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從容養(yǎng)育慣不壞
- 喆媽
- 2400字
- 2024-05-07 18:39:17
生活參與度:鍛煉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根據(jù)調(diào)查結果顯示,在我國,小學生做家務的平均時間只有12分鐘。也就是說,大部分孩子很少會參與家庭勞動或者很少有機會參與到家庭勞動中。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有些家長會擔心孩子做家務弄臟衣服、耽誤學習,甚至擔心孩子會傷到自己,這些都是家長拒絕孩子“生活自理”的理由。媽媽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中,提升孩子的家庭生活參與度,這樣才能讓孩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很多家庭的父母似乎沒有讓孩子參與家庭活動的意識,認為只要孩子能夠聽話,接受來自父母的照顧就可以了。然而,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們開始對家庭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因此,他們會有想要動手嘗試的欲望。媽媽們要知道,這是鍛煉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絕佳機會。
為什么要鍛煉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這個問題看似不難回答,因為我們不可能永遠陪伴在孩子左右,以后孩子勢必會有自己的生活,所以孩子需要照顧自己,甚至學會照顧別人。即便我們知道問題的答案,但是還是有一些媽媽“拒絕”孩子學著照顧自己,干涉孩子參與家庭生活,認為孩子的時間應該都用在學習上,從而忽視了對孩子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一個不懂得照顧自己的孩子,他們是無法真正做到獨立的,甚至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因此,媽媽不妨盡可能多地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一件小事情,讓孩子體會到參與家庭生活的樂趣,同時也能夠激發(fā)孩子獨立自主的愿望。
媽媽帶娃實例
張曉梅小時候受了不少苦,有了孩子之后,她決心不讓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樣受苦。于是,在女兒小學六年的時間里,她除了讓孩子學習之外,從來不會主動安排孩子做任何家務。張曉梅認為自己不讓孩子接觸家務是愛孩子,然而女兒到了初中,開始了必須自理的住宿生活,此時,張曉梅的女兒極度不適應。
女兒在學校住宿的第四天,張曉梅接到了女兒班主任的電話,電話里老師說女兒很不適應住宿生活,希望張曉梅能去一趟學校。
張曉梅來到老師辦公室,老師對她說:“您的女兒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會哭。開始我們老師也不清楚為什么,后來才知道她是因為對環(huán)境不適應,導致內(nèi)心很恐懼,感到孤單害怕。”
張曉梅曾經(jīng)也想過女兒可能會不適應集體生活,但是沒想到女兒適應能力會如此差。
“不僅如此,您女兒在學校住的這四天,她每天晚上的洗腳水都是讓女班長幫她打的。難道她在家連洗腳水都不會自己打嗎?”面對老師的質(zhì)問,張曉梅覺得很尷尬,老師緊接著說:“或許在家您沒讓她做過家務,但是在學校自己的衣服總要自己洗吧?自己的餐具也要自己刷干凈吧?自己的被子總要自己疊整齊吧?”
面對老師的問題,張曉梅意識到自己曾經(jīng)的想法是多么無知,她一直認為女兒還小,沒必要這么小就做家務,長大了自然就會了,現(xiàn)如今卻害了女兒。
周末,張曉梅將女兒接回家,開始嘗試讓女兒幫自己擇菜,晚上她沒有再幫女兒打洗腳水,也沒有幫女兒疊被子、擠牙膏……而是都讓她自己來做。
在生活中,像張曉梅這樣的母親其實并不是個例,很多媽媽認為孩子需要將全部精力放在學習上,根本沒有必要花費時間去做家務。有些媽媽認為做家務本身就是大人的事情,不應該讓孩子過早地承擔這些繁瑣的事情。然而,當孩子需要獨立面對生活的時候,媽媽才會發(fā)現(xiàn),只有生活能自理的孩子才能夠很快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也只有這樣的孩子才能照顧好自己,從而有能力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
媽媽帶娃妙招
哈佛大學曾經(jīng)做過一項研究,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做家務的孩子在成年后的就業(yè)率是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的15倍;另一方面,不做家務的孩子的犯罪率比愛做家務的孩子高出10倍。那么,在生活中,媽媽該如何更好地鍛煉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呢?
1.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要承擔的家庭責任
媽媽要讓孩子意識到,在整個家庭中,做家務不是某一個人的事情,也不僅僅是大人的事情。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責任讓家里變得更美好、整潔。不僅如此,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事情應該由自己去完成,父母沒有責任代勞。讓孩子意識到他們作為家庭的一員,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他們必須要承擔的家庭責任。
2.給予孩子尊重,讓孩子有所選擇
如果孩子對做家務、做事情表現(xiàn)出不喜歡、不耐心的態(tài)度,媽媽不要強迫孩子,而是應該選擇一種公平的方式,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比如,可以與孩子商量,問孩子是選擇整理自己的書架,還是選擇掃地,讓孩子從中選擇一個自己相對喜歡做的事情。
3.將家庭任務具體化
媽媽千萬不要給孩子下達模糊的命令,否則孩子很可能不知道如何去做,甚至面對命令表現(xiàn)出迷茫的神情。比如,媽媽經(jīng)常對孩子說:“把這里收拾干凈。”可是怎樣的狀態(tài)算得上是干凈呢?媽媽不妨對孩子說:“把你的玩具放到箱子里,把繪本放到書架上。”讓孩子知道每個步驟如何操作,這樣一來孩子自然就會按照媽媽的要求行動。
4.家庭成員態(tài)度要積極
要想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首先媽媽要能生活自理,不僅是媽媽,其他家庭成員也要盡量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比如,在媽媽讓孩子去洗干凈自己的襪子時,媽媽要保證自己的襪子已經(jīng)洗了。媽媽不要說完讓孩子不要亂扔玩具,扭頭一看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衣服全都堆在沙發(fā)上。
5.從簡單的事情開始教
媽媽要想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要先讓孩子從小事做起,從簡單的事情學起。比如,先讓孩子學習洗小件衣物,再教孩子如何洗大件的衣物。在這個過程中,媽媽要先教孩子洗衣服的具體步驟,而不是上來就讓孩子自己洗。
讓孩子參與到生活中,這能讓孩子具備家庭責任感,對孩子責任心的養(yǎng)成也是十分有幫助的。當然,對于媽媽來講,孩子在家庭中的參與度越高,越有利于親子感情的培養(yǎng)和深化。
媽媽帶娃解讀
專家指出,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家庭生活參與度高的孩子往往具備必要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生活參與度,在這里主要指的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參與能力,很多家庭只允許孩子參與到學習中,不允許孩子花費時間做家務,這顯然對孩子人格培養(yǎng)是不利的。家庭生活參與程度直接影響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同時,也會影響孩子獨立性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