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財務風險防范速查手冊
- 劉靳
- 10字
- 2024-05-17 10:07:40
第一章 財務風險的內涵
第一節 風險的定義與種類
一、風險的定義
早在19世紀,西方古典經濟學家就提出了“風險”這一概念,認為風險是經營活動不可避免的附帶產品,經營收入是因承擔風險而得到的報酬。但隨著現代經營理論的發展,經濟學界更傾向于“風險中蘊含變革和機會”的理念,即“危中有機”。
2006年,我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將企業風險定義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的影響”,并以能否為企業帶來盈利等機會為標志,將風險分為純粹風險和機會風險。純粹風險指的是只產生損失的風險;機會風險指的是盈利和損失可能性并存的風險。
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風險。
(1)企業風險與企業戰略相關。企業的戰略不同,相應的運營流程與經營組織會有所不同,因此企業面臨的風險也就不同。
(2)風險是一系列可能發生的結果,而不是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因此,在理解和評估風險時,企業會涉及眾多的不確定性。
(3)風險既具有客觀性,也具有主觀性。不同風險的實際發生需要一系列客觀條件,而經營者可以通過主觀選擇或改變不同的客觀條件,從而使自己面對的風險產生變化。
(4)風險與機遇并存。大多數人只關注風險不利的一面,本能地厭惡風險帶來的競爭失敗、經營中斷、資產損失、決策失誤等。但其實風險本身不一定是壞事,風險與機遇總是并存的,如果只看到風險不利的一面,就無法把握風險帶來的機遇。
二、風險的種類
企業面對的風險分為兩大類: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外部風險主要包括政治風險、法律風險、社會文化風險、技術風險、自然環境風險、市場風險、產業風險等;內部風險主要包括戰略風險、運營風險、操作風險和財務風險等。
1.外部風險
(1)政治風險:指完全或部分由政府官員行使權力,或因政府組織的行為而產生的不確定性。雖然政治風險更廣泛地被跨國企業所重視,但它適用于國內外所有市場。政治風險通常包括外匯管制規定、進口配額與關稅、組織結構、最低股比,以及信貸政策等。
(2)法律風險: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因自身經營行為不規范或外部法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而造成不利的法律后果的可能性。此外,合規風險與法律風險可能會交替存在,給企業經營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3)社會文化風險:指當地不同的社會文化給企業的經營活動帶來的影響。企業并購、跨國經營、企業文化等會受到社會文化風險的影響。
(4)技術風險:廣義上指某新技術給某一行業或某些企業帶來機會的同時,可能對另一行業或另一些企業構成的巨大威脅;狹義上指對于企業自身而言,因技術本身的復雜性或其他不確定性因素導致技術開發失敗的可能性。狹義的技術風險分為技術設計風險、技術研發風險和技術應用風險。
(5)自然環境風險:指企業因生產經營或其他方面破壞了自然環境而產生損失的風險。這種損失既有經濟上的,也有聲譽上的。
(6)市場風險:指市場的復雜性和變動性為企業帶來的與經營相關的風險,包括價格的變化、供應商的變化、客戶的變化、政策的變化及競爭的變化等。
(7)產業風險:指在特定產業中與經營相關的風險,包括產業周期、產業波動和產業集中度。
2.內部風險
(1)戰略風險:指企業在戰略管理過程中,由于內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以及經營主體對環境的認知力和適應力有限,導致企業產生整體性損失或戰略目標無法實現的可能性及其損失。戰略風險包括戰略過于保守、戰略過于激進和戰略頻繁變動三種形式。
(2)運營風險:指企業在運營過程中,由于內外部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經營活動失敗或經營活動達不到預期的經營目標的可能性及其損失。運營風險包括產品風險、市場開發風險、組織效能風險、管理結構風險,以及內外部管理者道德風險等。
(3)操作風險:指由于內部程序、人員和系統的不完備或失效,或由外部事件造成損失的風險,表現為內外部欺詐、雇傭風險、客訴風險、資產風險,以及經營中斷風險等。
(4)財務風險: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由于內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無法控制的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獲取的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偏差的可能性。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不能被完全消除,但企業管理者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來降低財務風險。
隨著現代企業對財務管理的要求不斷提高,財務管理對風險管理的關注不能僅局限于財務風險,而應關注企業所面臨的所有與財務相關的內外部風險。層級越高的財務成本管理者,越要更多地關注外部風險和戰略風險,執行層應重點關注內部風險。不同層級財務的定位見表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