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6章 定計奇襲(二合一)

“梁師都,這個背信棄義的小人!阿斯蘭·帖木兒猛地將手中的酒杯摔在地上,酒液飛濺,杯子碎片四散,發出清脆的響聲,打破了夜的寂靜,“說好共同攻打介休城,他卻在此時撤退!”

一位年長的將領起身:“梁師都已經撤退,我突厥孤軍深入,繼續圍攻介休城恐非明智之舉。漢人的城池堅固,長久下去,對我軍不利。”

阿斯蘭沉思片刻,手撫著胸前的狼圖騰項鏈,那是突厥勇士力量與勇氣的象征。“撤退?不,我們是草原上的雄鷹,豈能輕易放棄眼前的獵物。”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帶著不容置疑的堅決,“梁師都的背叛,不過是一場風雨,突厥的鐵騎怎會被此阻擋?”

他環視四周,目光逐一落在每個將領的臉上:“介休城雖堅,人心卻有隙可乘。我們不僅要與介休城耗下去,更要借此機會,展現我們突厥人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對勝利的渴望。”

阿斯蘭頓了頓,繼續說道:“我會派遣使者前往其他部落,請求增援。同時,我們要利用這段時間,加強訓練,尋找城防的弱點。只要我們能堅持到援軍到達,介休城必破!”

李麟戟立于城頭,凝望著遠處突厥營地的燈火,心中思緒萬千。

阿斯蘭的突厥軍隊似釘子般牢牢扎在介休城前,每日的對峙讓他敏銳地察覺到一絲不同尋常的氣息。

梁師都的撤退雖讓介休城的壓力驟減,但突厥人的固執卻成了新的威脅。

夜色深沉,李麟戟召來張文、王彪與高虎,密議于燭光之下。

“阿斯蘭·帖木兒顯然志在必得,他堅持圍城,定是以為我們無力反擊。”李麟戟目光閃爍,語音低沉,“梁師都的撤退為我們創造了機會,草原之上,突厥大本營,可能守備空虛。我意欲親率一支精兵,趁夜色掩護,深入草原,奇襲突厥后方。”

王彪眉頭微皺,提出了擔憂:“麟戟,此舉太過冒險,一旦被突厥發現,將陷入重重包圍,后果不堪設想。”

李麟戟輕輕搖頭:“風險與機遇并存,突厥以為我等困守城中,必然放松對外界的警惕,此刻正是他們最為松懈之時。我們速戰速決,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張文聞言,面色凝重,他緩緩站起,開口說道:“大人,您是介休城的主心骨,是軍民的精神支柱。您若離開,城中人心必然動蕩,萬一有變,誰能安定大局?”

他頓了頓,環視在座的眾人,繼續說道:“我理解您想一舉破敵的決心,但請將軍三思。深入敵后,風險極大。”

李麟戟深吸一口氣,目光堅定地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聲音里飽含著決心與不易察覺的沉重:“諸位,介休城已經歷了太久的戰火,民眾期盼和平,土地需要休養生息。而今,梁師都的退出為我們撕開了一道裂口,如果我們不抓住這個機會,突厥軍隊將會成為更加棘手的威脅。時不我待,我們必須行動。”

他停頓了一下,似乎在衡量言語的分量,接著說道:“我知道此行兇險,但正如阿斯蘭所想,他們認定我們只能困守于此,必然會放松警惕。要打破僵局,就必須冒險,必須主動出擊。”

李麟戟轉向張文,眼神中滿是信任與托付:“張文,你心思細膩,處事穩健,我走之后,介休城的安危就全權交給你了。你要保證城防的穩固,同時維持城內的秩序與民生。我相信你能勝任,能在我歸來之前,讓介休城依舊堅如磐石。”

張文聽聞,神情肅穆,鄭重地點頭應承:“大人放心,我定當竭盡全力,不負所托。只是您的安危?”

