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不知誰家吹玉笛

不知誰家吹玉笛,一處花開兩處香。關于湯國梨,有兩個問題首先要說清。

第一個問題:湯國梨到底是哪里人?

在湯國梨口述、胡覺民整理的回憶文章中,有一句她的原話:“我是浙江吳興烏鎮(zhèn)人。”這短短九個字,要說清楚殊為不易。因為浙江吳興烏鎮(zhèn),今天來看,這三地隸屬脈絡并非一支。

先說湯國梨是浙江烏鎮(zhèn)人,在今天的地理系統(tǒng)中,屬于浙江嘉興桐鄉(xiāng)。

現(xiàn)在的烏鎮(zhèn),蜚聲海內外,作為古鎮(zhèn)旅游執(zhí)牛耳者,幾乎無人不曉這一處“江南最后的枕水人家”。然而,你以為你所知道的烏鎮(zhèn)就是烏鎮(zhèn)全部嗎?非也!

烏鎮(zhèn),是江南古鎮(zhèn)中一個很特別的巨鎮(zhèn),以南北流向的車溪市河為界,在民國以前分為烏青兩鎮(zhèn),西為烏鎮(zhèn),隸屬湖州府烏程縣;東為青鎮(zhèn),隸屬嘉興府桐鄉(xiāng)縣。

兩鎮(zhèn)雖有行政區(qū)劃的阻隔,但當?shù)厝肆晳T將車溪河兩岸合稱為烏青鎮(zhèn)。在康熙《烏青文獻》的“疆域”篇中,張園真就對烏青鎮(zhèn)的疆域和四至有著清晰的表述:“市逵縱七里,橫四里,青鎮(zhèn)縱與烏等,橫半之”“至于數(shù)十里中疆域所至”。民國年間,也有《烏青鎮(zhèn)志》發(fā)行。可見,自古地方史志文獻,總是將烏青兩鎮(zhèn)并稱。

兩鎮(zhèn)隔河而居,居民也時相往來,煙火氣息濃厚,生活欣欣向榮。烏青兩鎮(zhèn)在明中葉即有“宛然府城氣象”的規(guī)模,名為小鎮(zhèn),實可與湖州府、嘉興府相媲美。有對聯(lián)以“屏藩兩浙(宋兩浙路),控制三吳(古代會稽、吳郡、吳興三郡合稱)”八個字來概述烏鎮(zhèn)樞紐位置與戰(zhàn)略要沖的地理特點。

在明嘉靖年間一則《請分立縣治疏》中,就能看到當時宛然府城的盛況:

烏鎮(zhèn)大市,地僻人稠,商賈四集,財賦所出,甲于一郡……烏程、歸安、桐鄉(xiāng)、秀水、崇德、吳江等六縣輻輳,四通八達之地……宛然府城氣象。

1950年,烏青兩鎮(zhèn)合并,稱烏鎮(zhèn),歸屬浙江嘉興桐鄉(xiāng)縣。

說清楚了烏鎮(zhèn),再來說“湖州吳興”。

湯國梨父親湯家,有說是湖州歸安人,有說是湖州吳興人。有必要梳理一下這些地名的歸屬。

歸安是古縣名,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為慶祝錢氏吳越國歸順大宋,將湖州府烏程縣東南十五鄉(xiāng)分出新置歸安縣。

歸安、烏程二縣同城而治,歸安縣衙舊址在今湖州市中心駱駝橋東堍。明、清時期,歸安與烏程兩縣同為湖州府首縣,仍然同城而治。至民國元年(1912)撤廢歸安縣,與烏程縣合并為吳興縣(今湖州市市轄區(qū))。歸安縣自置縣起始,至與烏程縣合并成吳興縣而退出歷史,共存在了930年。

基于這樣的情況,很多回憶湯國梨父親的文章,會出現(xiàn)歸安、吳興、烏程、湖州等多種說法,又因湯父去世早,湯國梨在父親去世后就隨母親回到了位于車溪河西的沈家生活,故而一直沒有正式厘清父親湯家的地域歸屬關系。

現(xiàn)在留下來的湯國梨舊居,位于烏鎮(zhèn)南柵。她回憶少女時代的詩詞中,多次出現(xiàn)過烏鎮(zhèn)的風物景致,比如王家莊、薛家橋等。

湯國梨曾有《過王家莊》詩:

