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擊孩子的話,拯救孩子的話
- (日)出口保行
- 1559字
- 2024-04-18 18:25:59
● 調整育兒方針的前提是建立信任的親子關系
父母為了使孩子過上自律的社會生活,常常站在管教的立場上。同時,父母對自己深愛的孩子也有“我想讓他變成這樣”“讓他大顯身手”的想法。這些便會形成“育兒方針”。正如本書前文所述,由于父母容易陷入確認偏誤,所以適時地反思育兒方針是非常重要的。
話雖如此,我認為不是所有人都對孩子有明確的育兒方針。很多情況下,父母以自己經歷過的事情和體驗為基礎,認為是“好的做法”就會運用于教育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告訴他們“要重新考慮育兒方針”,他們也會感到莫名其妙,然后繼續做“認為對孩子好”的事情。
如今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父母不斷地獲取信息,了解到那個育兒方法好,這個育兒方法好,而難以確定自己的育兒方針。
像這樣,在許多父母尚不明確育兒方針的情況下,我想先告訴您一個前提。
那就是,親子間的信任關系才是至關重要的。
頻繁地改變教育方針并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無法信賴那些說話總是反復無常的人。更糟糕的是,父母在不告知孩子的情況下擅自改變教育方針。如果孩子不知道父母為何改變教育方針,便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
本書中所介紹的犯罪案例的共同之處在于,孩子們不信任他們的父母。孩子從對父母不信任開始,慢慢地演變為對整個社會感到不信任和疏離。
對孩子來說,“無法信任包括父母在內的大人”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少年院的老師親身教導孩子們,“大人不是敵人,其中也有值得信任的人”,告訴孩子們“可以信任大人”“沒問題的”。老師們在與孩子建立信賴關系的基礎上,為孩子們指明重新做人的道路。無論多么完美的指導方法,如果不能讓孩子們信任大人,那便毫無效果。
因此,如果我們在中途調整孩子們的改過自新計劃,肯定會提前進行說明。因為基于心理分析為每個孩子制訂的計劃只不過是一個假想方案。在實踐的過程中,會出現“還是改變方針比較好”“還是改變計劃的這一部分比較好”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我會認真地進行解釋,“實際上,我基于這樣的假設制訂并執行了方針,但現在發現,這種假設好像是錯誤的。所以,我轉變了計劃的方向”,之后再更改方針。如果隨意更改計劃的話,則會讓孩子陷入內心混亂中,也會破壞信任關系。與其隨意改變,還不如不改變。孩子對不信任感的反應是非常敏感的。
例如,您一直以來都對孩子說“你是哥哥,要好好表現,成為弟弟妹妹的榜樣”,但假如您意識到這種話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您會怎么辦呢?
如果您突然開始對孩子說“不要在意周圍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可以”,孩子內心將會陷入混亂中。孩子會覺得“那你以前說的話為什么不算數了”,可能會對您產生不信任感。
“以前,我總是說,期待你能承擔起作為哥哥的責任。如果那些話給你帶來壓力的話,我覺得很抱歉。因為我希望你能幸福,所以我以后會盡量不再說以前的那些話了。兄弟姐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我希望你們每個人都能發展自己的個性。”
如果您能這樣好好地對孩子解釋,就沒問題了。孩子們應該也會信任能夠這樣與自己溝通的父母。
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的話,可能您會覺得“即使和他說了也聽不懂吧”,但絕不是這樣的。當然,小孩子可能聽不懂具體的道理,但他們能夠明白父母想與自己交流,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在認真地對待自己,所以會感到安心。認真地對孩子進行解釋,這件事本身是很重要的。
就算是父母也有犯錯的時候,無須為此感到羞愧。因為人無完人。
如果您之前對孩子說的話是錯誤的,現在想換一個更好的方法,那么不要敷衍,也不要嫌麻煩而忽略溝通,向孩子解釋清楚是很重要的事情。
只要親子間建立信任的關系,那么父母和孩子一定能夠攜手度過人生中的種種危機。
1 對品行不良和犯罪少年實施矯正教育的機構,主要工作是對被收容者施以職業訓練和思想矯正。
2 出處:2021年版《犯罪白皮書》(法務省)。
3 出處:2021年版《犯罪白皮書》(法務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