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京劇是從哪兒來的

一 徽、漢、京三調相融相合

京劇藝術作為我國的國粹,博大精深,輝煌絢爛,是中華文化皇冠上的一顆明珠,是東方文明的奪人驕傲。她不僅在神州沃土上擁有億萬觀眾,而且聲名遠播海外。光艷如許的京劇,源流何在?形成于何時?要說清這些重要問題,必須先介紹徽班?;瞻嗪途﹦∮兄鴺O重要的因果關系。

數大徽班相繼進京,“三慶徽”風光無限

說到京劇,不能不先說徽班?;瞻嗄耸蔷﹦〉膿u籃。

何謂徽班?是指興起于安徽一帶,開始主要演唱吹腔、撥子及由這兩種腔調衍變出來的二黃腔調的戲班。因為安慶地處長江中下游,西鄰湖北、四川,東鄰江蘇、浙江,交通十分便利,所以徽班藝人并不固守于安徽一地,而是沖州撞府,四處作場。而揚州作為南方戲曲中心,更是徽班藝人經常光顧的地方。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為了生存的需要,并滿足觀眾的要求,徽班藝人除主唱吹腔、撥子、二黃外,也唱昆曲、柳子腔、羅羅腔、梆子腔。由于受到安徽商人特別是鹽商的支持,徽班大多演員陣容整齊,演出劇目文武兼備,成為雄冠一時的綜合戲班。

▲清乾隆年間演戲場面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清高宗弘歷八旬壽誕,頗負盛名的徽班在清廷駐守南方的封疆大吏和鹽務官員的征聘之下,紛紛北上進京,參加為弘歷祝壽的盛大慶典活動。率先進入北京的是“三慶徽”,也叫三慶班。三慶班進京時領銜演員是一位年紀只有十六歲,在藝術上已經非常成熟的杰出旦角表演藝術家——高朗亭?!叭龖c徽”抵京后,高朗亭接替了他的老師余老四(原三慶徽班班主)的職位,擔任班主,并擔任京師梨園同行會組織——“精忠廟”廟首。一年后,“四慶徽”“五慶徽”徽班相繼進京。據相關史料介紹,乾隆末年在京都占盡風頭,讓觀眾大飽眼福的就是這三個徽班。

這里還要講一下,當時進京的徽班除了三慶班以外,尚有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之說。根據現有文學記載,撰寫于嘉慶八年(1803)的《日下看花記》中,才出現了四喜、春臺兩個徽班的名字。直到成書于道光八年(1828)的《金臺殘淚記》中,才提到“京師梨園”共推四喜、三慶、春臺、和春,“所謂四大徽班者焉”。最近有學者提出,四大徽班中的和春,是北京的莊親王出資,禮聘安徽藝人組成的“王府班”。如果這一說法成立,那么后來的戲曲史書說的“為給弘歷釐壽,四大徽班進京”便是不準確的。

應該說,京都最有影響的四個徽班,最早進京的是三慶徽,而四喜班、春臺班進京時間應該是嘉慶八年(1803)之前,而和春班有可能是嘉慶八年(1803)之后成立于北京。在嘉慶八年(1803)成書的《日下看花記》中,“三慶徽”的“徽”字已經去掉,說明“三慶”班不但在京都站穩了腳跟,而且已經成為“京都第一”名班。

漢調藝人進京,為徽班注入新的活力

那么,徽班又和京劇的形成有什么關系呢?應該說,沒有徽班進京就沒有京劇。無所不能、無所不精的徽班稱雄京師,為皮黃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但是,徽班并不等于京劇。從徽班進京到京劇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變化過程。一般認為,從徽班進京到京劇形成經歷了四五十年的時間。

徽班初進北京,兼容昆、京、秦腔,形成諸腔雜陳的綜合戲班,用了七八年時間漸漸立足于京師舞臺。到了道光初年,大批漢調藝人進京并加盟徽班,使得徽班宏圖大展,對徽班的發展和京劇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促進和催化作用。

