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27章

  • 奮進的新農人
  • 作家tY8lvv
  • 4541字
  • 2024-11-23 01:20:11

崔霞帶著劉雪來去龍灣村,一路上忐忑不安,崔霞鼓起勇氣走進哥哥家門。

“哥,嫂子!”崔霞叫道。

悲喜交加的崔連鵬看著妹妹回來,瞬間淚水涌出。

“進屋!”關靈鳳說。

“嫂子,外面還有一個人。”崔霞說。

“誰啊?”崔連鵬問。

“還有誰,客人唄!”關靈鳳拉了拉丈夫的衣襟說。

“那讓客人進來。”崔連鵬說。

劉雪來跟著崔霞進門,他禮貌地說:“哥哥嫂子好!”

“好,你也好!”關靈鳳說。

“屋里坐!”崔連鵬對劉雪來說。

屋里兩個小孩正在做作業,關靈鳳對他們說:“浩浩、娜娜,叫姑姑和叔叔。”

兩個小孩怯生生與劉雪來打招呼,劉雪來把準備好的玩具拿給這兄妹倆,兄妹倆道謝后拿著模型飛機高高興興地跑出大門。

“霞,幫嫂子到鍋屋燒火。”關靈鳳對小姑子說。

崔霞答道:“哎!”

劉雪來看見崔霞跟著嫂子去了鍋屋燒火做飯,于是拿出將軍煙來給崔連鵬抽,崔連鵬看著劉雪來接過香煙。

崔連鵬抽了兩口煙后問劉雪來:“兄弟,你干什么活?”

劉雪來說:“哥,在俺們村苗木花卉基地干活,崔霞也在那里干。”

“那就好!”崔連鵬說。

“嫂子,霞子回來了?”院子里傳來崔連喜的聲音。

“剛剛回來,你進屋先陪客人喝水,等會喝酒。”關靈鳳對崔連喜說。

“行,嫂子。”崔連喜答道。

劉雪來給崔連喜敬煙,崔連鵬對他說:“這是你連喜哥,也是咱們村書記。”

“連喜哥好!”劉雪來說。

“好,你也好,坐!”崔連喜說。

“連喜,你先陪著兄弟坐,我出去一下。”崔連鵬對崔連喜說。

崔連喜看了看崔連鵬說:“哥,把社通叔叫來。”

“嗯。”崔連鵬答道。

崔連喜看著崔連鵬出門后對劉雪來說:“你們的事情我聽曉慧表妹講過,要珍惜。”

劉雪來由遞給崔連喜一支煙問:“連喜哥,我與崔霞的事情您怎么看?”

崔連喜說:“早早結婚,別委屈了霞子。”

“是,哥。”劉雪來答道。

崔社通到來后,劉雪來正式向崔家提親,崔連鵬應允了這門親事。

關靈鳳讓崔霞上菜,隨后四個人分主賓就座,開始暢飲起來。

半個月以后,劉雪來又來到龍灣村,這次同來的還有劉存山河徐連文等人,他們是來為崔連鵬翻蓋新房的。

新房很快蓋完,崔霞對崔連鵬說:“哥,雪來說工錢和料錢當做彩禮了,他再給家里‘添置’一臺海爾冰箱。”

“你們下個月就結婚吧。”關靈鳳說。

“嗯,我聽哥嫂的。”崔霞說。

婚后,劉雪來與崔霞繼續在花卉基地干活。

楊曉慧問看門的劉存山:“叔,您打算什么時候讓雪花嫁過來?”

劉存山說:“先容我緩緩氣,等嫁妝置辦齊了就讓她出嫁。”

“家電家具我們都買好了,您不用操心,點頭就行。”楊曉慧說。

“那日子你們定。”劉存山說。

“新事新辦,他們領了證就舉行婚禮。”楊曉慧說。

“行,怎么辦怎么好。”劉存山說。

劉家坡光棍一個個成功脫單,陳浩對楊曉慧說:“龍灣村的情況你比較熟悉,跟我去龍灣村。”

楊曉慧說:“行,陳總。”

陳浩在龍灣村設立了助村點,崔家峪與杏花峪的地形差不多,愛心驛站就建在龍灣村前大路邊的空地上。

龍灣村距離縣城有40多公里。村里有600多戶人家,人口兩千多,其中有200多人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主要靠種植玉米、小麥和棉花為生,但由于土地貧瘠,灌溉條件差,農業收入很低,基礎設施較為落后。

要解決這些問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和通訊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培育經濟增長點;提升教育水平,加強人力資本投入;創建良好營商環境,吸引外部資金和人才。

陳浩對崔連喜說:“龍灣村的未來,需要我們共同努力。讓我們攜手‘砥礪前行’,共同打造一個更加富裕、美好的龍灣!”

