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巡營 上
- 穿越明末,獲得名人召喚能力
- 祈禱的野生泰坦
- 2011字
- 2024-04-15 20:56:39
“但是你們耽誤的時間,貽誤的戰機,又是誰來承擔?那恐怕是由我們全體義軍一同承受。”
孫捷的本意是讓那些武將指揮使,不應該處處聽從議事堂的參軍。
畢竟那些參軍每日好吃好喝,在議事堂里除了玩弄文墨以外,就是在心里想著如何去拉攏其他人,提升自己的地位了。
無論是孫捷還是李衛琴對他們都早已心生不滿,這次也正是借助劉權的到來警告他們,不要再自以為是,內部相爭,軍中現在有了比他們更厲害的文人。
“接下來,哪位指揮使,敢先帶領我們一同去營中一探究竟?”孫捷的夫人李衛琴調轉了眾人話語交流的方向。
“末將愿意做著第一個先鋒!”一個全程幾乎沒有發表過任何意見的精瘦指揮使占了出來。
“哪能輪到你先來?你個敗軍之將!”一個五大三粗的指揮使伸出手攔住他。
“就是!論資歷,你連我都不如。還敢自認先鋒!
誰知你是不是早已想著離開義軍,第一個去投了敵手,好回去出賣我們領賞!”
又冒出來一個眼神兇狠的不戴頭盔的指揮使反對。
“夠了,我當初看好你們這些個人,有的奮力拼殺,有的堪當治軍將才,有的人心思縝密粗中有細,才讓你們出任指揮使。
結果,才消停了四月不到,今日就是以這樣的狀態,展現給宜良先生看嗎?
真是瞎了我們夫婦二人的眼,丟盡了義軍的臉面。”孫捷怒斥吵鬧的三人。
劉權雖然知曉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的道理,但是沒想到,對于孫捷而言,就是團結這十個鄉中,二十個大營的將領也如此艱難。
這也就更加應證孫捷對于自己這個他眼中志同道合的濟世之才到來的迫切需求和渴望了。
也難怪義軍已經連連攻下十鄉,卻停滯不前,相比之前休整了如此多的時間。
原來是內部的矛盾激化嚴重,已經開始嚴重影響義軍的作戰能力了。
“讓宜良先生見笑了,還是由我們夫妻二人來帶路吧。”李衛琴時刻保持著冷靜,她知道,如果劉權在此刻覺得義軍并不可靠,就極有可能日后離開。
于是,在孫捷和李衛琴的帶領下,劉權一行人踏上了參觀二十座軍營的旅程。
孫捷告訴劉權,軍營幾乎分布在各個村落的要道之間,有些位于偏僻的山谷,有些則隱匿于密林之中。
第一座軍營位于一片開闊的山谷之中,士兵們正在操練。劉權看到他們動作整齊,步伐矯健,不禁贊嘆不已。
看來情況還是沒有想象中的糟糕,劉權問道,“敢問這是哪位將軍所管轄的軍營?”
那個第一個站出來說要做先鋒的指揮使自豪地向劉權介紹:“這座軍營是末將所管轄的,他們都是按照我曾經操練的方式,親自篩選經受嚴格訓練的戰士。”
在孫捷的解釋下,劉權知道這個指揮使原來是效命于其中一個鄉長的教頭,因治軍有方,讓義軍吃了不少苦頭。
而孫捷也正是看中這一點,才將其留下收入義軍。結果招來不少原義軍將領的嫉恨。
第二座軍營則位于一座小高山上,從遠處看去,猶如一座堅固的堡壘。
一個參軍出來解釋道:“兵法云,憑高視下,即可俯瞰整個山谷,也可勢如劈竹,直沖山下。一旦敵軍來襲,定可讓他們有來無回。”
這番言語,讓劉權想起了三國演義中的一位故人——馬謖。
隨著參觀的深入,劉權對義軍的實力有了差不多更深的了解。
前面的幾座軍營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作用,無論是主力軍、戰略要塞還是后勤補給,都顯示出義軍在軍事上的嚴密布局和強大實力。
然而,隨著參觀的繼續,劉權發現了一些指揮使在參觀時心不在焉,甚至找到幾個軍營中的士兵私底下談話。
談完話后,就讓他們趕緊離開了,但是士兵們卻沒有回去訓練,而是走向了奇怪的方向。
注意到了這個情況后,劉權猜測他們之中肯定是有人想要去通風報信,讓那些疏忽訓練的軍營趕緊假裝演練起來。
把這個狀況告訴了孫捷后。他直接調轉方向,帶著眾人去往那些心虛的指揮使所在的大營。
盡管他們表面并不慌張,但是臉上偷偷滴下的冷汗是無法遮蓋的。
果然,到了其中一座軍營時,雖然一半的士兵已經正在操練,但是一半的士兵還沒來得及掩飾。
還沒等孫捷質問這是怎么回事,一位年輕的指揮使,名叫張勇,與一位資深的參軍,名叫趙郎,卻吵了起來。
二人的分歧之處,在于張指揮使的訓練強度過大,近乎沒日沒夜沒有休息可言,。
但是歸他管轄的大營里,士兵們幾乎都是慕名而來,剛招募不久的鄉勇,先前完全沒有接受過什么正規訓練。
張指揮使則是沒有顧忌這些,直接就以自己能承受的高強度訓練加給他們,這讓新兵們苦不堪言。
而老參軍趙郎則是認為應該要循序漸進,步步為營,讓士兵們不斷歷練才能成為精銳。
一人認為自己才是指揮使,奮力殺敵,一馬當先,豈能聽信一個老腐儒的建議。
另一個老者則是因為勸導不成,想要直接自己親手去指揮練兵。這兩人因為訓練士兵主導的權力爭奪發生了爭執。
“參軍與指揮使,二者本就相輔相成。就是因你過于年輕氣盛,急功近利才命一位老先生來助你,壓下性子。
而老先生,居然因為勸導不成而直接上去爭奪權力,如此一來,我煞費苦心的安排是毫無意義。”孫捷原本平復的心情又再次波動。
這時,一位名叫郭紹生的參軍走過來,試圖平息這場爭執。
他先是拉開二人,輕聲溫和地說:“張指揮使,趙參軍,你們二人都有各自的長處,也有自己理由。
正可謂是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