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止戈為武

帝國頑疾:豪族

武力固然可以用來征服天下,卻不能用來治理天下。新的帝國,如同一張白紙,等待著劉秀揮毫潑墨,繪就秀麗江山。

坐天下未必比打天下容易。

“云臺二十八將”作為東漢的開國功臣,追隨劉秀出生入死,南征北戰,為帝國的創建立下了赫赫戰功,理應受到新政權的重用和尊崇。然而,在統一天下之后,與每一個新興王朝的開國之君一樣,劉秀也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如何安置開國功臣?

功高震主,一向是開國皇帝和大臣們面臨的大難題。翻開史書,“兔死狗烹”是功臣躲不開的命運,歷代開創者基本都要殺一撥功臣才能安心。帝王之心難測,作為臣子,明槍往來的戰場或許要不了他們的性命,但到了暗流涌動的朝堂,想要在皇帝身邊謀得容身之地,卻是比登天還難的事情。凡為臣、為將者立下不世之功,手握重兵大權,而君臣相善者,幾乎沒有!

正所謂,天下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這里不妨試舉幾例。

春秋時期,文種和范蠡幫助勾踐完成復國滅吳大業后,范蠡第一時間交上了辭職報告,內容只有一句話: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隨后泛舟五湖,離開越國到中原發展。

在抵達齊國后,范蠡想起老朋友文種,給他寫了封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踐這個人,長得一副狼顧之相,共苦還可以,同甘就算了,你還是趕緊跑路吧!”

文種看到信后覺得有道理,但又舍不得放棄眼前的一切,回信說:“我立下這么大的功勞,正是該享受的時候,怎么能就這樣離開呢?”

果不其然,文種當丞相不久,勾踐給他送來了當年夫差讓伍子胥自殺用的那把劍,同時附帶一句話:“當年你給我獻了七條計策伐吳復國,我僅僅用了三條便成功,剩下的四條還沒來得及實踐。不如這樣吧,你帶著這四條計策到地下去獻給先王,讓他試試效果如何。”

文種老淚縱橫,知道自己是逃不過這一劫了,只得揮劍自裁。

再看西漢的那群開國功臣,他們在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時貢獻了全部力量,可以說,沒有他們的幫助,劉邦不可能擊敗項羽。在劉邦掃平對手后,他們也確實得到了王爵和厚祿,光異姓諸侯王就封了八個。

劉邦雖是草根出身,卻也精通帝王之術,天下大定后,開國功臣已然成了他必須提防的對象,這群實現了階級飛躍的家伙,要墮落腐化起來,也是很快的。

除了裂土封疆的異姓諸侯王,在朝中位居公卿的開國元勛也都不是省油的燈。這些草莽英雄自恃和劉邦一起出生入死,太過放肆,一點都不知道分寸,在朝堂之上就敢當著劉邦的面飲酒爭功、拔劍擊柱,完全沒有君臣之禮。

這分明是漠視皇權!

照這樣下去,漢室天下豈能長久?難道要重蹈秦朝“二世而亡”的覆轍嗎?

沒過幾年,劉邦就開始逐一收拾這些開國功臣:大管家蕭何被下獄治罪,不得不靠自污求全;首席謀臣張良不得不急流勇退,遠離廟堂自保;燕王臧荼以謀反罪被處死;韓信被騙至未央宮誅三族;一起光屁股長大的盧綰被逼逃亡匈奴;梁王彭越被逮捕后處死,尸體被剁成肉醬,分賜給各位諸侯和功臣;韓王信投奔匈奴;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幸免,被迫鋌而走險,起兵反叛,結果被劉邦親自鎮壓。

在漢朝建立后的幾年內,當年分封的八個異姓諸侯王中只有趙王張耳和長沙王吳芮得到善終,其他皆被剪除。

說了這么多,那么有沒有君臣相安的事例呢?

當然有,拋開后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往前看,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從沒殺過一個功臣。

秦始皇雖然崇尚法家,律令嚴苛,但是對身邊的功臣那是沒得說。比如王氏,秦滅六國的第一功臣,滅了六國之后,秦始皇就放王翦父子回家養老去了;蒙氏家族中,蒙恬帶著三十萬蒙家軍和公子扶蘇一起戍衛邊疆,弟弟蒙毅任中郎將,秩比兩千石,乃顯赫要職;就連伐楚失敗的李信,秦始皇也沒有秋后算賬,這使得李家成了著名的五姓七望之一。

秦始皇精通帝王之術,他當然知道功高震主,但在他看來,暴力誅殺是最低劣的手段。無論是打天下還是坐天下,都需要有人不折不扣地去執行自己的命令,君臣之間當然還會相互揣度、相互試探,但都共同維持著表面上的平衡。一旦開了殺功臣的先例,這份君臣默契的秩序就會被破壞殆盡。

當所有人都不按規矩來時,帝王之術就不好用了。

而如今,這一難題擺在了劉秀面前,他又會如何抉擇呢?