在烏鎮(zhèn)南柵外,沈君泊塵寫生,余為題句

雞犬聲相遞,幽幽一徑通。

柔桑低礙發(fā),細竹亂驚風。

欸語逢村女,行歌羨牧童。

桃源在人境,莫更問漁翁。

田園風味,令人心怡。

湯國梨的母親、弟妹、親屬,還有少年時資助她赴滬求學的舅舅家,都可以在烏鎮(zhèn)歷史上查得。歷來編制的《桐鄉(xiāng)縣志》《烏鎮(zhèn)鎮(zhèn)志》……都將湯國梨先生醒目地列為桐鄉(xiāng)名人鄉(xiāng)賢,所以,湯國梨為桐鄉(xiāng)烏鎮(zhèn)人這是不容置疑的。

再說湯國梨說的“我是浙江吳興烏鎮(zhèn)人”,吳興屬于今天的湖州。湖州之湖,乃太湖之湖。湖州北靠太湖,是太湖周邊城市中唯一以太湖命名的東南望郡。湖州水鄉(xiāng)特色非常明顯,城西南是東西兩苕溪環(huán)繞,城外水系與城內諸條河港各有貫通,河港成網,四通八達。湖州居民也擇水而居,因水成市,因水而興,家家臨水,戶戶通船,都是“苕上人家”。

水路的通達帶來舟楫的便利。清中葉以來,湖州經濟的發(fā)展便逐漸興盛,名享東南,冠絕一時。湖州民間絲織業(yè)興盛,城中響遍織機聲,甚至有個地方叫織里。到了晚清時,五口通商,由于水路與大上海通達便利,湖州吃到了上海通商口岸的紅利,更刺激了絲綢業(yè)的發(fā)展。

由于商業(yè)的不斷發(fā)展,經商致富的人越來越多,社會對于商人也越來越重視。湖州史志記載,鴉片戰(zhàn)爭前后,湖州產生了五大望族:包氏、翁氏、高氏、畢氏、湯氏。當時,湖州流傳一句話叫“包貴湯富”,是說包氏顯貴,而湯氏富裕。湯氏雖然排在五大望族之末,但錢財卻是最多,只不過因為當時社會重農抑商的觀念才將其排在最后。

湖州湯氏人稱中山湯氏。鴉片戰(zhàn)爭時期,是湖州湯氏的最鼎盛時期,所擁有的房產據(jù)說占據(jù)了湖州半個城,人們稱之為“湯半城”。湯家開設錢莊、當鋪,邑中甚至有“太太要囥(音同抗,藏起來的意思),老爺要放,開了三十六爿當”,指的就是當時的湖州湯家。

據(jù)湖州宿儒、著名書畫家譚建丞先生回憶,他母親湯琴就是湖州中山湯氏人,族中經商人多,讀書人也多,最著名的就是成為章太炎夫人的湯國梨。

海上畫家,有“湯牡丹”之稱的湯兆基先生也是湖州人,他與譚建丞先生聊天,譚老還跟他回憶湖州湯氏的顯赫:湯家祠堂坐落在湖州府廟東北面,是清代湖城最大的祠堂,堂內的家具均是用紫檀、紅木制成,非常名貴。由于疏于管理,這些名貴家具常常失竊,但他們是少了就補。到后來整個家族經濟衰落,無力再補,只能用鐵鏈將這些家具穿連起來。有一次,湯氏家族中有一家兄弟分家,所有的東西均分好,哪怕一顆乒乓球大小的夜明珠,兩兄弟也要均分,沒辦法,請了蘇州工匠分割成兩半。簡直是敗家子暴殄天物!

清末民初,湯家的許多人外出謀生。湯兆基先生的祖父到上海從事金融、房地產和絲綢的經營。湯兆基先生父親湯增熹,字吟蓀,自幼喜歡書畫,曾求教于民國時“海上四大家”之稱的吳待秋,與沈尹默、方介堪等名家也多有交往。湯增熹后來成為民國政府中央銀行高級職員,他稱湯國梨為姨,章太炎先生曾有對聯(lián)贈他:“河東世擅鹓雛譽,江左人瞻竹箭才。”草書七言,上款是“吟蓀囑書”,下款為“章炳麟”,鈐印兩方“章炳麟”“太炎”。

所以,湯國梨父親是湖州中山湯氏人。湯國梨出生在上海,童年時隨父親輾轉在江陰、漢口等地。湯國梨晚年自號“苕上老人”,曾作詩《有懷故里》:“少孤多難飄零久,白發(fā)蕭然未得歸。夢里苕霅煙水闊,故鄉(xiāng)雖好故人稀?!薄败嫔稀薄拜猿恰薄败骐悺?,都是湖州之稱。

所以說湯國梨為湖州人,也是有理有據(jù)的。

第二個問題:湯國梨母親到底姓沈還是姓鄒?

