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等待答案
- 重生1986:從收養小姑媽開始
- 毒舌隊員
- 2387字
- 2024-05-03 00:02:46
“同志,幫我呼叫隆和縣永吉街胡同小院張淮波。”
“好的,同志稍等。”
“同志你好,我們是青陽市郵電局,麻煩呼叫永吉街胡同小院的張淮波。”
郵電局有兩個窗口,一個是打電話,一個是接電話的窗口,今天打電話的人不算多,但資源要合理化,萬一有人打到外省,幾個小時,排隊的人干等著嗎?
陳陽打完,默默走到另一個窗口等著。
隆和縣。
一位工作人員騎著自行車拿著大喇叭來到胡同小院,周圍的院子毗鄰非常多,順著道路一邊走一邊喊:
“張淮波,誰是張淮波,有你的電話。”
不得不說能勝任這份工作的嗓門高亮,有寶物大喇叭的魔法加持,胡同小院很快響起了穿透屋頂的聲音。
魔音貫耳。
張淮波心里納悶,誰沒事會給自己打電話?
他跑出去順著聲音來源找到穿著一身軍綠色衣服的工作人員,“同志,我就是張淮波。”
“你快跟我走吧,有你的電話。”
來到郵電局,張淮波給了那名喊人的工作人員2分錢,俗稱跑腿費,都是默認的規矩。
“同意,我是張淮波。”來到郵電局窗口,傳呼員看了一眼自己小筆記本記載的名單,找到張淮波,立馬回撥回去。
“同志,你的電話。”
“謝謝。”
“喂,我是張淮波。”
“喂,我是陳陽,我在青陽市,你現在幫我做兩件事,第一件事去龍田街道113號找一位叫秦老的人,問一下是不是叫呂樂樂。
第二件事,從我這個月分紅拿三萬塊出來,如果沒有,從你分紅里給我湊齊,帶錢來青陽市第四人民醫院。我在門口等你。”
張淮波眉頭皺成川字,他們一個月大概能有十萬左右進賬,陳陽占6成,其他4成,他們平分,他們沒有意見,能把生意做的這么大和安全,都是他在出謀劃策。
眾人對陳陽都非常信服,嘴上兄弟相稱,在他們心目中,陳陽就是大哥的地位。
人貴在有自知自明,如果不是陳陽,他們現在是渾渾噩噩,張淮波擔憂的問道:
“你是出了什么事在醫院?要不要我帶兄弟們去青陽市。”
“我沒事。”
“行。”掛斷電話,張淮波交了3毛錢,馬不停蹄去做事。
陳陽交了4毛錢,其中夾雜著1毛錢的傳呼費。
…………
坐落在居民樓中的小飯館。
“幾位,點些什么吃的?”
老板娘熱情款待,這都是財神爺,他們可是開著吉普車來的。
“楊姐,你有沒有什么忌口?”
楊素馨有些不好意思,良心上有一些難安,搖頭回答:“沒有。”
陳陽轉頭問:“毛毛,你想吃什么吃啊?”
楊素馨說道:“你們吃什么就行,小孩子不用管他。”
“楊姐,我給你講一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我小時候,我打小不愛吃芹菜,那股味兒我受不了,但鄉下,壓根沒吃的,知道水芹菜吧,河邊一抓一大把,家家戶戶都會摘了做飯吃。
大人覺得,有的吃就不錯了,還挑三揀四,我們做什么,你就吃什么。
我這個比較特殊,芹菜和香菜打死不吃,吃一口,吐一口。
我媽雖說是川渝地區的姑娘,性格潑辣強勢了點,對我們孩子,從來沒有說,老娘辛辛苦苦做飯,你愛吃吃,不愛吃餓著。
提前做飯的時候,老媽她會說今天要做的菜,如果大家都不喜歡,她不會強迫吃,會多蒸兩個紅薯。
我們家,除了我和我媽喜歡吃辣椒,其他人都很少吃,她也很少在菜里放辣椒,我和老媽單獨做辣椒辣子單獨盛一個碗,單獨蘸菜吃。”
“第二個故事,也是小時候,我大哥小時候也調皮,加上我這個小調皮,我們總喜歡背著大人去河里游泳。
我倆水性不好,只敢在淺水區游,到今天我也想不通,老媽為什么一眼我們去河里了,經常被打。
老爸從公社回來,看我和大哥兩個人哭兮兮地跪在地上面壁思過,問了老媽情況,我還以為要來一頓竹編炒肉。
老爸問:“你們去河里不知道和你媽說一聲,讓她擔心。你們為什么要去河里玩?”
大哥不知道在哪里撿來的船員海報,在面對老爸的詢問,說:“我以后要當水手。”
至于我,說句好笑的話,看到其他小朋友對游過河的大孩子一聲聲牛逼聲,我挺迷失自我的,幻想別的小朋友,對我說一聲牛比,那挺牛逼的。
這我當然不能說。”
毛毛聽到陳陽小時候的事,比他上課還認真,有趣,“陳叔叔,你是不是說也說要當海員?”
陳陽笑著搖頭道:“我小時候可是一只小機靈鬼,我說大哥帶我去玩兒的。”
“后來了?”毛毛迫不及待聽下文。
“后來,老爸也沒打我們,只是說下午帶著我和大哥去河里教我們游泳,告訴我們,有什么事和想法要說出來。
能不能做,可不可以做,做不做的成,又是另一回事。”
陳陽開玩笑的說道:“其實大多數小孩子的世界非常單純,幾乎是父母、老師、同學這個小圈子。
我說這兩件事,就是想說,小孩子對著這個世界認知是部分,咱們大人更多的引導,而不是說生了這個孩子,就是要掌控他的人生。
要多聽聽他們的聲音,或許有一些是幼稚,這不正是天馬行空嗎!就比如我小時候說我想吃肉,我老媽說家里現在經濟緊張,等有閑錢給你買肉吃。
而不是說,吃什么吃,大人一天天辛苦,你小孩子還想吃肉,其實說這一些,并不能改變什么,一個家庭的組成本就是相互進步相互理解相互扶持。
現在沒有肉吃,不代表以后沒有肉吃。”
楊素馨的內心充滿著詫異,在她的理念中,她就是這樣被教育過來的,聽見陳陽的話,對她的思維產生了巨大的奇異。
而老板娘在一旁聽著,她還是信奉棍棒底下出人才。
這是兩股思想的碰撞,沒有對錯,只有合適,每個人的性格、經歷、環境所處的不同,教育的方式不同,沒有一定的規律可以借鑒。
就像孔子的因材施教。
楊素馨恭維道:“你爸媽挺會培養孩子的,肯定是處處受人愛戴、尊敬。”
陳陽笑道:“楊姐,這句話我就當你夸了。
不過。
村里人都同齡的叔叔嬸嬸都怕我媽,我媽和別人吵架,嘴吐蓮花,哪怕是村西頭人人怕的筑老太,在我媽嘴下走不過三個回合。
至于我爸,一副和和氣氣的樣子,一般不惹事,如果真的走到要動手,他下手非常狠辣。教育我們,要么不動手,要動手就要讓別人長記性。
村里人吵歸吵,鬧歸鬧,真的紅臉子都少,特別是近八九年,都是和和睦睦。
不像以前,路上過一條野狗,村里人都罵罵咧咧,野狗都不敢抬頭走路。”
其實陳陽知道,都歸功于夜校,讓村里人的思想不再局限于農村,也知道外面的繁華,他們最大的心愿,是把自家娃娃送到大城市工作。
楊素馨聽后不知道該怎么說,只能附和幾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