漢調是流行于湖北漢水一帶的地方戲曲劇種,因為湖北在古代被稱為“楚地”,所以漢調也稱“楚調”。漢調的聲腔以西皮、二黃為主。不少學者認為,西皮來自甘肅、陜西一帶,系流傳到湖北襄陽一帶的秦腔梆子經過改造而成的,起初稱為“襄陽調”,后來才叫“西皮”。因為湖北人稱“唱”為“皮”,一段唱叫一段“皮”,所以將來自西北的唱腔稱為“西皮”。 至于二黃,則是在清戲的基礎上,吸收了來自安徽的二黃腔加工改造而成的。漢調二黃雖與徽調二黃名稱一樣,但因流播地區不同,所以聲腔、板式也不盡相同?;照{二黃以平板二黃、四平調為主,而漢調二黃的腔調板式比徽調二黃豐富。

從某種意義上說,京劇,即皮黃戲的形成是以西皮、二黃兩種聲腔的合奏為標志的。換言之,京劇之所以能從徽班中脫穎而出,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徽調與漢調在北京舞臺上的進一步合流。但是,徽調與漢調合流并不是從北京開始的。那是從哪里開始的呢?有人認為首先自揚州始,有人認為合流首先自湖北漢口始。不論始于何處,可以肯定的是,更廣泛、更深入的徽漢合流是漢調藝人進京后在京師舞臺上完成的。

徽漢合流,京劇即將誕生

那么,唱楚調的漢劇藝人是何時進京的呢?所謂“楚調”,即湖北漢調。吳太初《燕蘭小譜》早在徽班進京前五年,便記述了流行于北京舞臺上的楚調,昆曲演員也兼唱楚調,可見當時北京已經尚楚調了。

據記載,乾隆、嘉慶年間有四喜官、米喜子;道光年間有余三勝、王洪貴、李六等漢調名藝人相繼進京。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自漢口入京搭春臺班并成為該班首席老生的余三勝。余三勝對西皮腔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所擅演的《四郎探母》《捉放曹》《定軍山》《碰碑》等皆是以西皮及反二黃唱腔為主的劇目。

雖然自清嘉慶、道光年間大批漢調名藝人陸續入京獻藝,但他們并沒有組班挑梁演出,而是紛紛投入已在京師打開局面的徽班。在此基礎上,漢調和徽調進一步深化融合,不僅提升了二黃的唱腔,而且豐富了劇目。從此,四大徽班所演劇目由諸腔雜陳過渡到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腔調的構架,開創了徽漢合流的新局面,京劇就要隨之誕生了。

▲余三勝坐像

皮黃劇興起,京劇由此誕生

徽漢合流以后,仍然不能說徽班就是京劇班了。中國戲曲聲腔劇種的劃分,主要區別在聲腔和語言兩方面。為了適應北京觀眾的審美需求,徽班藝人在融合徽調、漢調的基礎上,將念白字韻、聲腔聲調不斷“京化”,逐漸形成了相對完整而獨立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方法。

于是,一種新的聲腔劇種逐漸從諸腔雜陳的局面中脫穎而出。這種新的聲腔劇種以唱二黃、西皮為主,兼收昆劇、吹腔、南鑼等,主奏樂器為胡琴,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及服飾臉譜也逐漸走向規范。

道光二十年(1840)之后至同治初年,即19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經徽、漢、京三派藝人的合作,最終在北京形成了唱腔以西皮、二黃為主腔調,念白以京、漢語言為主的湖廣音加中州韻的京劇。不過,當時還不叫京劇,而是稱之為皮黃(京劇是后來才叫出來的)。此時期的代表人物為老生“前三鼎甲”——程長庚(徽派)、余三勝(漢派)、張二奎(京派)。經過咸豐、同治年間的錘煉,至光緒年間,皮黃走向成熟。當時舞臺上享有盛譽的是“后三杰”——譚鑫培、孫菊仙、汪桂芬。光緒二年二月初七日(1876年3月2日),上海出版的《申報》上首次出現了“京劇”的稱謂。此后,“京劇”作為劇種名稱逐漸通行全國。

▲故宮暢音閣大戲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雄县| 广南县| 南安市| 孙吴县| 民乐县| 合水县| 建湖县| 巴彦县| 乌审旗| 北宁市| 霍林郭勒市| 辰溪县| 大埔区| 华池县| 乳山市| 宝应县| 临泽县| 郎溪县| 新巴尔虎左旗| 扎赉特旗| 临漳县| 永德县| 耒阳市| 肥东县| 福建省| 镇沅| 杂多县| 安远县| 三都| 新巴尔虎右旗| 江源县| 永登县| 广丰县| 丹凤县| 朝阳市| 芜湖县| 余江县| 鹤壁市| 浏阳市| 台前县| 永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