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代文人:他們把生活過成了詩
- 李顏壘
- 2221字
- 2024-05-07 18:41:01
魏征:諍臣風貌智臣骨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也有說在河北晉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透過歷史千年的光陰,只見唐朝那段繁華的歲月里,上演著一幕幕醉人的喜劇,而其中卻有一個“嫵媚動人”的小老頭的身影,很是顯眼。
貞觀六年的金秋時節,太宗李世民設宴飲樂。席間,他湊到自己的大舅子長孫無忌耳朵旁邊,說:如果我不聽那個叫魏征的小老頭的進諫,他就會拿架子不理我,你說這是為什么?
誰知魏老頭的耳朵不但長還靈,他立馬湊了過來:我進諫就是有意見,您意見都不肯聽了,我還搭理您,您就真要自行其政了,我這是沉默抗議。
李世民生氣地說:你不會先應付我一句,轉過頭再來進諫嗎?
魏老頭繃著臉道:我若當面順從轉身卻說壞話,可不符合圣人的教訓。
大唐天子覺得這老頭說話的模樣逗極了,便指著他說:人道魏征粗魯傲慢,我怎覺得他“嫵媚動人”呢?
這事情記載在歐陽修編的《新唐書》中,其中的言辭對魏征滿是贊譽。魏征粗魯傲慢的進諫倒是真的,他是出了名的率直性子,前后共勸諫唐太宗200余次,成功率很高。盡管魏征很少直接參與各種政策的制定,但正是他敢做人所不敢做,敢說人所不敢說,避免了唐太宗的不少錯誤,對貞觀盛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諫太宗十思疏》,是留給李世民乃至后代帝王最寶貴的治國財富。因此,他們被稱作理想的君臣。
魏征與李世民是封建社會中罕見的一對君臣:魏征敢于直諫,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三番兩次“犯上”,而且基本上都采納。費正清就說:魏征在朝廷起了清廉剛直的表率作用和限制皇權的作用。他成為太宗時期政治特色的一個象征,這個特色就是君臣以誠相待,彼此坦率地交換意見。能成就君臣之間的坦誠相待,古往今來,唯有太宗魏征一對。魏征的直諫成就了太宗最善于納諫的美名,而太宗之明反過來也成就了魏征一代諫臣的榮譽。
看看商之比干、夏之關龍逢、明之李仕魯的下場就應該羨慕魏征生逢其時,換成在商紂、夏桀時代當官,不說直言200次,一次就足以要了其性命。當然李世民大多接受魏征的觀點,還在于他的建議基本都是正確的。他一貫重視與民休息,反對鋪張浪費,即使在群臣一致要求搞封禪大典,而唐太宗也傾向于搞封禪的形勢下,他也一個人表示堅持反對立場。他提醒唐太宗要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君臣要以誠相見,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居安思危”等名言,都十分精辟,歷來被世人奉為治世、修身格言。魏征還善于運用歷史教訓,提醒唐太宗的為人處世,尤其擅長拿出隋煬帝這個反面教材來類比,太宗最怕的就是和隋煬帝一樣亡國,因此效果極佳。
魏征讓后來者敬佩的地方還在他從來不看皇帝的臉色,管他陰晴圓缺,照說不誤。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稍一不慎,就有殺身之禍,可是魏征不在乎,該怎么提就怎么提。
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那么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征!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么?”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賀呢!”太宗聽后,怒火頓消。
毫無疑問,魏征和太宗在貞觀年間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政治“婚姻”。他們兩人的默契配合是貞觀一朝政通人和的小縮影。封建社會,君在臣的眼里是不可隨意冒犯的,君臣之間有一道不可跨越的鴻溝。一個朝代從來不缺少有想法、對君主有意見的人,但能像魏征那樣大膽地說出來,絲毫不留一點在心里的人太少了。魏征是幸運的,唐太宗也是幸運的,他們相逢在歷史的轉折點上,共同奏響了封建社會的一段和音。魏征每一次的突然出現,唐太宗都能預感到即將發生的事情,因此也出現一個令人捧腹的小插曲。
唐太宗得到了一只鳥,喜歡得不得了,有一天他正在逗鳥,有人通知他魏征來了,唐太宗一看不好,鳥沒地方放了,就藏在自己懷里。魏征一進來,發現唐太宗神色異常,再看旁邊放著的籠子,大抵明白他之前在干什么,但是沒有說什么,繼續向唐太宗報告另一件事,從隋朝滅亡開始,大半天沒完沒了,直到發現唐太宗懷里的鳥不動了才告退。魏征走后,唐太宗發現鳥憋死了!
初一看來,此事容易令人發疑:究竟誰是皇帝。憋死了一只鳥并不可怕,憋死一個國度才可怕,這一點太宗還是明白的。但是唐太宗再厲害,估計也很難想到他當年從太子建成那里招降來的魏征會是一個“膽大妄為”的諫臣。從魏征開始侍唐以來,唐太宗歷經了從“受不了”到“還能接受”,直到最后簡直離不開魏征的地步,見到魏征先正己都成了習慣。
公元643年,魏征去世。唐太宗揮淚說出了心聲:“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魏征是特殊時代涌現出來的特殊人物,在君臣齊膝而談的氛圍里,誰不能通過每一段求言、爭論、辯駁,看到盛世的身影朝著他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