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擊孩子的話,拯救孩子的話
- (日)出口保行
- 810字
- 2024-04-18 18:25:56
● 為什么“為了孩子好”,反而會導致孩子犯罪?
在開始第1章前,我想先在本章中傳達育兒中的重要前提。
父母為了孩子著想,常常說出“要那樣做”“這樣做不行”等各種各樣的要求。人類作為社會的一員而生活,獨自一人是無法生活的,所以人類必須具備社會屬性。“不能偷別人的東西”“不能實施暴力傷害別人”等,這是父母必須教授給孩子的社會規則。為了避免孩子步入社會后陷入困境,教給孩子最基本的規則是父母的義務。
在我所觀察到的失足青少年的父母中,我認為有一部分父母采取過度放任的態度,并且放棄了作為父母的責任。當孩子出現某些不良行為時,他們仍然秉持“那是孩子做的事情,與我無關”“不是我的責任”的態度。父母這樣的態度,不可能給孩子帶來良好的影響。
有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少年院1的老師們認為,少年院中收容的失足少年的父母們身上存在問題。根據這項數據,法務教官們認為監護人們最大的問題是“對孩子的行為缺乏責任感”(62.5%),其次是“對孩子言聽計從”(50.2%),再次是“對孩子的行為漠不關心”(49.1%)。由此可見,許多少年院的老師們認為父母缺乏責任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法務教官感受到的監護人身上的問題

有些父母不教給孩子社會規則,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他們只會推脫說“這是孩子自己任性做的事,我不知情”。待在這樣的父母身邊,孩子就不懂得思考責任是什么。可想而知,這些孩子們改過自新的道路也會充滿坎坷。
另一方面,為了讓孩子具備社會屬性而說的話,比如“要那樣做”“這樣做不行”等,也可能會束縛孩子,使他們走向錯誤的人生道路。
“我這么做是為了孩子好。”
這句話我已經不知道從失足少年的監護人嘴里聽過多少次了。
有些父母既沒有對孩子放任不管,也沒有虐待孩子,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非常努力地教育孩子。他們為孩子著想,為了孩子好,對孩子苦口婆心地說了很多話,結果很多父母都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沒想到我的孩子做了這樣的事……”
父母為了孩子好而做的事情、所講的話,為何會導致孩子違法、犯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