李麟戟淡然一笑:“個人的安危,在這國家危難之際,又算得了什么?我輩武人,自當以身許國。”

他環視周圍,看到的不僅是憂慮,更多的是理解與堅定。王彪與高虎互視一眼,眼中閃爍著敬佩與決心;張文則緊抿著嘴唇,眼中隱含淚光,但那份堅定卻比任何時候都要強烈。

張文的憂慮并未隨著李麟戟的堅定而完全消散,他低頭沉思片刻,又緩緩開口道:“大人,還有一事,不得不慮。您此番行動若稍有不慎,朝堂之上,難免會有非議之聲。有人或許會借此機會,指責您擅自行動,不顧大局,甚至可能會有更惡意的揣測。”

李麟戟聽罷,神色未改,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笑意,仿佛早已預料到會有這樣的憂慮。“張文,你所慮甚是。但為官者,既要有臨陣決斷的勇氣,亦要有承擔后果的擔當。若此行能解介休之圍,保一方百姓免遭涂炭,即便朝堂之上風雨飄搖,我李麟戟亦無所畏懼。”

他的話語擲地有聲,透露出責任感與犧牲精神,令在場眾人無不動容。王彪與高虎更是挺胸收腹,目光中流露出對李麟戟的無限敬仰。

“大人高義,我等愿誓死追隨,共同進退!”高虎斬釘截鐵地說道,王彪也緊隨其后表達了同樣的決心。

張文也站了起來,聲音堅定:“大人,請您務必珍重,介休城等著您回來,我們等著您一起重建介休。”

李麟戟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帶著幾分釋然與決絕:“有你在,我無后顧之憂。待此役結束,我們共同重建介休,讓它成為真正的安寧之地。”

李麟戟的話音剛落,王彪與高虎幾乎是同時站起身,眼中閃爍著躍躍欲試的光芒,仿佛兩匹蓄勢待發的戰馬,急于沖向戰場。

王彪搶先開口,聲音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麟戟,我和你一起去草原,共破突厥!”

高虎也不甘落后,緊跟著表態:“我高虎生來便是為戰,草原之行,怎可少我一份?大人,讓我同去,我誓以血肉之軀,為大人開道,為介休城辟出一條勝利之路!”

兩人爭執不下,互不相讓,皆是滿腔熱血,誓要與李麟戟共赴戰場。

李麟戟的話音剛落,王彪與高虎幾乎是同時站起身,眼中閃爍著躍躍欲試的光芒,仿佛兩匹蓄勢待發的戰馬,急于沖向戰場。

王彪搶先開口,聲音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大人,我請求隨您一同前往草原,我王彪雖然不才,但刀槍馬術尚可一戰,定能助大人一臂之力,共破突厥!”

高虎也不甘落后,緊跟著表態:“我高虎生來便是為戰,草原之行,怎可少我一份?大人,讓我同去,我誓以血肉之軀,為大人開道,為介休城辟出一條勝利之路!”

兩人爭執不下,互不相讓,皆是滿腔熱血,誓要與李麟戟共赴戰場。

“二位壯志可嘉,我心甚慰。”李麟戟沉聲說道,目光在二人身上來回游走,“但此行需精銳而隱秘,不宜人數眾多。我已心中有數,王彪,你留下輔助張文,確保城內穩定,保障后方無憂;高虎,你隨我出征,你的勇猛正適合這次突襲所需。”

高虎聞言,面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仿佛得到了莫大的榮耀,而王彪則有些失落,但隨即他挺胸,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同樣重大。

夜色漸深,李麟戟與高虎率領的精兵,如同夜色中的幽靈,悄然無聲地踏上了深入草原的征途,一場決定介休命運的奇襲即將上演。

-------------------------------------

在遙遠的長安城,金碧輝煌的皇宮之內,夜色已深,燭光搖曳,李淵案前鋪展開了來自邊疆的緊急奏折。

他手握朱筆,眉宇間皺起,目光隨著文字的深入而逐漸凝聚,情緒也隨之起伏。

臣李麟戟,謹拜表于圣天子李淵陛下御前:

......

