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擊孩子的話,拯救孩子的話
- (日)出口保行
- 1157字
- 2024-04-18 18:25:58
● 經常反思自己是否單方面地施壓于孩子
為了擺脫育兒過程中的確認偏誤,重要的是反思自己有沒有覺得“為了孩子好”而強迫孩子做事。沒有必要將這個問題思考得過于復雜,只要夫妻間、監護人之間經常溝通就可以。通過了解他人的看法、想法,或許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偏見,而且家人之間也能夠指出來彼此的思維固化之處。
例如,母親“想讓孩子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藝特長。為了提升孩子的能力,父母應該給予孩子開啟最初學習的契機”。另一方面,父親則認為“如果因為忙于學習技能,而減少了與朋友玩耍的時間,就太可憐了。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有自由玩耍的時間才是最重要的”。
上述假設是非常普遍的情況。如果夫妻之間通過交流,彼此都覺得“確實還有其他的思考方式”,然后尋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那就再好不過了。孩子們也能感受到,父母是在為自己進行溝通,是在為自己著想。溝通的過程本身是很重要的。
最糟糕的情況是,父母們面對孩子,各自有著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有些家庭會對孩子說“雖然媽媽是那樣說的,但是爸爸是這樣想的”,這樣一來,孩子內心便會陷入混亂。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孩子會有區別地表露出“給媽媽看的臉”“給爸爸看的臉”。但是,這并不能一直持續下去。對孩子而言,這是一種巨大的壓力,不知何時便會爆發出來。
在對少年院中孩子的監護人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育兒問題上,監護人選擇“夫妻間的育兒方針不一致”的比率很高。
問卷中選項最高的一條為“對孩子嘮嘮叨叨”,約七成的母親會這樣做。
失足青少年的監護人需要反省的事情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到因育兒方針不一致而對彼此感到不滿的夫妻。妻子覺得“我明明是為了孩子才這樣做的,老公卻不幫我。他什么都不明白”,然后對孩子的干預越來越升級。因為她認為自己必須教導好孩子。這樣一來,偏見反而不斷被強化。
實際上,當我在面談中詢問監護人“你們之間溝通過嗎?”,有不少人會不滿地說“無法交流”“跟他(她)說了也不聽”,并且雙方都認為“是對方的錯”。這樣看來,父母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偏見,而這種偏見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倘若夫妻之間能夠多進行溝通,努力去理解與自己不同的想法,那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問題并不在于“方針不一致”這件事本身。
因為夫妻本就是不同的人,雙方的價值觀自然有所不同。育兒方針不一致,也是極其常見的事情,或者說不一致才是常態。但是即便不一致也沒關系,重要的是雙方進行溝通。
當單親家庭中缺乏互相溝通的人時,我推薦您去公共機構進行咨詢。如果和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等親人一起去,但當您與他們意見相左的時候,恐怕還是很難進行溝通。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是求助專家。特別是在沒出現問題的時候,可以去咨詢專家:“我采取了這樣的育兒方針,請問你覺得可以嗎?”
當然,自我檢查也是發現確認偏誤的方法之一。本書也將向您介紹自我檢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