崔連喜說:“魯城鎮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GDP占全省的0.003%,生活較為不易。教育醫療資源短缺,我們村又缺乏特色產業,農業收益低,貧困人口多,脫貧攻堅難度較大。”

“事在人為。”陳浩說。

魯城鎮人均資源稟賦低,生態環境壓力大,轉型難度大,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現代化水平有待提高。龍灣村地理位置相對偏遠,交通和物流不便利。以養殖業為主的農業結構,受到資源、環保等因素的影響,收入下降,農民增收難度大,是經濟整體水平較低的村莊之一。

沒有便捷的交通,發展經濟就如“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龍灣村地貌以中山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形,年均降雨量851毫米,屬北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4℃。村四周緊挨枯水鎮、桂花鄉、東岡和西岡村,有9個村民小組,其中最好的還數龍灣五組,又稱崔家峪。

崔家峪學校原本有四個年級,一到四年級,沒有學前班,也沒有幼兒園,后來這個學校成為了魯城鎮的一個教學點,再后來因為沒有老師和別的因素,教學點被迫關閉。

崔連喜每次看到村里的孩子們自己背著大書包,拿著一個禮拜的吃食,到很十幾里外的鎮中心小學上學,還是住宿,這么小的一個人需要獨立,這些孩子太遭罪的,看著他心里也不是滋味,想把教學點恢復起來。

崔連喜對陳浩說:“陳總,他們是祖國的花朵,讓他們受這樣的罪,于心何忍啊!”

陳浩看著舊學校說:“這里已經不能再使用了,當初撤了教學點上面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東西崗兩個村也沒有學校,他們的情況和我們一樣。”崔連喜說。

“住在峪里三個村有多少人?”陳浩問崔連喜。

崔連喜說:“接近五千人。”

“你把東西村領導找來,我有事情與他們協商。”陳浩說。

“行,我一個電話他們就來。”崔連喜說。

東西崗村領導齊聚龍灣村委辦公室,陳浩說:“你們3個村只有一條路出去,現在村村通路況不是很好,這個你們自己心里明白,這里的人民勤勞樸實,我計劃幫助你們改造村村通路。”

東崗村書記董淑鳳說:“求之不得。”

西崗村書記郇家康說:“萬分感謝!”

陳浩看了看眾人說:“拓寬道路勢在必行,但是孩子們就近上學問題也要解決。”

董淑鳳說:“就近入學不能超過3公里。除邊遠山區、邊遠農牧區,小學生原則上就近入學。農牧區初中可發展寄宿制學校,為遠距離就讀學生提供寄宿條件,就近入學一般是按照學生居住地與學校距離原則上在3公里以內來算,派位未能進入熱點學校的學生,仍應就近安排至其他學校入學。”

“我們的孩子們上學通勤路遠時長,建設本地學校刻不容緩。”陳浩說。

“我們知道這些情況,但是我們三個村沒有能力建設學校。”郇家康說。

“叫你們來商議事情,建設學校就是其中一個要商量的事。”陳浩說。

“陳總答應捐資建設希望小學,叫你們來是商議建設新學校選址的事。”崔連喜說。

“不用商量,不管學校建在哪里,我們無條件支持。”郇家康說。

“有您們這句話就好,西崗村的東嶺是建校不二之地。”陳浩說。

西崗村主任沈德龍說:“東嶺是我們兄弟幾個的地,我可以做主讓出。”

“謝謝沈主任。”崔連喜說。

“好,明天就平整場地。”陳浩說。

“今天是個好日子,咱們得喝酒慶祝一下。”崔連喜說。

“行。”郇家康說。

“都去我家。”崔連喜說。

楊曉慧幫助表嫂曾巧燕燒火做飯,郇家康與沈德龍陪著陳浩喝茶,崔連鵬送來活魚,董淑鳳與婦女主任艾雅麗陪著李鳳霞嗑瓜子。

席間眾人做好分工,建設希望學校由西崗村主要負責;改造道路主要由龍灣村負責;建橋主要由東崗村負責,三個村既分工又協作。

崔連喜說:“工程總指揮非陳總莫屬。”

“同意。”眾人說。

“崔連鵬是什么人你們也不陌生,我建議讓他負責進購料,東西村各派一人協助他。”

“可以。”董郇二人說。

“楊曉慧做工程聯絡協調員。”陳浩說。

“同意。”眾人答道。

建設希望學校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資金、材料供應、施工隊伍的可用性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建設進度,因此在實際情況中,半年內建成希望學校并不是一個普遍適用的標準。半年后希望學校建成,家長擔心安全、環境問題,施工方表示有關部門將邀請家長、學生代表參與驗收檢測。

