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逆鱗之下:話不投機半句多
- 大唐女宰相
- 故山丘
- 3237字
- 2024-05-27 12:12:26
武三思向來是個不擇手段的人,更是深諳富貴險中求的道理,他一不做二不休,暗中命人在天津橋貼出傳單,不過傳單的內容可比婉兒的建議要不堪許多。
李顯拿到剝落下來的暗黃色粗紙之后勃然大怒,天子腳下竟然還有這樣目無皇權、居心叵測的陰謀者,污蔑皇后韋氏穢亂宮廷還不算,公然大言不慚指責起自己來,說自己庸碌無知、粗鄙淺薄……在他看來,這些說辭無一不是觸犯了他的逆鱗。
有意避開婉兒,李顯稍稍平息心緒后,立即命令御史大夫李承嘉窮究此事,殊不知李承嘉早已秉承武三思的暗示,刻意捏造案情,誣陷為張柬之等人對貶謫不滿而為,李顯氣急之下要斬殺五大臣,這時婉兒聞聲而至,勸說他這五人立過大功,又有當初陛下親自頒發的免死丹書鐵券,不如改為流放,李顯不想駁了婉兒的面子,想著眼不見心不煩,流放這些老頑固到蠻荒之地,任其自生自滅也罷。
于是下了流放五王的圣旨,張柬之被流放到瀧州,敬暉被流放到瓊州、恒彥范流放到襄州,袁恕己則流放到環州……全是清冷的不毛之地,可以預見的這幾位老者將晚景凄涼。
可惜事與愿違,千算萬算婉兒還是漏算了一招,武三思和韋后假傳圣旨,在流放途中便將五王逼死。五王身遭橫禍在朝堂下掀起了驚濤駭浪,這五王中被強灌葛藤汁而暴斃的袁恕己曾為相王府司馬,與李隆基有著忘年之交,得知恩師如此遭遇,又輾轉打探到背后出謀劃算的人是上官昭容,因此對婉兒的怨恨愈加深刻,他喝了整整一夜悶酒,口中喃喃自語:“耄耋之年的張宰相客死他鄉,袁司馬受盡毒藥折磨之苦……功臣尚且如此結局,其余的人又當如何?她為什么會變成今天這樣!不!她從來都是如此——”
五王被迫害之后,駙馬都尉王同皎十分氣憤,他想著一定要出了這口惡氣,也沒細細思量,瞞著周圍的人,秘密聯絡了另外兩位忠義之士張仲之和周憬,三人決定暗中召集死士,打算用弓箭手找機會劫殺武三思,為大唐除掉這個禍害。
豈料好好的計劃卻走漏了風聲,被寄居在駙馬府的宋之問告了密,宋之問當年因為諂媚張氏兄弟為人不齒,當張氏兄弟被殺后進行清算,他受了牽連被流放到嶺南,但是宋之問心性頗高,不甘心就這樣埋沒才情,悄悄潛逃回洛陽,機緣之下是駙馬都尉王同皎為他解的圍,王同皎憐惜他一介文人,才華出眾,便收留了了他,誰知這無異于引狼入室,宋之問無意中窺探到了王同皎等人謀殺武三思的謀劃后,為了立功贖罪,不惜恩將仇報,指使他的侄子宋曇暗中向武三思告發。
武三思遂請人上書誣告王同皎等人因不滿五王之死,密謀起兵造反,意圖擁兵詣闕,廢除皇后,要挾皇上。李顯本就昏了頭,聽信讒言,甚至不顧女兒安定公主的苦苦哀求,韋氏則表面云淡風輕、實則添油加醋舊事重提,說起當年神龍巨變之時王同皎對李顯的“逼迫”……聽者有心,李顯本就心存愧疚,又缺失了幾分光明磊落,他一直覺得當初自己的行為齷齪,此時正是找到了絕佳的借口和替罪羊,忍不住恨聲道:“王同皎居心不良,數次慫恿和威逼朕,為了一己私利陷朕于不忠不義。”
李顯下令將王同皎等人逮捕下獄,定為謀反死罪,并決定再在都亭驛前處斬。王同皎臨行時,意氣自如,大義凜然,絲毫沒有驚恐之色;而張仲之被打斷手臂卻依然昂然不屈,周憬在知道被陷害后,跑到比干廟,對著比干這位古之忠臣發誓,“圣人定然知曉我周憬的忠心,在此我指天為誓,武三思與韋皇后危害社稷、惡行昭著,必然在不久之后被斬首棄市,不信可將我的頭顱懸掛在城門上,我將親眼看著他們身首分離,被抬出城門。”說完引頸自殺。這三人威武不屈、舍生取義的風骨備受世人推崇。
然而世道不辨善惡,忠義之士被挫骨揚灰,宵小鼠輩卻扶搖直上,宋之問因為告密有功攀附上了武三思,被授予五品官鴻臚丞。
解除了這些心頭大患之后,武三思和韋氏開始把矛頭對準太子李重俊,李重俊身陷巨大危機卻懵然不知。
這個看上去高高壯壯、還略顯拘謹和羞澀的年輕男子,有著果敢無謀、容易沖動的個性,他不善言辭,也不夠自信,外人覺著他靦腆,可他清楚這不過是卑怯,他的父皇從未重視過他,他的母親地位低下,若不是天妒英才,李重潤早逝,太子之位是他想都不敢去想的。