每一個開國之君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為了進一步理解劉秀的處境,我們來分析一下他的創業團隊。

這里我將他們分為四類:

一是親屬集團,包括劉秀的妹夫李通、姐夫鄧晨等。

這些人最早加入劉秀的革命隊伍,有首創之功,還有割不斷的親情關系,他們是劉秀身后最堅定的支持者,甚至為了他的事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二是南陽潁川集團,包括鄧禹、朱祐、賈復、馮異、祭遵、銚期、臧宮等,在“云臺二十八將”中占比最大。

這些人大多是劉秀的老鄉或同學,以及在攻略潁川時招攬的豪杰,他們有一定的名望與實力,有的還有自己的隊伍,在劉秀革命初期就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他們心目中的明主,對劉秀的幫助極大,是劉秀的核心團隊。

三是河北集團,主要包括吳漢、耿弇、寇恂、景丹、王梁、蓋延、耿純、任光、李忠、邳彤、萬脩、劉植等十二人。

這些人都是劉秀領兵北渡黃河,在河北壯大事業時拉攏的人才。他們大多是割據一方的豪杰,雖然不算劉秀的嫡系成員,卻在他最困難、最落魄的時候不離不棄,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擊敗了冒牌皇帝王郎,成為劉秀南下統一天下的關鍵力量。

四是河西集團,主要以竇融為首,原是割據一方的地方軍閥。

這些功臣有的是同族宗親,有的是地方豪族,有的甚至還是自己的親戚,如何妥善安置他們,又不留下隱患,是劉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大伙兒陪你一塊打天下,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你剛當了CEO,就開始試圖剝奪大家的權力,你也太不是東西了吧?你要是真敢這么搞,誰還會繼續效忠你?早就掀桌子了。

豪族的興起是歷史大勢,是漢武帝雄才大略的副產品。漢匈戰爭斷斷續續地打了四十多年,匈奴方面自然是被打得妻離子散,苦不堪言,但是中原百姓的日子也并不好過,因為打仗太費錢了,“文景之治”攢下的那點家底如流水一般花出去,很快就見了底。

錢不夠用,朝廷就不得不對百姓收更多的稅。一次兩次增稅,百姓還能忍受,長此以往,誰也受不了,所以很多百姓都拋下土地,自家戶口也不要了,投靠到地方豪族的門下,讓政府從此找不著人,也就不用交稅了。

朝廷掌握的戶口減少了,只能向還沒逃走的人征更多的稅,逼著這些人去投奔豪族。這樣一來,豪族門下的人口越來越多,朝廷掌握的人口越來越少。

史書記載,到武帝末年,天下戶口減少了一半,除了戰爭消耗,更多的是逃亡的人。

武帝之后的漢朝歷史從此進入了一個死循環,豪族越發展,朝廷越衰弱,幾乎所有人都束手無策,最后被一位看上去謙遜有禮、志向高遠的老頭奪了大權。

王莽要重新恢復朝廷的統治地位,只能向豪族開刀,于是他搞土地革命,廢除土地私有制,禁止買賣奴婢,結果被豪族給推翻了。

接下來,就輪到劉秀登場了。

我們先來看一下東漢初年的豪族有多強。

雖然都以“漢”為帝國的名號,但東漢與西漢卻有著天壤之別,雙方的功臣集團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

先說西漢,除了張良是六國貴族子弟外,其他人大多出身社會中下層:樊噲是殺狗的屠夫,灌嬰是賣布的小販,夏侯嬰是車夫,周勃靠編織薄曲及兼職喪禮吹簫為生,蕭何、曹參也不過是縣里的小公務員。

此外,這些人大都是孤身一人追隨劉邦,只有蕭何帶著數十位宗族子弟從軍。

這種情況被兩千年后的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稱為“布衣將相之局”。

再看東漢,開國功臣大多出身地方豪族:

馬援、竇融是西北的望族,鄧晨出身官僚世家,寇恂是上谷大族,李通、陰識、樊宏皆為南陽屈指可數的豪族,就連劉秀與大哥劉起兵時,靠的也是南陽的劉氏宗族勢力。

有人或許會問,劉秀這一支不是已經敗落了嗎?

沒錯,劉秀雖然混得比較慘,但南陽的劉氏宗族整體實力可不弱。

劉秀的舅舅樊宏善于種田和經商,擁有三百多頃土地,又四代不分家,是南陽湖陽縣的大族。

姐夫鄧晨世代做兩千石層級的高官,是南陽新野縣的大族。

妻子陰麗華出身新野陰氏,擁有土地七百余頃,奴仆車駕的規模堪比一方諸侯。

鼓動劉秀起兵的李通出身世代經商的富豪大族,與其父都擅長讖緯之術,也是宛城的一方豪強。

不難看出,劉秀的東漢帝國就是建立在豪族社會基礎之上的,先天就帶有豪強大族聯盟的性質。劉秀統一天下的過程,也是征服各地豪族的過程。連帶他自己也是出身南陽豪族,所以也有人說東漢帝國是豪族利益的代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山市| 鹿泉市| 花垣县| 资兴市| 嘉荫县| 建平县| 偃师市| 酉阳| 镇坪县| 固镇县| 乃东县| 嵩明县| 乌兰察布市| 客服| 方正县| 梅州市| 沭阳县| 太和县| 化州市| 汶上县| 台中市| 京山县| 万安县| 县级市| 襄樊市| 西城区| 凤凰县| 洛阳市| 三明市| 曲靖市| 桃园市| 汉阴县| 罗城| 彰化县| 宁陵县| 南城县| 博客| 永清县| 德安县| 桦南县| 天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