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面對沖突,冷靜應對莫暴躁

棍棒教育:加劇親子矛盾的催化劑

現實中很多父親信奉“不打不成器”“黃荊棍下出好人”的教育理念,認為只有用打罵的教育方式,才能培養孩子成才。當然,這也是中國式教育中爭議很大的一個問題。在家庭生活中,有些父親因控制不好情緒而充當了“棍棒達人”,拿起棍棒很容易,放下卻很難。只有棍棒,而沒有了教育,教育直接變成懲罰孩子的一種簡單、野蠻、粗暴的手段。不能否認棍棒教育有一點兒用,但副作用更大。棍棒教育是父親站在不公平的位置實施的,可以說是一種無能的表現,直白來說就是“智商不夠,拳腳來湊”。這種教育方式直接危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安全感,甚至會讓孩子產生心理疾病。

美國心理學家、科學家馬丁·賽里格曼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證明了該理論:在實驗中,他給狗施加無法逃避的電擊,隨后將狗轉移到可以逃避電擊的環境中,然而狗已經放棄逃跑的念頭,默默地承受著疼痛。

孩子的行為是家長言行的影射。孩子從小便會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如果孩子生活在棍棒之下,他們會以為愛就是傷害,并且用傷害程度的深淺,來衡量愛的深淺。這直接就顛覆了孩子對愛的認知理解,從而增加自卑感,這種暴力行為甚至會被傳承。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也會帶上棍棒的烙印,直接復制父親的教育方式,傳給自己的下一代。這就是為什么幼時遭遇體罰的孩子在青少年階段也傾向于使用暴力、欺凌、迫害等手段解決沖突。反之,如果父親不使用體罰,孩子則更能適應社會,也不會輕易使用武力解決問題。

棍棒教育本質上就是加劇父子矛盾的催化劑,與愛背道而馳。父親打孩子會給他們造成身心創傷,會使孩子在遇到困難時產生心理壓力,從而造成孩子表現欠佳,認知能力難以得到發揮。若不改變,繼續發展下去,孩子往往會患上抑郁癥等嚴重的心理疾病。

爸爸帶娃實例

前段時間記者在北京街頭采訪經歷過爸爸“棍棒”教育的孩子,他們均出現極端情緒:

女同學甲:“我一直害怕爸爸打我,只要他拿起棍子,我就知道他也控制不了自己,他下手會很重,我已經沒有辦法和我的父親和解了,只要想到小時候被打,我就恨他?!?/p>

女同學乙:“我被打過一次,我來說說自己的感受。我挺害怕的,有陰影,不敢想象一直被打的人是怎么熬過來的?!?/p>

男同學丙:“記得小時候我第一次被爸爸打是在教室門口,一群同學圍觀,老師責備我,同學們也笑話我。我曾一度認為自己是個非常差的孩子,當時我還想著長大了一定要脫離我爸,逃得遠遠的。”

雖然只是一些短短的言詞,但足以證明“暴力施教”給孩子帶來的心靈創傷有多么嚴重,甚至無法修復,只能隱藏在內心深處,等待爆發的時機。棍棒教育會讓孩子感到無助、自卑、叛逆、暴力、自私,也會越來越討厭學習,憎恨父親,深化矛盾關系。

健康的親子關系應該更像是一種朋友的關系,充滿了愛和自由。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受。自由則是父親與孩子都要獨立,不要用成人的意志去塑造孩子,也不要過于依戀孩子。愛可以讓我們同孩子之間更親密,自由可以讓我們與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各自有各自的空間,讓孩子能獨立成長。良好的親子關系就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幫助,互相信任,共同成長的。

爸爸帶娃妙招

爸爸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表現為耐性不足,自認為“棍棒教育”見效快、效果好。有的父親甚至認為,我出錢養孩子,供孩子吃住和接受教育,打一下怎么了,我想打就打。殊不知“棍棒教育”在無形中會嚴重傷害孩子,等你發覺時大多已無法挽回,實在是不可取。我們應該放下棍棒,去尋找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1.溝通和聆聽,提升孩子使用語言表達感受的能力。

一方面是使用非暴力溝通,最好的辦法是和孩子討論哪些行為是被父親接受的,哪些行為存在危險而不被接受,做到父親與孩子“雙向了解”。另一方面是仔細聆聽孩子的訴說,家長應該心平氣和地找出孩子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理由,并能與孩子產生共情。

2.關注孩子的內心。

孩子的行為是內心感受的體現,父親管教應格外關注孩子的內心。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首先要尊重孩子,放下對孩子的過高期望,不要經常支配或指責孩子,更不要希望孩子會變成你想要的樣子。這樣孩子會變得很脆弱,并且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其次對孩子的評價以鼓勵為主,切記不要用“怎么這么笨,跟豬一樣”“真是沒出息”等這樣的話給孩子下定義、貼標簽,直接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不管孩子取得多大的成績,作為父親應該及時給予不同形式的表揚與肯定。爸爸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即便孩子犯了錯誤,也應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從“失敗”中走出來。

3.運用語言定義感受。

盡早幫助孩子用語言來定義自我感受,如喜歡、討厭、生氣、恐懼、羞恥等,并教會孩子以更成熟的方式調節自己的情緒。

4.利用正面管教,適度的獎勵和表揚能夠提升孩子的自尊心。

正面積極管教較懲罰而言,更能有效地使孩子長期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待孩子,爸爸應該不懲罰也不嬌縱,在溫和的氛圍下,才能培養出自律、有責任感、懂合作以及自立的孩子。

5.爸爸應該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孩子天生善于觀察與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事實證明,孩子最初的行為習慣都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一個孩子的學習態度、道德品行,與父母的榜樣作用有直接的關系。父母愛學習,孩子也就愛學習;父母愛勞動,孩子也就愛勞動;父母樂于助人,孩子也會樂于助人,這就是榜樣的作用。因此,父親要有“榜樣精神”,時時刻刻做孩子的行為“標桿”。

爸爸帶娃方法解讀

棍棒教育,必定是深化親子矛盾的催化劑,即便在短時間內起效快,但后遺癥非常嚴重。爸爸帶娃的過程中應該主張正面管教,堅持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去與孩子相處,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幫助、互相信任,與孩子共同成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阳县| 司法| 贵溪市| 靖安县| 东方市| 夏邑县| 虎林市| 宿迁市| 松原市| 安义县| 惠安县| 陈巴尔虎旗| 威海市| 哈尔滨市| 洞口县| 聊城市| 东城区| 东乡| 赤水市| 菏泽市| 长汀县| 肇庆市| 高青县| 和硕县| 宾阳县| 杭锦旗| 资兴市| 英吉沙县| 高陵县| 青河县| 汨罗市| 香港| 玉林市| 英超| 昌图县| 合川市| 六安市| 平塘县| 久治县| 农安县| 永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