使每天以金錢來結交朋友討其歡心,還怕不能滿足別人的期望,怎么能效仿清客來辦事呢?況且做官的人家有自己的格局,難道還要用詩稿、字畫去博人愛憐嗎?將來敗壞我家的人,一定是這個孩子!”后來民變發生,董尚書已經老了,而青芝公不懂人情世故,想自行處理此事。邊批:只應該出示告示聽憑百姓去告官,等官府裁斷。無知民眾一下聚集了上千人,最終導致他們家產破敗。人們佩服董尚書有先見之明。
弘治間,昭慶寺欲建穿堂。察使訪得富戶三人,召之諭以共建,長興呂山吳某與焉。吳曰:“此不甚費,小人當獨任之。”察使大喜。吳歸語其父,父曰:“兒子有這力量,必能承吾家。”此翁之見,與潯陽公同。
【譯文】
明弘治年間,昭慶寺要興建穿堂。負責的人尋訪得知三戶富人,召集他們商量共同出資興建,長興呂山吳某是其中之一。他說:“興建穿堂不會花費太多,我愿意獨自負擔。”負責人非常高興。吳某回去告訴他父親,父親說:“兒子有這種能力氣量,一定能夠承擔我的家業。”這位老人的見識,和董尚書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