臣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今突厥阿斯蘭·帖木兒軍隊盤踞介休城前,意圖不明,然其兵威已使我軍民惶恐不安。臣身為大唐將士,守土有責,雖深知介休城防之堅固,然亦深知兵貴神速,戰機稍縱即逝。

......

奏折中,李麟戟以樸實而深情的筆觸,描繪了介休城下的一幕幕:百姓的堅韌與困苦,戰士的堅守,以及突厥圍城日久,戰事膠著的嚴峻形勢。

字里行間,流露出的不僅有對朝廷的忠誠,更有對國泰民安的憂慮。

“陛下,臣深知此行兇多吉少,但介休之城,乃國之北門,吾民之家,不容有失。梁師都之徒環伺,突厥之固守,皆非吾族人可忍之辱。臣愿以身許國,率千騎,夜入草原,襲厥巢,亂其后方,以解城圍,雖千萬人言,吾往矣。“

讀至此,李淵眼眶微濕,字字間,他仿佛能看到李麟戟決然的身影,于夜色中策馬北上,那份孤注國忘我之勇,令人動容。奏折中,李麟戟未言個人之功,唯以國家、以民安為先,其情之深,其心之忠,躍然紙上。

“陛下,介休城雖小,然其民望天子之心,猶大國之子。臣行,愿陛下保重龍體,待臣歸,介休城再春,吾共復,國泰民安,臣之愿,無他。“

然臣亦知,此行若稍有差池,必將引起朝堂之上非議。然臣心所系,非個人之榮辱,乃我大唐之安危,介休百姓之福祉。臣愿以一身之榮辱,換我大唐之安寧,介休百姓之和平。

臣懇請陛下準臣此行,臣必不負圣望,凱旋而歸。若此戰能勝,則介休之圍可解,突厥之患可除,我大唐邊境可安,百姓可安居樂業。臣雖萬死,亦不辭也。

李淵放下奏折,長舒一口氣,心中波瀾未平。李麟戟的忠誠與犧牲精神,讓這位帝王心中既是驕傲又是心疼。他拿起朱筆,在奏折后,沉穩重地批下“準,望卿平安歸來,朕與萬民共候介休春“。

窗外,月掛中天,宮墻之影斜長,長安城內一片寧靜,而這份來自邊疆的深情,卻如星火,點燃了皇城的夜,照亮了家國情懷。

李淵心中默許,李麟戟,你為國奔赴,國必不負你,介休城,必春回。

朝會之上,龍涎香裊裊,氣氛莊嚴肅穆。

百官列立,靜待圣天子李淵駕臨。

鼓聲三響,李淵身著龍袍,緩緩步入大殿,目光掃過群臣,最終落在一封奏折之上。

李淵手持奏折,聲音沉穩而有力:“今日,朕收到一份來自介休城的奏折。其言辭懇切,情感深重,朕深受感動,愿與眾卿共賞。”

接著,李淵緩緩展開奏折,開始念道:

“臣李麟戟,叩首于圣天子御前。臣身為大唐官吏,守土有責,然眼見突厥賊兵犯我疆土,百姓受苦,心如刀絞。臣知此戰兇險,然為大唐安寧,為百姓福祉,臣愿舍棄一切,以身許國。”

李淵的聲音中透露出幾分沉重,大殿內一片肅靜,眾臣皆被李麟戟的言辭所打動。

“臣思及介休城下,百姓期盼和平,土地渴望休養生息。臣愿親率精兵,深入草原,直搗突厥后方,以奇襲之勢,破其不備。臣知此行九死一生,然為保我大唐百姓安寧,臣無怨無悔。”

李淵念到這里,聲音中已帶著幾分哽咽,大殿內的氣氛也愈發沉重。

奏折念完,大殿內一片寂靜。

李淵的眼眶微紅,他抬頭望向群臣,聲音堅定地說:“李麟戟此等忠勇之心,朕深感敬佩。大唐有此忠勇之士,何愁不能掃清寰宇,保我百姓安寧?眾卿當以此為榜樣,共同為大唐的繁榮昌盛而努力。”