因此李重俊被冊立為皇太子之后,一開始是暗下決心要努力上進,做一個英明優秀的儲君,好讓人刮目相看,然而安樂公主的駙馬武崇訓卻故意拉著同為紈绔子弟的楊繳主動對他示好,突然轉化成阿諛奉承的態度,目的不外乎引誘他耽于玩樂。李重俊涉世不深,誤以為武崇訓是真心交好,加上朝政之事時常有心無力,他開始慢慢不務正業,流連美色和酒樂之中。
在這種情形下,左庶子姚珽多次上疏勸諫,右庶子平貞慎也以《孝經議》、《養德經》進行諷諫,李顯在各種挑唆之中,對這個兒子越來越失望,卻又不知該如何去做。
安樂公主恃寵,借機要求李顯廢掉李重俊,立自己為皇太女。李顯聽后,驚訝萬分,他張大了嘴,萬萬沒有想到安樂居然有這樣的心思,可他仍安慰說這不過是安樂任性的戲言,不可當真,但內心的苦惱無法排解,越積越深,這時候他又想到了婉兒——他在宮中唯一的精神支撐。夜間他來到婉兒宮中悉數傾訴,細說重俊身為太子卻終日與一群不上道的官家子弟飛鷹走犬、蹴鞠猥戲,他實在是寒心得很。
婉兒則實事求是地回答,她說太子天資淳厚,只是心思單純,少年心性,總是喜好完了的,一時誤入歧途并不要緊,他并非有些人所說的資質有限、難堪大任,至于安樂公主的請求,一笑置之便是最好,若是公主較了真,多多引導即可,不妨告訴她,上陽宮的太陽才剛剛落下,不能又從另一面宮墻升起……
李顯想了想,婉兒的話在他聽來始終是有道理的,他突然對她說,希望她能幫助他勸導太子,將太子重新拉回正途。
婉兒猶豫了一下,她不是不了解李氏那些宗族子弟視她如洪水猛獸,并不十分待見她,她在他們心中并沒有太多的分量,可是面對李顯那疲憊渾濁卻藏著深深期待的眼神,她不忍去拒絕。
“好,此事我定然盡心盡力。”這樣的話像是一顆定心丸,換來李顯一夜的安枕。
勸誡太子只能采用迂回的策略,而婉兒第一個想到的人便是李隆基,她已經很久沒叫過他阿瞞,即便是在心里默默的。
李隆基同太子李重俊私交不錯,李重俊十分信任這個堂弟,幾乎是言聽必從。
婉兒約了李隆基會面,就在她的昭容宮里,她的宮殿并沒有特別奢華,但清雅非常,尤其是庭院中那一處斑竹園。
李隆基也不明白為何會鬼使神差應了下來,直到人到了園子里才開始痛悔,他不該來見這個女人,他的理想中最好這一生都再也不要遇到她、見到她。這種強烈的好惡感有些突兀,他來不及細想,婉兒已經出現在他面前。
“昭容娘娘。”李隆基面無表情。
婉兒伸伸手:“臨淄王請坐。”
他想著來都來了,還害怕什么,既來之則安之。
李隆基坦然入座,目中似乎有著星辰。
婉兒心頭微微一怔,這個少年依然如此澄澈,他的內心真的會有陰暗存在嗎?
“不知昭容娘娘有何訓導?”李隆基的話很不客氣,尤其是加重了“訓導”二字。
婉兒不由得嘆了口氣,從來都是長輩和晚輩,不過她真的有資格去做他的長輩嗎?他對自己究竟有認同嗎?
“殿下言重了,不過一事相求。”婉兒有很多話想說,可是她不確定李隆基是否愿意去聽,不如就事論事、公事公辦。
兩人之間的疏離像是一堵透明的墻橫亙在中間。
誰也沒有回避對方的目光,仿佛都想將對方看透。
“娘娘權傾朝野,還有什么事需要求別人,尤其我這種閑散的人,小王實在百思不得其解,還請娘娘指教!”李隆基的話帶著譏誚。
婉兒卻不覺刺耳,微微一笑,回應道:“我想請你幫個忙,去和太子談談。”
李隆基嘴角一扯:“談什么!太子是國之儲君,我能和他談什么?談詩詞歌賦,還是良辰美景,又抑或是傾城絕色?”
婉兒知道他是明知故問。
“太子變了,你必然看在眼里,可是是否記在心里,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你不愿意看著他這樣,畢竟他的處境不容樂觀。”婉兒直言不諱。
李隆基冷聲一笑:“原來小王在娘娘心中還是個高尚有擔待的人,不過我怕是沒那個能耐,即便我有,我也沒有那份義務。”他的話顯得十分涼薄。
婉兒笑笑:“你看我,只顧著說話,連茶點都沒有預備。”
“不必!”少年意氣風發,拒絕得斬釘截鐵,“娘娘不是忘了,而是知道話不投機半句多,我們的見面根本沒有預備茶點的必要——因為我們沒有那么多話,更沒有對坐而飲的心情和興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