有一張許多人都看到過的相片,是湯國梨與章太炎新婚不久,與娘家人的合影。新婚夫妻站在后排,前面一左一右兩張?zhí)珟熞紊希俗鴥晌焕咸?。照片下的說明是“1913年夏天章太炎、湯國梨婚后與湯國梨的兩位母親沈太夫人和鄒太夫人的合照”,據(jù)章家后人辨認,章太炎身前坐著的是沈太夫人、湯國梨身前坐著的是鄒太夫人,以左為尊,故沈太夫人為尊,而鄒太夫人為次。

1913年夏天章太炎、湯國梨婚后與湯國梨的兩位母親沈太夫人和鄒太夫人的合照

“兩位母親”這樣的說法,普通人一定是難以理解的。那么,湯國梨母親到底姓沈還是姓鄒呢?

此事,說來話長。

湖州歸安與嘉興桐鄉(xiāng)相鄰,兩地百姓往來頻繁。在湖州歸安湯家,有一個青年名叫湯其澄,成年后娶了桐鄉(xiāng)爐頭的沈家姑娘為妻。爐頭在烏鎮(zhèn)附近,屬于烏鎮(zhèn)近郊。這便是湯國梨父親與桐鄉(xiāng)沈家的婚姻。

爐頭舊稱柞溪,這樣兩個名稱,至少傳遞出這個地方的兩個信息。一是,此地多有柞樹,多到成為一種特產,成為一個地方區(qū)別于其他地方的標識;二是,爐頭之名,得之于此地的冶鑄產業(yè)。明初以來,此地冶業(yè)發(fā)達,主要生產鐵釜、鐵熨斗等。特別是龍鳳熨斗,乃沈亦昌冶坊的招牌產品,多年暢銷大江南北。這沈亦昌冶坊,便是湖州青年湯其澄所娶的妻家——桐鄉(xiāng)沈氏的產業(yè)。

沈氏是當?shù)赝?,在爐頭冶坊名聲很大,在烏鎮(zhèn)也有房屋產業(yè)。巧的是,沈氏先祖沈濟,也是湖州人。桐鄉(xiāng)盧學溥《烏青鎮(zhèn)志》記:“考爐鎮(zhèn)冶坊,始于明嘉靖間,有沈濟字繡川者,自湖州遷居爐鎮(zhèn),創(chuàng)始開設沈亦昌冶坊。”

沈濟,即沈氏在桐鄉(xiāng)的先祖,至湯國梨父母一輩時,沈家更興盛了。相比已衰落下來的湖州湯氏,沈夫人娘家家境比湯家優(yōu)渥許多,湯其澄在事業(yè)上可以仰仗岳家,這婚姻可算是他人生中的一大助力。而且,沈夫人也溫柔、善良、正直,堪稱賢德。然而,世事始終沒有十全十美的,他們美滿的婚姻有一個最大的遺憾,就是與湯其澄成婚多年,沈夫人卻始終未能生育,成了這個家庭最大的缺憾。溫良的沈夫人,在心中動起了為丈夫納妾的念頭。

某年災荒,鎮(zhèn)上來了一家姓鄒的逃難人家,拖兒帶女一大家子。哀哀可憐到了烏鎮(zhèn),在湯其澄家暫歇幾天。沈夫人是個仁慈的婦人,看到那人家有個相貌清秀、勤快樸實的姑娘,心中一動,就向那家父母提出來,能否將姑娘留下,給丈夫收作偏房。一來免去了姑娘家逃難的辛苦,也給鄒家減輕負擔;二來給丈夫收作偏房,也有望生兒育女,為湯家傳宗接代。

