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擊孩子的話,拯救孩子的話
- (日)出口保行
- 1355字
- 2024-04-18 18:25:56
前言:我從在法務省見到的10000名罪犯身上學到的事情
犯罪、違法、不良行為的發生,與成長在什么樣的家庭環境中有很大的關系。在家庭環境中,并非只存在虐待和棄養兒童、貧困等這類明顯的教育不足。
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父母出于為孩子好而說出的話語,可能反而成為了“打擊孩子的話”,并毀掉孩子的未來。
沒錯,父母在育兒方面不易覺察的小疏忽才是問題所在。
對10000名罪犯、失足青少年進行心理分析后,我對此深信不疑。
雖然目前我在大學教授心理學,但以前在日本的法務省工作過。在法務省從事心理工作的22年里,我曾供職于青森、橫濱、高知、松山的4所少年鑒別所1,關押重大刑事犯的宮城監獄,以及東京拘留所。
此外,我還曾在霞關的法務省矯正局和法務省大臣官房秘書科、法務省綜合研究所等處工作過。
我對很多類型的犯罪,以及有違法行為的青少年進行過心理分析。
當我在東京拘留所工作的時侯,正值二戰后日本的犯罪案件數量達高峰的時期。從盜竊犯相關人員,到指定暴力團、大規模盜竊集團、外國犯罪集團等,我對在日本發生的各種類型的犯罪進行過心理分析。另外,由于宮城監獄集中關押了包括被判處無期徒刑在內的長期服刑犯,所以我也對實施搶劫、強奸殺人、恐怖襲擊殺人、騙保殺人等各種窮兇極惡的罪犯進行了心理分析。在少年鑒別所中,我也嘗試對偷竊、使用興奮劑等各類型的失足青少年進行心理分析。以上的每段經歷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記憶猶新。
雖然違法、犯罪行為本身是絕對不可以原諒的,但當我看到失足青少年們時,在某種程度上深感他們其實是大人們的“犧牲品”。因為那些青少年們并不是自己主動變壞的。
正如本書開頭所述,在一個看似沒有問題的家庭里,很多情況下,監護人“覺得是為孩子好”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卻并非如此。這就像“扣錯扣子”一樣,最初的一步錯,將導致步步錯,最終釀成大問題。
當然,世界上沒有哪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罪犯。
絕大多數父母在得知自己孩子的違法行為時,都會大吃一驚,“真沒想到我家的孩子竟然做出了這樣的事”。
周圍的人也會十分震驚,感嘆“那么好的孩子為什么會犯罪呢”,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甚至有些家庭還被周圍人認為是“如畫般的理想家庭”。但是,如果耐心地探尋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心理軌跡,就會發現犯罪一定是有緣由的。
怎樣才能使孩子適應社會、幸福地生活下去呢?周圍的大人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我曾對10000名罪犯和失足青少年進行了心理分析,這也意味著我接觸過很多育兒失敗的案例。了解育兒失敗案例不僅可以預防育兒失敗,還可以成為思考“如何成功養育孩子”的契機。換言之,這與所有的父母息息相關。
因此,我根據以往的經驗,寫了這本育兒書籍。這是我第一次執筆撰寫面向大眾家庭的書籍,所以書中或許會存在個別不易理解之處。但我希望,本書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另外,本書列舉了一則違法、犯罪的案例。當然,出于保密原因,不能將本人在現實中負責過的心理分析案件原封不動地記敘下來。因此,本書中的案例皆為虛構,案例中人物的名字均為化名,但大部分內容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為了不照搬真實的案件,我在本書中改寫了事件細節,或者將兩個以上的案件組合在一起進行撰寫。
在本書中,我將列舉出特別典型的“打擊孩子的話”,同時加以說明,以便能夠更好地運用到父母真實的育兒和教育中。
2022年7月
出口保行
1 日本處理違法少年問題的專門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