隨著李淵誦讀完奏折,整個大殿沉浸在一種莊嚴肅穆而又激昂的氛圍之中。

群臣聆聽之余,無不為李麟戟的英勇與忠誠所動容。

“李麟戟,雖身在遠方,其忠肝義膽已響徹朝堂,震撼吾心。”

李淵緩緩抬手,示意群臣靜默,他目光深邃,似乎穿越了空間的限制,直接望向那正在草原上奮戰的李麟戟,“此人,不單是介休之光,更是我大唐之驕傲。為此,朕今日特旨,不論李麟戟此行勝敗,其忠勇已足堪嘉獎。”

他頓了頓,讓自己的話語在空氣中回蕩,隨后加重語氣,宣布道:“即日起,加封李麟戟定遠將軍,待其班師回朝之日,更將有隆重之禮遇相迎。此乃朝廷對其犧牲與奉獻的最高認可,亦是我大唐對所有忠臣良將的承諾——功不唐捐,國不忘懷。”

言畢,李淵揮筆在圣旨上落下最后一劃,金色的印鑒隨之落下,正式宣告了這項榮譽的賦予。

朝堂上下,一片沸騰。

李麟戟目前是介休城的縣令品級為正七品,因為介休城處在邊境,所以兼顧介休城的防御。

而定遠將軍雖是武散官,但卻是實打實的正五品。

要不是李淵是個感性的人,像李麟戟這種文官與武將官銜同時在一個人身上出現,還真是少有。

裴寂緩緩步出班列,躬身施禮:“陛下,微臣裴寂,有話斗膽進言。”

李淵目光溫和地投向裴寂,示意他繼續。

“李麟戟之忠勇,誠然可嘉,其愿以身許國,吾等皆為之動容。”裴寂語調平和,字斟句酌,“然朝綱有度,國事需謀定而后動。李麟戟身為文官,雖有勇略,但親率精兵深入敵后,此舉是否過于冒險?且文武官階混雜,于禮法亦有不妥。”

他環視四周,繼續說道:“微臣并非質疑李麟戟之忠心與能力,實則是憂慮此舉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邊疆穩定,關乎社稷安危,若因此舉而有損朝綱,或致朝野議論紛紛,恐非陛下所愿。”

裴寂言罷,目光再次聚焦于李淵,等待著皇帝的裁奪

李淵沉吟片刻,顯然裴寂的顧慮也觸動了他的思考。他輕撫須髯,目光深邃,緩緩開口:“裴愛卿之言,朕銘記于心。國事需謹慎,然忠勇之士,亦當有所獎掖。李麟戟之舉,雖有違常例,但其心可昭日月。”

他轉而面向群臣,語氣堅定:“李麟戟暫領定遠將軍,非為破壞朝綱,而是因時制宜,特事特辦。朕意已決,待李麟戟凱旋,將重新審視其官職安排,使之合乎禮法。至于朝野議論,朕自會明示天下,李麟戟之行,是為國為民,非為私利,當為百官之楷模。”

李淵的這番話說完,其他朝臣內心雖有悱惻,但卻再無人出言。

都百官之楷模了,還說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安县| 屏山县| 广昌县| 濮阳县| 四川省| 泉州市| 金昌市| 和田县| 龙岩市| 云南省| 定西市| 古浪县| 新竹县| 嘉定区| 桦甸市| 凤台县| 南昌县| 贺州市| 资溪县| 马公市| 虞城县| 天镇县| 德阳市| 阿拉善右旗| 宿迁市| 固镇县| 安新县| 江安县| 巴里| 沙雅县| 汝南县| 南投县| 明水县| 南乐县| 大新县| 永寿县| 胶州市| 蒙自县| 太仆寺旗| 阳江市| 石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