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圍困崞縣的幾萬突厥大軍,徹底退走了,再由探子帶回來情報之后,楊義臣才最終確定,俟利弗設的退兵,并非是詭計。
楊義臣并未急著立刻北上勤王。
不僅是為了避免俟利弗設殺個回馬槍,也是為了等云定興的兵馬。
他心如明鏡,俟利弗設能夠這般退兵,并非是為報他的當年之恩。
而是南面云定興率領的大軍,也快到崞縣了。
這般腹背受敵的形勢,俟利弗設不得不退兵。
時至中午時分,轟隆隆的戰馬奔騰聲,從南面驛道傳來,便見云定興率領著大軍,雖是急行軍,但軍陣嚴明,浩浩蕩蕩到來。
比楊義臣預計的時間,早到了大概兩個時辰。
“楊公。”
云定興策馬而來,見到楊義臣時,慌忙翻身下馬,向著楊義臣施了一禮,滿臉堆笑道:“之前探子帶回來的情報得知是楊公時,我便知道,崞縣突厥必破。”
“果然,崞縣突厥面對楊公時,不戰而退。”
“楊公不愧是大隋柱石,有楊公率兵勤王,東突厥奴兵必然潰敗。”
這些奉承的話,換成別的人,自然會很受用。
但楊義臣并不在此列。
他素來對云定興沒有什么好感。
早年云定興因是廢太子楊勇岳父的緣故,可以隨便出入太子東宮,行事極為囂張。
在楊勇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時,云定興不僅沒有勸諫楊勇收斂行事作風,反而為了博取楊勇的寵信,更是進獻各種珍寶玉器,奇裝異服,供楊勇享樂。
在楊勇被廢之后,云定興雖是全家被貶為奴籍。
但在楊廣即位后,云定興覷準機會,將當年從楊勇那里得到的財寶,獻給宇文述。
云定興又通過宇文述,得到了楊廣的賞識,隨后又被重用,現在是官越做越大。
楊義臣雖然對這種人沒好感,但伸手不打笑臉人。
“云將軍過獎了。”
楊義臣不咸不淡的回了一句,看向云定興后方的軍隊。
掃眼望去,滿目是軍容嚴整的士卒,大后方更是一眼望不到頭的飄揚旗幟,那等浩大的聲勢,恐怕得有數萬大軍。
“你領了多少兵力到來?”
“總兵力僅有一萬。”
“一萬?”楊義臣滿是詫異,這樣浩大的聲勢,連他都以為有著數萬大軍,結果卻是出乎他意料,竟然只有一萬。
“楊公,我為你介紹一人。”云定興神秘的笑了一下,隨即命人去后軍。
很快,馬蹄聲響起。
楊義臣看去。
便見一位身材挺拔,豐神俊朗,一身甲胄令其英武不凡的少年,從后軍中策馬而來。
看著這位到來的少年將領,楊義臣驚訝之余,也不由想起了楊倓。
無論是外貌的俊朗,還是英武不凡的氣質,這二人皆是不相上去。
尤其是這位少年的那種天生貴氣,更是完全能與皇長孫楊倓相比。
楊義臣一下子意識到,這位少年來歷不簡單。
“參見大將軍。”到來的少年翻身下馬,不卑不亢的向楊義臣施禮。
楊義臣正準備詢問少年的來歷時,云定興已經出言說出了,“楊公,這位小將乃是唐國公李淵的次子,名世民,今年十六歲。”
楊義臣打量著李世民。
果然,李世民的長相與唐國公李淵有幾分相似。
但李世民的俊朗外貌,更多是像他的祖母獨孤氏。
發現了這一點之后,楊義臣也不知是不是錯覺,他又驚訝的發現,李世民與楊倓的俊朗外貌,竟是也長得有些相近了。
李世民的祖母獨孤氏,與楊倓的曾祖母獨孤伽羅,是親姐妹。
或許是出于這個緣故,楊義臣感覺李世民與楊倓的長相相近。
俊美非凡,英氣逼人!
