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我小時候是在福建山村長大的。
還記得稻谷拔節的那些日子,山谷里,午后或傍晚,走在稻田邊,稻谷拔節的聲音,喀喀喀喀,清脆嘹亮,悅耳動聽,生機勃勃,與小溪里流水的聲音、蟲兒的鳴叫聲融成一片。
上學后,從《荀子·天論》讀到“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意思是說日升月降相互交替照耀,四季輪流控制著節氣,萬物各自得到“和氣”而產生,各自得到滋養而成長,這就是大自然的奇妙之處。
我們與萬物一起,順應四季,身心滋養,順勢生長。
春,田里可以采摘到鼠曲草,鮮嫩的葉片可以和糯米一起,做清明粑粑。包一些紅糖做夾心,鍋里放點兒豬油,兩面煎到微微焦黃,好香好香。
夏,是草木繁茂、谷物抽穗、萬物生長茂盛的季節,《黃帝內經》寫道“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而我的記憶里,是山谷里的蟬鳴聲,是河塘里碧綠的蓮蓬,是成片的稻田與耀眼的金黃。
秋,我聽到的是打谷機鏗鏗的聲響,感受到的是扛稻谷時谷穗在脖子部位劃出血痕后的刺痛。秋風拂面,山里可以采摘到很多野生的莓果,筷子頭左右大小,紫紫紅紅的,可以抓一大把塞到嘴里吃,很甜,連牙齒都會被染成紫紅色。
冬,我嘗到的是好甜好甜的南瓜。田園里,會留幾個大南瓜到霜降,打了霜后,再摘下抱回家,切下一大塊蒸了吃。大把的南瓜子都漿到木板墻壁上,風干,待來年當種子用。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循環,《黃帝內經》提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美食則源于我們對生活的熱愛。中醫,則在這樣的熱愛上,增加了一份厚實的關愛。
食物的本味,用心體會,加上藥食同源,食材源自天地的一股清靈能量,基于中醫的思維,我們可以搭配出能更好地支持到每個人身心健康的菜譜。
在二十四個節氣里,順應天時,照應身心,我們細細調整,務求這樣的護佑,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
我們,一直都值得擁有食物之美,以及食物的養護與療愈力量。
楊千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