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蒙:京劇常識與鑒賞一本通
- 張永和 張婧
- 2058字
- 2024-04-19 18:22:23
序二
老驥伏櫪 筆耕不輟
永和老師送過我他寫的《打開京劇之門》《京劇的魅力與時尚》《京派》《戲劇·京戲京伶》《叫好——梨園百年》五本書,這些有關京劇知識以及名人逸事和梨園掌故的著述成了我放在案頭時常拿起來讀的書。但這次永和老師送我的不是成書,而是一部《開蒙:京劇常識與鑒賞一本通》的書稿,并囑我為這部新書寫一篇序。作為晚輩和后學,這著實讓我誠惶誠恐,不敢為之。但回想起與其忘年之誼,我還是想說說與永和老師相識相處的二三事,以及讀了這部書稿的點滴感想,權作讀者了解作者和這部書的閑言碎語吧。
我與永和老師相識已有二十五年,記得第一次見到永和老師是在《新劇本》雜志社他的辦公室。那一年正值香港回歸,北京電視臺要在國慶節舉辦一臺電視戲曲晚會,我作為晚會的音樂監制隨導演到永和老師辦公室一起策劃這臺節目。永和老師作為晚會策劃人和撰稿,侃侃而談,從內容到形式及藝術家的選擇上,為晚會出了不少好主意。他說這些年國家大事喜事不斷,改革開放、特區大發展、京九線貫通、三峽工程建設全面啟動,尤其是今年香港回歸,百年恥一朝雪游子重回,今年的國慶節非比尋常,這些振奮人心的事都應該好好地表現。沒過幾天,永和老師把他手書的一段《祖國頌》的唱詞交給我譜曲。當我看到他剛健遒勁的字寫下“我站在長城上放眼遙望,九萬里高山大川入眼簾”這頭兩句時,就被他寬廣開闊的歷史視野和家國情懷感染。接下來,他把那天策劃會上的感嘆全部訴諸筆端,最后落筆在“同心干排萬難,揮彩筆譜新篇,誓把山河重裝點,看咱這東方巨龍扶搖上九天”。拿著這首詞我就想,若不是一個充滿愛國熱忱和家國情懷的劇作家,怎么能寫下這樣的好詞!這首晚會壓軸的京歌經李維康、于魁智、孟廣祿演唱后,獲得了極大的反響。有了這一次相識和合作后,在我因工作職責所系組織策劃晚會創作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永和老師。我們在懷仁堂新年京劇晚會、中國京劇節、中國藝術節等這樣一些國家級重要晚會中,有了不少合作。他無論是參與策劃,還是動手撰稿,總有妙策良方,絕妙好詞。
十多年前,我調到國家京劇院工作。那些年國家京劇院除了每年創作一兩部新戲外,也會對一些歷史上留下的保留劇目進行重新加工整理。這些保留劇目因各種原因,再搬上今天的舞臺,有的需要去粗取精、刪繁就簡,有的需要調整充實、提煉升華。這種對過去保留劇目的整理加工體現在文本上,既不能傷筋動骨,又不能畫蛇添足,需慎之又慎,難度之大,非一般人能勝任。當年國家京劇院先后對《滿江紅》《強項令》兩部戲進行整理加工時,劇院領導和主創團隊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永和老師。整理改編《滿江紅》時,原劇作者、老劇作家呂瑞明和永和老師一起切磋。呂老掌綱,永和老師執筆,不僅保留了原劇中主要情節和精彩唱段,而且使該劇再立主腦,削減枝蔓,更加突出了岳飛忠心赤膽、保衛國土、壯懷激烈、不忘國恥的愛國情懷。而他對《強項令》部分內容的重新編寫和整部戲的加工整理,則是讓該劇主題更加鮮明,情節更加合理,結構更加嚴謹,把當年的一部篇幅不大的中型劇目,拓展為一部兩個小時的名副其實的“大戲”。這兩部經過重新整理改編的戲,如今成為國家京劇院時常上演的真正的保留劇目。而承擔這份工作時,永和老師已是年逾古稀之人。
數年前,我的工作又有了新變化,被組織安排到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工作,在工作和業務上與永和老師相處的機會漸少,但我在各類報刊上經常會讀到永和老師的文章,他有了新著也會送給我。那些年我們常常在微信和電話里交流,偶爾也會在劇場看戲時相遇。記得有一次,他在電話里跟我說:“到了兒童劇院別把自己的專業扔下,也可以為青少年創作一些歷史題材的劇目,讓孩子們從小接受一些傳統文化的熏陶,我之前就寫過給孩子看的京劇,還有不少想寫的題材都在我腦子里。給孩子排一部兒童京劇多好啊,有用得上我的地方就跟我說,為孩子寫戲演戲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啊!”永和老師的話言猶在耳,他真的是這么做的,用行動在踐行他的諾言,而我卻沒能實現永和老師的愿望,這些年在兒藝始終沒有為孩子們排一部兒童京劇。
如今,永和老師在耄耋之年完成了這部《開蒙:京劇常識與鑒賞一本通》新書,真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他用一輩子的感悟和積累,為青少年寫下了二十四個京劇劇本,這其中既有歷史劇,也有現代戲,還有非常通俗易懂的京劇知識,以及一些有趣的文章。我想,這些劇本能更多地搬上舞臺,特別是進入學校。它和常規的京劇進校園活動是不同的,因為這些題材和故事更貼近青少年,既勵志又潤心。另外,這本書可作為青少年很好的知識讀物和美育讀物。我們常說,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作為中國人,特別是在成長期的青少年,對國家的民族文化和藝術有所了解和認知,進而對我們民族的文化藝術有了感情,將來才能為國家的文化傳承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常想,如果說學校的課堂知識傳授是作用于孩子的頭腦,那么藝術的浸潤則是作用于孩子的心靈。只有頭腦和心靈一起成長,日后他們才能成為人格健全、心智成熟的人,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大概也是永和老師不顧年事已高完成這部書稿的心愿吧。
尹曉東
中國戲曲學院院長
202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