暑期將至,對于幼兒園和小學畢業的孩子們來說,不但可以享受假期時光,還可以期待未來的新校園生活,但家長們卻省不了心,讓孩子能上一個好學校,是每一個家長此時最關心的事。

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受歷史和發展時序等因素影響,‘魯城’教育基礎弱。近年來,適齡入學兒童總數不斷增長,造成學校學位緊張。崔家峪希望小學的建成,緩解小學入學壓力。”

崔家峪希望小學在龍灣村小學基礎上選址新建,位于西峪西崗村村東,是一所村聯辦小學,覆蓋周邊9個行政村、8000余口人。學校占地面積規劃占地1445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314平方米,規劃投資980萬元,可滿足21個班、1000名學生使用。學校內還建設了食堂、衛生間以及必要的體育設施。希望小學由嘉禾公司捐建。

校黨官員1人,校長1人,教導主任2人,并配備專職英語、音樂、美術、體育教師和兼職的衛生、科學等教師。教師年齡結構合理,具有小學高級教師資格12人,小學一級教師15人。

雖然學校建成了,但是代課老師的工資成為了學校最大的負擔。因為這是村聯辦小學,教師的工資由各村翠微負責。

陳浩說:“在當前經濟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形勢下,必須拋棄過去‘沿襲’普通教育模式的做法,必須創立有別于普通教育的辦校指導思想、辦校形式以及一整套富于特色的教育機制,必須走自力更生的路,這是現實對鄉村教育提出的新課題,我們可以‘以廠養校’、‘以產助學’,驛站助社區建設養殖場和加工廠。”

山區貧困縣的分布相對廣泛,且多位于我國的中西部地區,特別是那些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資源匱乏、人口分散的地區。這些地區由于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產業基礎薄弱等因素,導致經濟發展滯后,居民生活水平低下。

條件最艱苦的山村小學往往位于偏遠的山區,這些地區由于地理環境的限制,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教育資源匱乏。

許多山村小學的教學樓、宿舍等基礎設施簡陋,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隱患。例如,教室可能是破舊的瓦房,沒有玻璃窗戶,冬天漏風,夏天漏雨。由于地處偏遠,山村小學往往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的教師。現有的教師中,很多可能是低學歷、非專業的代課教師,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山村小學缺乏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和圖書資料,學生無法接觸到豐富的學習資源。此外,由于交通不便,學生也很難參加校外的各種活動和競賽。

貧困山區的家庭往往以務農為生,收入來源單一且不穩定。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和農業技術落后,家庭收入微薄,難以滿足孩子的基本生活和學習需求。孩子們可能居住在簡陋的房屋里,生活條件惡劣。他們可能缺乏必要的生活用品和營養保障,甚至面臨吃不飽、穿不暖的問題。

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和教育資源匱乏,許多山區的孩子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可能無法承擔學費和書本費,甚至因為學校太遠而不得不輟學。此外,由于交通不便和缺乏學習資源,他們的學習質量也往往難以保證。

為了改善山區貧困孩子的生活狀況和教育條件,政府和社會各界正在通過設立扶貧基金、創新金融產品等方式,為貧困地區提供資金支持,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條件。

加強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師待遇,改善學校設施,確保每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鼓勵社會各界關注貧困山區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問題,通過捐款捐物、志愿服務等方式為他們提供幫助和支持。

總之,山區貧困問題和貧困孩子的生活狀況是一個復雜而嚴峻的社會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各界和每個人的共同努力來解決。

“陳總,外地人孩子上學怎么辦?”郇家康問陳浩。

陳浩說:“國家規定,外地人入學條件是成為本地戶籍,或者提供在轄區1年社保及半年以上的居住證,就讀的學校必須是居住證地址就近;父母要有暫住證,如果是做生意的要有營業執照;如果是務工人員,要有務工證明,農民工子女可以在暫住證就近的學校讀書。

免費教育不能分‘三六九等’,這樣咱們廠的外地職工子弟,也能夠享受本地一樣的待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丰县| 佳木斯市| 洪泽县| 射阳县| 宝坻区| 财经| 堆龙德庆县| 新邵县| 武平县| 阿尔山市| 四川省| 云林县| 濉溪县| 枣庄市| 乌恰县| 仁化县| 清涧县| 榆社县| 大庆市| 布拖县| 平山县| 彰化县| 霸州市| 繁昌县| 邹城市| 南城县| 旺苍县| 崇州市| 娄底市| 潜山县| 台南市| 治多县| 佛冈县| 柘荣县| 凤山县| 五台县| 泽库县| 登封市| 巴林右旗| 盐池县| 正安县|