云定興繼續道:“不瞞楊公,當初收到勤王詔時,我火速征召兵馬,但最終也只征召到一萬。”
“以這點兵馬來勤王,無疑是螳臂當車,可時間緊迫,又不得不立刻率兵北上勤王。”
“我正不知如何是好時,世民為我獻上了一策。”
“便是以這種虛張聲勢之策,制造浩大聲勢,讓突厥誤認為有數萬大軍。”
說話間,他看向李世民,話語中滿是夸贊,“突厥扼守忻口至崞縣這條要道的守兵,也正是世民領兵以奇兵將之擊破。”
“若非世民建此奇功,我們還得晚兩日才能抵達這里。”
往常情況下,以云定興的奸猾,若有功勞的話,他必是一人獨攬功勞。
不可能這般將功勞送出去,全部歸功于李世民。
但云定興捕捉機會的能力很強,否則在被貶為奴籍后,他不可能再起勢,還被楊廣重用。
當今亂世,流傳的《桃李章》已然成了一個神秘的讖言,隱意就是楊氏當亡,李氏將興。
他觀李世民英偉不凡,又極有才能,還是大貴族唐國公李淵的次子,李淵現在雖然受到楊廣的猜忌,看起來不會成氣候。
但誰知道以后會是怎么樣?
他現在在李世民面前結個善緣,萬一將來隋廷覆滅了,恰巧又是李淵這支李氏興盛,取代了隋廷,他豈不是還能受重用?
再說了,這些功勞的確是李世民自己打出來的,他只是動動嘴皮子給李世民一個順水人情,就有可能謀求到一個好未來。
不管怎么看,都是很劃算。
楊義臣聽完這些話,驚訝的看著李世民。
李世民用的策略,竟是與楊倓不謀而合。
還讓他有些驚訝的是,李世民的文韜武略,也能與之楊倓旗鼓相當。
“唐國公生了個麒麟兒。”
“大將軍謬贊了。”李世民不卑不亢道。
“世民不必謙虛,以你如今展現出來的才能,將來必會大有作為。”
楊義臣說完這些話,也不再多言,當即率領著兩支大軍迅速的北上。
從時間上來看,楊倓北上與突厥的第一戰,應該已是結束了,雖是不知道最后結果如何,但他現在需要按計劃立刻北上。
直到行軍時,云定興才發現,他以為的楊義臣統率的幾萬大軍,其他也和他一樣,兵力最多有一萬。
“楊公,你的這支兵馬?”
“僅有九千余兵力。”楊義臣知道云定興想要問什么。
這么少的兵力?
云定興瞠目結舌,楊義臣率領的兵馬,竟是比他還少。
李世民驚訝之余,不禁流露敬佩之意,由衷感嘆說道:“大將軍能以不到一萬兵馬,便將突厥數萬大軍玩于股掌之中,大將軍的用兵如神,晚輩萬分不及。”
楊義臣看向李世民,笑道:“我所用的計策,并非出自我手。”
呃?
李世民與云定興同時愣住。
用出這等如神妙計的人,竟然不是楊義臣,而是另有其人。
“不知此人是何許人也,還能為楊公獻出如此妙計?”云定興忍不住問道。
說話間,他忍不住看了一眼李世民。
那人的妙計與李世民的計策幾乎是不謀而合。
在楊義臣的親自施行下,妙計達到的效果比之李世民的策略還要強一些。
“皇長孫,燕王。”楊義臣說出了答案。
聽到這個答案,云定興滿臉呆愕,而后便是不可置信。
李世民更是感到驚奇。
“是他。”
他們李家與楊家,既是君臣也是親戚,按親戚關系來稱呼,他還得叫楊廣一聲表叔,而楊廣的長子太子昭則是他的表兄。
他自然知道太子昭的長子楊倓。
不僅知道楊倓今年才十三歲,更知道楊倓素來只重儒素,武略毫無建樹。
卻沒想到,楊義臣這般以不到萬人兵力逼退數萬突厥大軍的計策,竟是出自楊倓之手。
“燕王的策略分為兩路,一路是由我率領這支兵馬南下,以虛張聲勢之策逼退崞縣的突厥大軍。”
楊義臣看著李世民,刻意將楊倓制定的整個策略說給李世民聽,“另一路,則是燕王親率五千兵馬北上,提振雁門守城軍民士氣的同時,也讓雁門與崞縣的情報中斷。”
“兩路兵馬相輔相成。”
“如今我們這里已逼退了崞縣突厥,而燕王那里應該也是贏下了一戰。”
“我們這支兵馬現下北上,始畢可汗不日便會不得不退兵。”
聽完整個策略,李世民心中震動至極。
不僅是震驚于楊倓戰略布局的精妙,更是驚于楊倓竟然敢率五千兵力去雁門。
他即使不知道雁門的情況,也能推測到,由始畢可汗親自坐鎮的雁門,必然會有十數萬突厥大軍。
五千兵馬去面對十數萬突厥大軍?
以楊義臣的口吻來看,似乎還能贏下一場仗。
目前的李世民想一想都感到驚駭。
隨后李世民心中便更加好奇了,這位“表侄”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何會變化如此之大,和他聽聞的完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