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夷漢歌詠:漢代西南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李東紅
- 1400字
- 2024-04-26 15:53:58
第一節 川南滇北僰人文化
“僰”是西南夷古老的族群,最早記載“僰人”的文獻史料,見于《呂氏春秋·恃君覽》:“氐、羌、呼唐、離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笮之川,舟人、送龍、突人之鄉,多無君?!?a id="w4">[4]指明“僰人”為西南夷族群之一。
《史記》《漢書》《后漢書》都有僰人的記述?!度A陽國志·蜀志》說:“建元六年(前135),分蜀、廣漢置犍為郡。”[5]《漢書·地理志》所列犍為郡屬縣以“僰道”為首[6]?!墩f文·人部》對“僰”的解釋是:“犍為蠻夷,從人,棘聲。”[7]
《華陽國志·蜀志》“僰道縣”條記載:“高后六年置,治馬湖江會。水通越嶲,本有僰人,故《秦紀》言有僰童之富。漢民多,漸斥徙之?!?a id="w8">[8]
“道”是漢代在邊遠地區設置的縣,所謂“(縣)有蠻夷曰道”[9]。前引《漢書·地理志》“僰道”應劭注說:“故僰侯國也?!敝傅木褪侵芮貢r期的“僰人國”,其地在漢代犍為郡,今川南、滇東北地區。
《元和郡縣圖志》卷三一《劍南道上》“戎州”條:
禹貢梁州之域,古僰國也。初,秦軍破滇,通五尺道,至漢武帝建元六年,遣唐蒙發巴、蜀卒通西南夷自僰道抵牂柯,鑿石開道,二十余里,通西南夷,置僰道縣,屬犍為郡,今州即僰道縣也。[10]
漢代犍為郡在今四川彭山以南至云、貴北部一帶,這里是“僰人”的主要分布區。任乃強先生說,僰人是“能操漢語之少數民族”,在周秦時期,廣泛分布于青衣以南、氐筰以東、巴楚以西廣大地區[11]。到晉代,當地的“僰人”一部分逐漸被漢化,一部分則可能向南遷徙而融入到其他民族群體中[12]。童恩正認為,春秋時期開明氏統治蜀國時代,今川南地區的僰族,已然臣服于蜀,在蜀的影響下,經濟社會有了長足發展。秦滅巴、蜀以后,僰人“慕義來賓”,接受更多、更深的中原文化。隨著中原地區的移民向僰人居住區遷徙,僰族的一部分逐漸與中原移民融合,而另一部分則向南移居。因為秦滅巴蜀之后,川南的僰族社會經濟得以快速發展,所以秦漢時期通西南夷均以“僰道”為出發地;而司馬遷在書寫《史記·西南夷列傳》時,也就沒有再將這一地區的僰人單獨敘述[13]。言下之意,司馬遷已然不將“僰人”視為“土著夷人”了。
學術史上,僰人或者僰族的文化,往往被聯系到此區域內的“僰人懸棺”。此種聯系顯然是不妥當的。林向認為,目前所知最早記載“敘南懸棺”的是北宋《太平寰宇記》卷八八《劍南東道七》“瀘州風俗”條:“其夷僚與漢不同……巢居巖谷,因險憑高,著斑布,擊銅鼓,弄鞘刀。男則露髻跣足,女則椎髻橫裙。夫亡,婦不歸家,葬之崖穴?!?a id="w14">[14]北宋時今云南昭通一帶是與烏蠻交界的“敘州領羈縻州”及“瀘州領羈縻州”地,此地早已沒有“僰人”的蹤跡,流行崖葬習俗的是“夷僚”的“僚人”而不是“僰人”或“烏蠻”。元初李京《云南志略》“諸夷風俗”載:“土僚蠻在敘州南,烏蒙北皆是,男子及十四、五即左右擊去兩齒,然后婚娶,人死則以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巔崖之上,以先墜為吉。”一樣確認“敘南崖葬”屬于“僚人”而不是“僰人”。因此,川滇間“僰人懸棺”于史無證,它是套用清代敘南某些地方志的訛傳而成的錯誤說法,懸棺與僰人無關[15]。
那么僰人的考古學文化是什么呢?戰國晚期至西漢初,今川南一帶,即漢代犍為郡之地,主要的考古遺存是屬于巴蜀文化系統的土坑墓。其隨葬器物除巴蜀文化常見的銅器、陶器外,漢文化、楚文化等外來文化因素較多,說明這些墓葬的主人和中原、荊楚等地區關系密切[16]。因此,今四川南部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土坑墓遺存所代表的犍為僰人文化,具有明顯的漢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