那個時代,家中正妻大夫人為了給夫家傳宗接代而親自張羅給丈夫納妾,娶如夫人,似乎是理所應當且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就如當年收視率很高的一部電視劇《橘子紅了》中的故事:清朝末年,江南小鎮(zhèn),歸亞蕾飾演的大媽(容家大太太)因為不能生育,親自選中佃家的女兒——周迅飾演的秀禾來做老爺?shù)逆?,大太太操辦喜事,把秀禾娶進容家,為寇世勛飾演的容家老爺生兒育女、傳宗接代。

鄒家姑娘就這樣被沈氏夫人留下,給湯其澄做了偏房。鄒氏聰明能干,多年貧家生活練就一把過日子的好手,她感恩沈夫人的收留,也真心實意待湯其澄好。歲月靜好,鄒氏在家里,就與善良大度的沈夫人姐妹相稱。

從此,湯其澄凡外出謀生,便是鄒夫人相隨服侍。1883年9月24日,跟隨丈夫在上海做工的鄒夫人,生下了一個女嬰,這是湯其澄與鄒夫人的第一個女兒,取名湯國梨。父親又給湯國梨取了個乳名,喚作“引官”,希望她能引來一個男孩子,才好圓滿了鄒夫人為湯家傳宗接代的初心。后來,“引官”引來了妹妹湯國槃后,鄒夫人終于為湯家生下了一個男丁。“引官”湯國梨引來了個弟弟,父親給弟弟取名湯國棠。

湯國梨與家人合影(左1弟弟湯國棠,左2母親沈太夫人,右1妹妹湯國槃)

湯其澄給兒女們取的名字很有意思,梨、槃、棠,皆以木為底。沒有資料記錄過他的文化程度,然而按湖州湯氏世代經商的家世,以及常年走南闖北做生意的能力,應是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的。也許是家譜到這一代,正是“國”字輩,并且以“木”旁的字取名;也許湯其澄自己漂泊在外半生,內心終究有著回家鄉(xiāng)扎根的愿望。他希望兒女輩,每個人都能和樹一樣,根系扎實,開花結果,開枝散葉。

鄒夫人也是個寬厚、善良、正直、知恩圖報的女子。雖然常年是她隨著丈夫四處謀生,一家五口溫馨和睦,但她從來沒有忘記在烏鎮(zhèn)還有個沈氏姐姐。是沈氏姐姐在她顛沛流離之時收留了她,給了她一個家,一個勤勞聰明的丈夫,三個聰明可愛的兒女。故而,雖然湯其澄多年輾轉謀生,從上海到江蘇再到湖北,沈氏夫人常年不在身邊,但湯家姐弟三人,從出生起就知道,除了身邊的鄒氏母親,他們還有一個姓沈的母親,在老家烏鎮(zhèn)。

這就是湯國梨有沈氏與鄒氏兩位母親的由來。

湯國梨九歲那一年,他們一家五口在湖北。父親湯其澄本在叔叔的茶葉店里幫忙,誰知突然患病去世。鄒夫人只好帶著兒女三人,回到了烏鎮(zhèn),并投奔沈家。從此,沈夫人便和她一起,撫養(yǎng)姐弟三人長大。

失去了丈夫的沈夫人,在烏鎮(zhèn)也只能依傍著娘家生活。所幸沈家家大業(yè)大,面對兩位寡婦帶著三個孩子,沈家對一家孤兒寡母處處照顧幫襯。就這樣,沈氏與鄒氏兩位母親,相依為命,在小鎮(zhèn)勤儉度日,拉扯著湯國梨、湯國槃、湯國棠三姐弟,慢慢地長大成人。

據(jù)湯國梨的后代說,他們從小稱鄒夫人即湯國梨的生母為“好婆”,稱在烏鎮(zhèn)的沈夫人為“桐鄉(xiāng)老外婆”,稱資助湯國梨讀書的沈和甫舅舅為“桐鄉(xiāng)老外公”。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至县| 广灵县| 博野县| 和顺县| 武汉市| 渭南市| 宁夏| 庆云县| 新竹市| 垣曲县| 凯里市| 贡嘎县| 东兴市| 慈溪市| 泽州县| 酉阳| 镇雄县| 兰考县| 胶州市| 龙游县| 徐汇区| 阜新市| 甘肃省| 禹城市| 且末县| 余庆县| 新宁县| 连山| 大英县| 天镇县| 苍南县| 松潘县| 安国市| 菏泽市| 渝中区| 淮安市| 连城县| 息烽县| 治多县| 平利县| 天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