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縣城擺攤
- 重生1980:發家致富
- 其路悠然
- 2407字
- 2024-04-19 18:30:00
晚上,吃完晚飯后,才八點鐘,老丈人一家就紛紛回屋做睡覺的準備。
農村晚上的娛樂活動很少,大多數人家都是吃完晚飯后就在院子里說說話,稍微消消食,然后就準備回屋睡覺,基本上九點村子就暗了一大半。
林正陽和李素華還沒有睡,屋里點著油燈,借著油燈的微光在敷藥。
經過兩天的吃藥敷藥,李素華的腿已經消腫不少,加上有醫院的夾板固定,受傷的腿可以稍微移動,晚上睡覺也不會疼醒了。
“你覺得我趁著這段時間到縣城試著賣米糕咋樣?”林正陽順口說道。
話音剛落下,李素華臉色一變,聲音中帶著疑惑說道:“不行吧,這可是投機倒把,被逮住了是要坐牢的!”
林正陽當即解釋道:“不過擺個小攤兒賣點小吃點心而已,算什么投機倒把?”
“我姐說了,由于大批知青返城,但是城里沒有多少崗位安置他們,為了解決這些人的生計問題,國家已經逐漸允許待業知青到街上擺攤了。”
“而且我也問過了,投機倒把案件一般是由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審查處理,只有情節嚴重和重大投機倒把案件才會交由公安機關處理,像這種擺攤行為,頂多就是被工商行政部門沒收所得,不太會坐牢。”
李素華猶豫了一下,問道:“所以今天你才跟阿媽學做米糕,一開始就有這么個想法了?”
林正陽點點,這是他目前最快想到的辦法。
“真能掙到錢?”
“只要做的不是那么難吃應該能賺到錢。”
林正陽可是經歷過這個時代,只要能舍得面子去擺攤賣東西,怎么都能賺錢。
能賺錢的原因很簡單,首先是因為政策,這個時期很少有人了解政策,不敢明目張膽的擺地攤,所以就沒有競爭對手。
其次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老百姓的收入明顯提高,可支配的金錢增多,而有了錢,消費自然就上來,市場開始興盛。
在有市場還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這要是還賺不到錢,那可真就是自己的原因了。
林正陽繼續說道:“我已經決定不考大學了,但也不想像我阿爸阿媽那樣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過日子,或許能進廠當工人,卻不是我想走的路。”
前世他沒有考上大學,在家務農了兩三年后在二姐林若華的幫助下進了縣里的水泥廠保衛科,成為一名警衛。
他就在保衛科里一直干到了水泥廠90年代末的股份制改革,國營水泥廠被私人承包,然后就下崗失業了。
之后的人生就是一直處于渾渾噩噩的中,想做生意沒本錢,自己也沒有什么技能,唯一就會一點農活,就回到老家承包一些土地,種一些果樹,成為一名果農。
上輩子李素華去世后,他也就放棄了種果樹,重新回到城里生活,找了小區看大門的活,茍活著。
李素華本來聽著丈夫聊起擺攤的事,冷不丁的從丈夫口中知道了他已經決定不打考大學了。
她趕緊問道:“什么是決定不考大學?”
李素華還不知道林正陽已經跟哥哥們說了不考大學的事。
林正陽知道這件事到底是要跟她說的,于是就趁著今天早晚上說了出來。
“不考了,我已經考了三次,都沒有考上,說明我注定和大學沒有緣分。”林正陽正視道。
除了說自己的想法,他隨后又解釋了政策規定,已婚者不能參加高考報名。
李素華聽完林正陽的解釋后,眼睛泛紅,淚水在眼眶里打轉,一副要哭出來的樣子。
看得林正陽趕緊把媳婦摟在懷里安慰起來。
“別哭,別哭,又不是說一定要上大學,留在家里也可以有一番作為。”
“可是你都努力了這么久,現在放棄太可惜了。”
“難道你想讓我跟你離婚參加高考?傻丫頭!”
李素華擺擺頭,才不希望跟林正陽離婚呢,不過既然丈夫已經有了決定,她只能支持,“你做什么我都支持你。”
夫妻倆睡前的談話適時的結束,林正陽吹滅油燈,兩人相擁睡去。
……
第二天早上,老丈人一家早早的出去干農活。
林正陽昨天已經跟丈母娘說好,借家里的五十斤舊米去做米糕。
他沒有跟丈母娘說去擺攤的事,只是說他們陸村有人要辦喜事,聽林正陽說會做米糕,味道還不錯,于是就向他定了50斤米糕。
丈母娘還是比較疼惜女婿,同意女婿借米的事。
林正陽早早的就開始用石磨把大米給磨出來,然后開始蒸米糕。
像是蒸籠和保溫的爐子昨天他已經準備完畢,包裝米糕的紙袋也糊好,所有的一切都完成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今天是第一天出攤,而且也還是第一次做這么大的量,林正陽手忙腳亂的,好在這一切他已經提前準備,終于在規定的時間里做好了。
昨天他在村里問過了,今天有牛車要上縣城,已經和人家說好,載一程。
林正陽坐在牛車上,行駛在鄉間的泥土路,看著道路兩邊還未播種的土地,雖然顯得荒涼,但更多的是一種空曠,呼吸著大自然最清新的空氣,他此刻的心情非常好。
盡管現在的他窮得兜里僅有五毛錢,但他的精神世界是富有的。
前世,他因為沒有考上大學,心中帶著遺憾,就像一根刺長在心里,甚至在家務農的那幾年過得是渾渾噩噩,如行尸走肉一般。
即使后來他漸漸走了出來,但是每當夜深人靜,對自己沒有把握住改變人生機會而無比悔恨,那種情緒侵蝕著他的心。
現在的他已經做到了忘卻和釋然,不再處于自我矛盾中。
上午十一點,林正陽終于到了縣城,不過他卻沒有到城區中心,而是去到了位于縣城偏郊的水泥廠門口。
林正陽所在的鳴山縣,縣城雖然人多,但畢竟改革開放剛剛開始,人們的思想還是比較落后,對于個體經濟暫時不是很能接受。
但林正陽不會直接在城區賣米糕的,那里雖然人多,但也容易引起注意。
但是縣水泥廠這邊人也多,地處的位置卻屬于縣郊,整個廠子白天班有七八百名工人上班。
縣水泥廠這會兒生產效益還是非常好,生產的水泥供不應求,已經是三班倒的狀況,而且水泥廠的工人都是正式工,每個月工資都至少有二十幾塊錢,是能消費的起三毛錢一斤的米糕。
前世他作為水泥廠保衛科當了近二十年的警衛,可以說是非常熟悉水泥廠的一切,知道水泥廠這個時候新的職工食堂還沒有建好,舊食堂容納不下這么多工人。
部分工人們中午下班要么是回家吃飯,要么是白天帶飯上班。
所以中午時刻在水泥廠門口的位置,絕對是擺地攤的風水寶地。
林正陽就在水泥廠路對面找了個顯眼的位置,這個位置水泥廠的警衛管不到,不怕被趕。
不過廠門口也只有他林正陽一個人擺攤,獨門生意。
在擺弄好爐子,把米糕蒸熱后,就靜待顧客到來。
十二點后,水泥廠中午下班的電鈴聲響起,林正陽看到工人開始陸續走出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